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的漳州话剧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89
颗粒名称: 抗战前后的漳州话剧运动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12
页码: 57-68
摘要: 抗日战争前后,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话剧运动风起云涌,盛极一时。话剧团体及业余热心话剧的青年多,演出频繁,效果好,影响大。它对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话剧团体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革命群众业余文艺团体——芗潮剧社,正如该剧社领导人之一彭冲同志所说:芗潮剧社“不仅吹响了闽南进步话剧运动的冲锋号,而且成为活跃在闽南的一支革命的突击力量,为闽南的革命斗争作出了贡献”。芗潮剧社的活动情况,《漳州文史资料》第二辑及该社《资料汇编》一书已有详细的介绍,从略。时过四、五十年,回忆难免有遗漏或错误,希望知情之士有所指正和补充。成立大会在光明戏院举行,当
关键词: 抗战前后 漳州 话剧运动

内容

抗日战争前后,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话剧运动风起云涌,盛极一时。话剧团体及业余热心话剧的青年多,演出频繁,效果好,影响大。它对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话剧团体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革命群众业余文艺团体——芗潮剧社,正如该剧社领导人之一彭冲同志所说:芗潮剧社“不仅吹响了闽南进步话剧运动的冲锋号,而且成为活跃在闽南的一支革命的突击力量,为闽南的革命斗争作出了贡献”。芗潮剧社的活动情况,《漳州文史资料》第二辑及该社《资料汇编》一书已有详细的介绍,从略。这里把我所知道的漳州其它话剧团体的活动情况,就记忆所及,略予介绍。时过四、五十年,回忆难免有遗漏或错误,希望知情之士有所指正和补充。
  龙中师剧社
  早在“五四”运动以后,漳州文教界人士吴玉德、游藏珍、陈湘龄等人,就曾先后组织学生演出话剧,如胡适的《终身大事》、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等,也改编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破除迷信。
  1931年,漳州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和省立第八初级中学合并为省立龙溪中学,校内存在两种学制——中学和师范,故称“龙中师”。
  1932年11月,省立龙溪中学30周年校庆,语文教师江陈诗曾组织学生排演田汉的独幕剧《湖上的悲剧》。江陈诗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曾几次看过田汉领导的南国剧社演出,因而引起他对话剧的兴趣。但当时龙中初次招收女生,只有女生五名,她们都不惯于男女合演,结果只能男扮女装:由张成仁饰女主角白薇,徐晓峰演梦梅,徐泰莹演梦梅弟,沈汇川演老仆。这次演出,奠定了以后“龙中师剧社”的基础。后来芗潮剧社几次派人辅导,演过一些独幕剧,于是形成了“龙中师剧社”。以后,龙中每年都招收女生、女演员的遴选困难不大。