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初期,漳州先后从上海来了几个歌舞团,一股风影响了当时几个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934年,华南小学(现在华侨中学旧日址)校长林乃清的子女翠鸾、翠绸、翠霞、振佳等牵头,联络他们的一些亲朋戚友,组成一个“莺声歌剧社”,排练一些小型的歌舞,初并无意对外演出。后来,陆续有一些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参加,其中有陈棣华、魏德亨、施芳泽、施友声、施正镐、卢振昌、肖东岳、沈汇川、庄南华、陈文星、周炳煌、黄玉钗、包坤、许作新、洪延禧、蔡恩德、林松筠、林秀英、汤锐芬等人参加,才形成一个团体的规模,并推林乃清之妻李青莲为社长,排练了一些可以对外演出的剧目,如:《牧童与女郎》(周桢根据京剧《小放牛》改编),《仁慈的妹妹》写一对姐弟被强盗追赶,因不忍戳破山洞口的蜘蛛网而躲过迫害(周桢编导);《面包》,内容是同情穷人,但宣扬博爱;《名利网》,写追求名利的人坠入罗网;《流浪中的宣传者》,写一个从日本占领下的沈阳逃出来的青年,沿途控诉日军的罪行,后来终于和失散的母亲、妹妹团聚;《三蝴蝶》,写三只蝴蝶在暴风雨中躲进三朵菊花里,直到雨过天晴、载歌载舞。以上这些剧目,从内容到形式,固然不够完善、甚至有些粗糙,但却不幸被有些人目为“黄色”,甚至把下流的歌舞《桃花江》强栽于“莺声歌剧社”头上,使之蒙受不白之诬,似乎有些偏见。外间流传有排演黄色歌舞,其实“莺声歌剧社”自始至终,确实没有排演过《桃花江》之类的节目。
在莺声歌剧社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李青莲已不足以当领导。于是由她请来许声谷担任社长。许声谷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胞弟,当时任龙溪地区医院内科主任,是漳州“南洲平剧社”的主要人物。他接任后则主张节制歌剧,发展话剧。首先改社名为“莺声剧社”,正式申请登记,并由社员施芳泽(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国际闻名的画家)设制社徽:两个重迭的三角形、天蓝底色、上有三条银色柳丝和一只黄莺、采“莺梭织柳”之意。接着他亲任导演,排练独幕剧《曙光》,剧本作者蒋本沂、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内容写一个被逼害得家破人亡的青年、因暗杀仇人未遂被追捕,越墙躲进舞女丽丽的卧室,未几,丽丽偕舞客王某进来,躲在床下的青年看清王某正是他的仇人,于是把他杀了,并对丽丽追述他的身世和遭遇,引起丽丽的同情地把他放走了。此剧由汤锐芬、张碧英先后扮演丽丽、沈汇川扮演青年,陈棣华、包三金先后扮演王某。以上是1934年的事。同年11月,龙溪简易师范校庆时,演出了由沈汇川从电影《姐妹花》改编的四幕话剧《囚犯姐姐》,由沈任导演,学生中的莺声剧社社员吴秀育饰大宝,王贵珠饰二宝,施大沙饰桃哥,周炳煌饰母亲,影响较大。剧本又在报上连续发表,奠定了莺声剧社的基础。
1935年春,莺声剧社先后在黄金戏院(地址在现在北京路,已改建为龙溪师范礼堂)和石码石江戏院演出《曙光》、《月亮上升》(英国格莱瑞夫人作,凯鸣导演,此剧解放后由吕复等改编为《三江好》)和《撤退赵家庄》(于伶作,沈汇川导演),1936年又在南靖(今靖城)体育场演出一场《曙光》。
1936年9月1日,华南小学为修建校舍举行募捐演出,前后两天,除大型歌舞《三蝴蝶》(黎锦晖作、集体导演)、《牧童与女郎》(周桢编导,林翠鸾、黄玉钗合演)外,并演出独幕剧《曙光》、《湖上的悲剧》(田汉作、沈汇川导演,李蕉琴、沈汇川、周炳煌、卢振昌主演)和《获虎之夜》(田汉作,陈棣华导演,林天德、林秀英、林松筠主演)。
抗日战争后,莺声剧社先后排演《警号》(于伶作、陈毓光导演)、《张家店》、《秋阳》(尤兢作)、烙痕(宋之的作)、《放下你的鞭子》(崔嵬作)、《别的苦女人》(姚时晓作)等独幕剧,演员有黄秀琴、张碧英、庄宗汉、陈剑英、许丽雯、周炳煌、沈汇川、林翠绸、吴智军等。巡回演出于漳、码两地农村。此外,还和兄弟剧社联合募捐援助绥远抗日军民和其他宣传演出。
1938年,许声谷辞去社长职务,由陈毓光代理社长。这时,莺声歌剧社已全部停止排演歌剧,一批原来热爱音乐的社员陆续无形中脱离,为适应抗战形势,乃改名国防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