1943年3月至1944年7月间,地处海防前线的漳州,出版过一份四开张的铅印小报,它叫《一月文摘》。这时正是日本侵略军南进后,在太平洋战场、中印缅战场都受挫败,而盟军转入攻势,国际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力量已日益强大。时局的变化,日益为老百姓和青年学生所关心。《一月文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刊的,它把我国大后方各报刊上的时事评论、通讯、特写和资料等摘编出版,使广大读者能及时了解国际形势、时局动向,从而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
这份小报是由陈延龄创办的。他(1920~1988年)祖籍广东省饶平县东界村。幼时随父学医,在东山县西埔圩开设长春药铺。年青时刻苦自学,博览书报。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爱读进步书刊,深受影响。因此,在东山县自办“东东派报社”,积极推销报刊,为该县西乡区居民及机关学校代订《东山新报》、《闽南新报》、《星华日报》、《岭东民国日报》、《天文台》、《星岛日报》等各种报纸并及时递送。
此外,他还受聘为《岭东民国日报》驻东山特派员、《东山新报》特约记者,业余为其采访撰写新闻、通讯、特写等在报上发表,痛陈时弊,为民呼吁。1941年因揭发国民党东山县县长楼胜利及其弟西埔警察所长楼胜国的丑行,被捕下狱。1942年初获释后,不得不把药店停闭,只身离开东山前来漳州谋生。先受聘为《大刀报》社业务主任。后因目睹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社会,拟创办文摘之类的报刊,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但在旧社会私人要创办报刊,一要有靠山,二要有资金。为此,他首先寻找广东乡亲任公职于漳州的上层人士的支持,征得当时任国民党龙溪县党部书记长林慎真同意为该报发行人,敦请时任广东同乡会理事长李蕙生任该报社董事长,社址设于漳州海道后(现瑞京路东首)广东同乡会馆内。聘请中学教师纪谷观(曾一度任《闽南新报》总编辑)为总编辑。经此筹划后,陈延龄乃辞去《大刀报》职务,全力以赴筹办《一月文摘》社务。为筹集资金办好这份小报,他考虑需要有较固定的订户为社员,也即是向他们收集社员费作为资金。为此他四处奔波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征得漳州、东山、云霄、诏安等地公教人员和学生为社员。当时东山、云霄二所初级中学的学生及公教人员参加者约近百人。该社章规定:社员要按月缴交社员费,每月发给《一月文摘》一份;社员投稿择优采用,优先发表;并发给社员证。
《一月文摘》,内容主要摘登各个战场的动态、新闻人物的介绍等,其中来自美国新闻处的资料较多:如介绍中印缅战区的美国史迪威将军、英国蒙巴顿将军、我国孙立人将军等人物在雨季的丛林中指挥作战的情况,中国远征军战士生活等。同时特辟《战鼓琴音》栏目,发表诗歌爱好者讴歌抗战、讴歌反侵略战争,同仇敌忾,鼓舞斗志之作;记得当时漳州进德女中国文教师陈宝鼎常写诗文投稿;也曾摘登香港《天文台》报社社长陈孝威的旧体诗《会师东京》。
该刊历时一年三个月,终因自筹资金困难,于1944年7月停刊。共出版15期。在抗战后期的漳州,国民党当局控制新闻、言论自由有增无己的情况下,该刊独树一帜、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对于了解时局,增进知识等也起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