1935年以后,相继演出《苏州夜话》(田汉作)、《弃妇》(欧阳予倩作)和《可怜的裴迦》等。主要演员有林绍贤、张成仁、张雪琴、刘光平、陈松年、陈绰媛、刘秀凤..等。后来,芗潮剧社在该校礼堂示范演出《未完成的杰作》,由柯联魁、黄德洵主演,对该校师生有较大的启发和鼓舞。嗣后,芗潮剧社的柯联魁和胡大机又到该校辅导排演《五奎桥》(洪深作)和《这不过是春天》(李健吾作)。1936年,又演出独幕剧《罗兰之夜》(左明作)。这两年是该社活动的高峰。1936年夏,龙中的师范科合并到福建师范去。1937年,热心剧运的江陈诗龙应聘集美中学离校,龙中师剧社也因之解体。
  莺声歌剧社
  三十年代初期,漳州先后从上海来了几个歌舞团,一股风影响了当时几个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934年,华南小学(现在华侨中学旧日址)校长林乃清的子女翠鸾、翠绸、翠霞、振佳等牵头,联络他们的一些亲朋戚友,组成一个“莺声歌剧社”,排练一些小型的歌舞,初并无意对外演出。后来,陆续有一些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参加,其中有陈棣华、魏德亨、施芳泽、施友声、施正镐、卢振昌、肖东岳、沈汇川、庄南华、陈文星、周炳煌、黄玉钗、包坤、许作新、洪延禧、蔡恩德、林松筠、林秀英、汤锐芬等人参加,才形成一个团体的规模,并推林乃清之妻李青莲为社长,排练了一些可以对外演出的剧目,如:《牧童与女郎》(周桢根据京剧《小放牛》改编),《仁慈的妹妹》写一对姐弟被强盗追赶,因不忍戳破山洞口的蜘蛛网而躲过迫害(周桢编导);《面包》,内容是同情穷人,但宣扬博爱;《名利网》,写追求名利的人坠入罗网;《流浪中的宣传者》,写一个从日本占领下的沈阳逃出来的青年,沿途控诉日军的罪行,后来终于和失散的母亲、妹妹团聚;《三蝴蝶》,写三只蝴蝶在暴风雨中躲进三朵菊花里,直到雨过天晴、载歌载舞。以上这些剧目,从内容到形式,固然不够完善、甚至有些粗糙,但却不幸被有些人目为“黄色”,甚至把下流的歌舞《桃花江》强栽于“莺声歌剧社”头上,使之蒙受不白之诬,似乎有些偏见。外间流传有排演黄色歌舞,其实“莺声歌剧社”自始至终,确实没有排演过《桃花江》之类的节目。
  在莺声歌剧社逐步发展的情况下,李青莲已不足以当领导。于是由她请来许声谷担任社长。许声谷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胞弟,当时任龙溪地区医院内科主任,是漳州“南洲平剧社”的主要人物。他接任后则主张节制歌剧,发展话剧。首先改社名为“莺声剧社”,正式申请登记,并由社员施芳泽(现在新加坡,已成为国际闻名的画家)设制社徽:两个重迭的三角形、天蓝底色、上有三条银色柳丝和一只黄莺、采“莺梭织柳”之意。接着他亲任导演,排练独幕剧《曙光》,剧本作者蒋本沂、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内容写一个被逼害得家破人亡的青年、因暗杀仇人未遂被追捕,越墙躲进舞女丽丽的卧室,未几,丽丽偕舞客王某进来,躲在床下的青年看清王某正是他的仇人,于是把他杀了,并对丽丽追述他的身世和遭遇,引起丽丽的同情地把他放走了。此剧由汤锐芬、张碧英先后扮演丽丽、沈汇川扮演青年,陈棣华、包三金先后扮演王某。以上是1934年的事。同年11月,龙溪简易师范校庆时,演出了由沈汇川从电影《姐妹花》改编的四幕话剧《囚犯姐姐》,由沈任导演,学生中的莺声剧社社员吴秀育饰大宝,王贵珠饰二宝,施大沙饰桃哥,周炳煌饰母亲,影响较大。剧本又在报上连续发表,奠定了莺声剧社的基础。
