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05
颗粒名称: “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始末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77-79
摘要: “东南出版社”是1943年10月在福建省永安创办的。主要的业务是出版进步书籍,兼办刊物和图书发行工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出版了近30种国内外名著,和总发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等,共约6—7万册。为首的创办人是谌震,第一任经理李达仁、第二任经理李力行。1945年3月,王石林辞去漳州《闽南新报》总编辑职务,返回永安担任“东南出版社”第三任经理后,委托覃子豪在漳州筹办“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1945年7月12日上午,国民党特务包围了永安的“东南出版社”,对经理王石林的住所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搜查并逮捕。
关键词: 抗战后期 漳州 “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

内容

“东南出版社”是1943年10月在福建省永安创办的。主要的业务是出版进步书籍,兼办刊物和图书发行工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出版了近30种国内外名著,和总发行《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等,共约6—7万册。为首的创办人是谌震(当时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的随从秘书、《建设导报》社长),第一任经理李达仁、第二任经理李力行。
  1945年3月,王石林辞去漳州《闽南新报》总编辑职务,返回永安担任“东南出版社”第三任经理后,委托覃子豪在漳州筹办“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王石林是四川省中江县人,覃子豪是四川省广汉县人,他们既是同乡,又都是谌震介绍来漳州《闽南新报》的同事,覃子豪欣然承担,社址设在漳州青年路,(也即他经营的“南风出版社”社址)。他们还打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把厦门分社搬到厦门去。
  同年6月,覃子豪在漳州筹办“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就绪后,叫我把“南风出版社”印好的《东京回忆散记》和《永安劫后》这两本新书,各包装100本,邮寄永安“东南出版社”总社交换书刊推销。总社如约一捆捆一包包新书刊,源源邮递来到。我即把这些新书刊批发推销给漳州各书店、出版社,还在门市部另售给一些学生和社青年会。
  这些新书刊主要有:郭沫若著的《先秦学说述林》、《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张天翼、王昆仑等著《贾宝玉的出家》,于潮、茅盾等著《方生未死之间》,夏衍著《水乡吟》,王亚南著《社会科学论纲》,美国威尔基著、刘尊棋译的《天下一家》,羊枣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李达仁编的《联合周报》等。上述进步、革命书刊的销售广为流传,对启发人们的觉醒,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当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东南出版社”在读者中的广泛影响,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和监视。1945年7月12日上午,国民党特务包围了永安的“东南出版社”,对经理王石林的住所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搜查并逮捕。几天之内,又先后逮捕了董事长谌震,及第一、二任经理李达仁、李力行和其他董事、赞助人。这就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和福建省军统、中统特务制造的“永安大狱”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还悍然逮捕国际时事评论家、省政府参事、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中文部主任、名记者羊枣(杨潮)和永安文化界、爱国民主人士共31人,一时震惊中外。
  同年7月下旬至8月,白色恐怖笼罩到漳州,“东南出版社厦门分社”的工作人员,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特务的威胁、监视和诬蔑。致使厦门分社被迫关门。但白色恐怖的余震未息,1946年春,我失业回东山县故乡,有人向我叔父“告状”,给我戴上红帽子,真是莫须有的罪名。
  真理的声音是封锁不了的,革命的洪流是阻挡不住的。“东南出版社”坚持进步,为读者服务,输送革命的精神食粮,它像黎明前的晨星,指引我走向光明,投奔游击区,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昔日芗江文友聚会,弹指已过44载,如今风雨故人情,当年“闽南文艺运动”倡议发起者之一王石林,年已古稀,著有《永安狱中记》(载于《福建党史通讯》1985年第6期)。他孜孜不倦于党史工作,现为中共汕头市委党史领导小组审编组副组长,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史》编写组副组长。该书现已出版发行。
  另一位倡议发起者覃子豪,则于1947年去台湾,1963年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著有《海洋诗抄》、《向日葵》、《画廊》等诗集。其家乡四川省广汉县建有“覃子豪纪念馆”,对中外游人开放。
  (注:整理本文时,参考李振林《永安事件中的东南出版社》(《抗日战争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专辑》)、《闽南新报》民国三十四年元月廿九日地方新闻版、《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12日第5版。)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