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改过程中的演出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901
颗粒名称: 在戏改过程中的演出活动
分类号: J809.257
页数: 2
页码: 73-74
摘要: 从1950年末至1954年末的4年间,在“戏改”的过程中,除自行演出外,我们曾参与慰问、观摩等演出5次,通过这些演出,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观摩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戏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有所提高。10月,全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在福州举行。龙溪地区由漳州实验芗剧团和南江木偶剧团作为代表队参加。同年9月至11月,华东区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在上海举行,漳州芗剧代表队作为福建省代表团之一参加会演。传统剧目《三家福》获剧本二等奖,演员李少楼获一等奖、陈玛玲与姚九婴获二等奖、纪招治获三等奖。
关键词: 漳州 解放初期 戏改过程

内容

从1950年末至1954年末的4年间,在“戏改”的过程中,除自行演出外,我们曾参与慰问、观摩等演出5次,通过这些演出,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观摩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戏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有所提高。
  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开展慰问活动时,漳州实验芗剧团被抽调随访问团第六分团出发,在南靖、平和、诏安、云霄、漳浦、海澄、龙溪等县城乡,进行慰问演出,历时四个月,共演出150多场,剧目有新芗剧《白毛女》、《血泪仇》、《台民泪》,小戏《一朵红花》、《夫妻教子》、《宝山参军》等。
  1952年5月,龙溪地区第一次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在漳州人民剧场(即原北京路黄金戏院)召开,会上各县代表汇报了戏曲工作情况,九县一市共有四个芗剧团——漳州实验芗剧团、程溪笋仔班、石码海潮社、海澄和平剧社;还有云霄新潮剧社、诏安海燕剧团,以及一些木偶戏班参加。当时全地区芗剧和潮剧业余剧团约30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根据统计,仅长泰、华安、南靖、平和等四县,共有业余剧团172个,艺人4522人。可见当时各县戏曲活动已进入繁荣时期。
  10月,全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在福州举行。龙溪地区由漳州实验芗剧团和南江木偶剧团作为代表队参加。实验芗剧团演出现代剧《白毛女》、古装戏《杨娥传》、歌仔戏《陈三五娘》,木偶剧团演出《战潼关》、《蒋干盗书》、《雷万春打虎》等。
  1954年8月,全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在福州举行。事先,由省派戏改干部组成“芗剧辅导组”,在漳州召集漳州芗剧实验剧团、笋仔班、厦门芗剧团、同安芗剧团、厦声芗剧团等主要演员和编导人员,整理出传统剧目《三家福》、《双巡按》、《金鲤鱼》、现代剧《种柑记》、《赵小兰》等,并进行排演。会演结果:《三家福》获剧本一等奖、《赵小兰》获剧本奖,演员李少楼获一等奖、姚九婴和陈玛玲获二等奖。
  同年9月至11月,华东区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在上海举行,漳州芗剧代表队作为福建省代表团之一参加会演。传统剧目《三家福》获剧本二等奖,演员李少楼获一等奖、陈玛玲与姚九婴获二等奖、纪招治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