  1935年春,莺声剧社先后在黄金戏院(地址在现在北京路,已改建为龙溪师范礼堂)和石码石江戏院演出《曙光》、《月亮上升》(英国格莱瑞夫人作,凯鸣导演,此剧解放后由吕复等改编为《三江好》)和《撤退赵家庄》(于伶作,沈汇川导演),1936年又在南靖(今靖城)体育场演出一场《曙光》。
  1936年9月1日,华南小学为修建校舍举行募捐演出,前后两天,除大型歌舞《三蝴蝶》(黎锦晖作、集体导演)、《牧童与女郎》(周桢编导,林翠鸾、黄玉钗合演)外,并演出独幕剧《曙光》、《湖上的悲剧》(田汉作、沈汇川导演,李蕉琴、沈汇川、周炳煌、卢振昌主演)和《获虎之夜》(田汉作,陈棣华导演,林天德、林秀英、林松筠主演)。
  抗日战争后,莺声剧社先后排演《警号》(于伶作、陈毓光导演)、《张家店》、《秋阳》(尤兢作)、烙痕(宋之的作)、《放下你的鞭子》(崔嵬作)、《别的苦女人》(姚时晓作)等独幕剧,演员有黄秀琴、张碧英、庄宗汉、陈剑英、许丽雯、周炳煌、沈汇川、林翠绸、吴智军等。巡回演出于漳、码两地农村。此外,还和兄弟剧社联合募捐援助绥远抗日军民和其他宣传演出。
  1938年,许声谷辞去社长职务,由陈毓光代理社长。这时,莺声歌剧社已全部停止排演歌剧,一批原来热爱音乐的社员陆续无形中脱离,为适应抗战形势,乃改名国防剧社。
  国防剧社1938年6月,芗潮剧社被国民党下令解散,国防剧社应运而生。社员除莺声剧社一部分基本社员外,又吸收一批社员,人数众多,计有陈毓光、沈锦山、陈棣华、杨定伯、沈汇川、陈承智、徐兴隆、郑菁、徐连松、周文渊、林天德、陈文星、林志卿、张自有、吴智军、林松筠、吕希斯、周炳煌、蔡恩赐、欧阳鹏、黄振锵、张潭洲、张碧英、黄秀琴、庄宗汉、王金声、陈镇文、陈剑英、苏黎希、林婉玲、陈筠、曾淑芸、王家良、蔡其香、陆金池、汪锦、高元章等人。又由陈承智重新设计新社徽、社徽底为中国地图、上有一架黄色飞机,飞机下有“国防”二字和三架银色小飞机。另由社徽放大制成一公尺正方的锦绣社旗一面。国防剧社于1939年正式成立,这时社员已有100多人,先选举沈汇川为社长,陈毓光为剧务组长,陈棣华为总务组长。成立大会在光明戏院(现大众戏院)举行,当时漳州的“党、政、军、警”头面人物都出席参加。当晚,演出古装四幕剧《岳飞之死》(谷剑尘作,沈汇川导演),沈锦山饰岳飞,庄宗汉饰秦桧、陈筠饰王氏、王家良饰万俟〓,林松筠、许丽雯分饰典狱官父女,同时印发32开本的纪念特刊一册。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龙溪县抗敌后援会组织了抗敌剧社,三青团漳州分团也成立了青年剧社,但两社的负责人和基本社员都是国防剧社的成员,所以演出的单位尽管时有不同、但从演员到后勤人员,几乎是同一批人马,有时吸收一些非国防剧社人员参加演出,社会上的观众也都说是国防剧社。
  这时,短小精悍的独幕剧已不能满足群众的愿望,剧社过去所排的独幕剧以及新排的《血洒芦沟桥》(张季纯作)、《人约黄昏》(苏联雅鲁纳尔原作)只能用于下乡宣传。因此,又排演多幕剧:如《八百壮士》(崔嵬作)、《中华民族的子孙》(熊佛西作)、《塞上风云》(阳翰笙作)、《麒麟寨》(邵荃麟作)、《第二号汉奸》(舒谦作)、《同一战线》(陈启肃作)、《汪精卫现形记》、《大地回春》(陈白尘作)、《河山春晓》(吴铁翼作)、《有钱通通好》(法国莫里哀作)、《此恨绵绵》(赵清阁根据英国艾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的山庄》改编、)《天字第一号》(陈铨作)。其中《河山春晓》和《有钱通通好》曾于1945年到华安演出。《此恨绵绵》因系名著改编,而且舞台设计突出(台上有双层楼),因此连演五天,座无虚席,开漳州话剧演出的新记录。《天字第一号》1945年8月10日演于光明戏院,当戏演至第二幕时,突然传来日本投降的消息,观众已顾不上看戏,演员也顾不上卸装,一窝蜂似地拥出戏院,奔向街头,和狂欢的群众一起游行直到深夜。
  毓南剧社和伤兵之友社
  1936年12月,毓南小学校长曾乃超组织该校部分师生成立一个戏剧小组,并排演独幕剧《父子兄弟》(墨沙作,曾乃超导演),参加漳州各界援绥抗日战士义演。演员有曾乃超、陈振荣、郑启垓等取得一定成绩,也激发大家的热情。接着相继演出宋之的的《平步登天》张庚的《秋阳》,辛克莱的《贼》以及该校教员陈郑煊写的《汉奸之家》等。
  抗战开始后,毓南剧社也曾以话剧方式下乡宣传。曾乃超和郑漪合演《放下你的鞭子》,郑漪将原插曲改唱《松花江上》,使这首歌曲开始在漳州流行。
  1938年,原福建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萨君豫)成立“伤兵之友社”。曾乃超任该社干事,乃以原毓南剧社的班底扩展为伤兵之友社剧组。主要成员有曾乃超、王肇星、陈永恭、郑启垓、郑适南、林溶洲、周采苹、庄雪痕、庄雪白、廖尔健等人。首轮演出洪深的独幕剧《飞将军》,曾乃超亲任主角,扮演飞行员,以身材不合,有损角色形象,演出效果不佳。以后相继由曾乃超导演演出《装腔作势》(法国莫里哀作)、《花溅泪》(于伶作)。四十年代以后,该社没有单独演出,仅以该社名义参加联合公演。抗战胜利后、该社即停止活动。
  动员剧社
  1940年秋,陈大禹由永安回漳州,在龙溪县动员委员会任宣传干事,他除了排戏之外,并不能适应其他宣传工作。想组织剧社,又无基本队伍,为了职责关系,只能商助于国防剧社,然后打出“动员剧社”的招牌、演出三幕剧《寄生草》(英国戴维斯作,洪深改编)。由陈大禹执导。剧中只有四个演员,由陈素云、沈汇川、严青蓝、陈筠分饰。此剧演出后,动员剧社也就默无声息。不久,陈大禹也离职他就了。
  中学生的话剧活动
  (一)1938年,一部分漳州高中学生结束“民教”工作回校。这些民教工作队员有龙中、寻源、进德等校学生,归龙溪县民教指导员王漠沱(后改名王玮立)带领,在漳州演出四幕剧《中国万岁》(作者唐纳),请沈汇川当导演。由队员蒋美玉、严青蓝主演,国防剧社周炳煌参加演出。此外还演出独幕剧《秋子》,描写日本人民反战斗争。由王漠沱编剧并导演,沈汇川和队员陈耐冬任主角。另有独幕剧《红色马》(作者未详)由周炳煌和队员庄昭顺主演。
  (二)漳州进德女中学生有不少话剧爱好者,她们于1938年就请曾乃超为导演,在本校演出古装戏《西施》。后来学校内迁,活动中断,直至1944年学校迁回漳州时。当时高三学生杨碧柳、林苏珍等都热心于戏剧,乃筹组演出话剧《家》(巴金原作,吴天改编),请正在该校兼课的沈汇川当导演。剧中由杨碧柳饰觉新,叶顺贞、李丽瑜分饰瑞珏,林苏珍饰鸣凤,庄昭勤饰觉慧,林梅英饰老太爷,王碧玉饰陈姨太,于1945年暑假公演于光明戏院,票资收入、全部捐献。因为女扮男装,演来难免逊色,但她们高昂的热情确实可佳,特别是她们为了剧中的服装和道具,跑遍了全城的旧世家,使每个角色的服饰都能吻合剧中人的身份。演后她们余兴未尽,又于1946年三月前往厦门,演出于大同戏院(现已改为厦门圆珠笔厂),连演了三天。
  (三)1946年暑假,杨碧柳、林苏珍又组织下届高三和初三同学、排演四幕剧《复活》(俄国托尔斯泰原著,田汉改编),仍请沈汇川导演。杨碧柳饰聂赫留朵夫,林苏珍饰玛丝洛娃,周纯端饰西蒙生,仍假光明戏院演出。
  (四)1946年龙溪县立中学创办三周年,举行並首届毕业生典礼,特演出“青春曲”,聘请周文渊为导演。
  驻军的专业剧团
  (一)国民党75师政治部政工队:国民党75师政治部于1938年成立政工队、队址和政治部一起设于原湖南会馆内、(址在原九间排,现钟法路)隔两廊为队员宿舍,少校干事王宝涛(现在美国经商)负责队员为王家良、林志卿、卢心农、陈其勉、马世杰、伍俊峰、陈筠、李文敬、田继先、孙剑秋、陈承宽、邱李峙、倪维安、周桢、林天德、周文渊、刘礼桢、谢志谦、曾淑芸、苏黎希、谢扬腾、蔡映南、林祖骥、杨逵、蔡希聪等人。开始时并未从事戏剧活动,只请原莺声剧社的林翠鸾教唱抗战歌曲而已。1939年8月,该政治部主任华孟根兼龙溪抗敌后援会主任,调抗敌后援会宣传干事沈汇川为政治部话剧指导员,从此开始排练话剧。首先演出的是由林翠鸾主演的《流亡三部曲》,因音乐方面配备较弱,效果不佳。后来乃选排四幕话剧《凤凰城》(吴祖光作),由王家良饰主角苗可秀,许丽雯(特邀)饰苗妻,陈其勉饰川岛芳子,林翠鸾饰人见娟枝,花费不少力量,但演出的第二天,第三幕即将开始,扮演老太太的周炳煌突然昏厥,从舞台上跌下来,只幸他的戏不多,由台上演员灵活掌握剧情,把场面应付过去。尽管没有受到指责,但大家心中非常不安。略事休整后,准备第二次演出,不幸当天上午,日机空袭漳州,扮演苗可英(苗可秀弟)的李文敬被炸弹炸伤、抢救无效去世,于是此戏就搁下来没有再演出了。
  第三次演出的是《夜光杯》,写的是舞女郁丽丽行刺汉奸应尔康未遂牺牲的故事。由王家良饰应尔康,曾淑芸饰郁丽丽,周文渊饰郭平,演员队容比较整齐,效果比较好。
  1939年底,国民党军缩编师一级政治部,改称“政治督导员室”,政工队裁撤,活动停止。
  (二)漳州“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宣传队:漳州“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是国民党统治下漳州各机关头头的汇报组合。每月从川走漳厦的“交通船”勒索大量的经费。为了装璜门面、并向上级“汇报成绩”,因此迎合时宜地成立这个宣传队。任命陈仁庆为队长,招收一批队员,计有庄宗汉、高元章、郑景明、王金声、陈镇文、周炳煌、蔡松祺、邱坚、范琦、李志坚、蔡冰诗、颜霞、陈伯卿、陈振福、陈秀华等人。聘陈大禹为指导员,以原苍园小学为队部,于1940年末宣告成立。开锣戏是《魔窟》(陈白尘编剧),描写伪维持会群奸的丑态。由庄宗汉、郑景明、周炳煌、邱坚主演,导演运用夸张手法使群好丑态毕露无遗。陈大禹喜欢改编外国剧本,在他任职期间,先后改编英国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法国莫里哀的《悭吝人》和法国萨度的《祖国》,都有独到之处。
  1941年三四月间漳州国民党军队调防,这个宣传队也随之撤销。
  驻军附属剧团还有国民党新编第20师战时服务团。它基本上接收了“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宣传队”的队员,但改任该师政治督导员室秘书赖某为队长,再从诏安请来许茂章为指导员。因他在队员中威信不高,拿不出什么花招,也从来没有在漳州作比较象样的演出。
  记几次的联合演出
  抗日战争期间,漳州各剧社曾有几次联合演出,彼此联络感情,互相促进。联合演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各方人员联合演一个戏;另一种是各剧社自排剧目,在特定的时间内轮流演出。
  1935年暑假,由莺声剧社倡议作一次联合公演,并遨请潮、龙中师两剧社派人参加。三方面在华南小学碰头。芗潮剧社由柯联魁、黄德洵参加,龙中师剧社由林绍贤参加,莺声剧社由陈棣华、沈汇川参加,讨论决定排演洪深的《香稻米》。并推柯联魁、黄德洵、沈汇川为导演团,以华南小学为排演场。后来因演员过于分敢,召集困难,终于流产,但已初步打消门户之见,为以后联合公演创造条件。
  1936年12月,由漳州教育会发动组织援助绥远前线抗日战士募捐义演,各剧社纷纷响应,计有芗潮剧社演出《秋阳》,莺声剧社演出《本地货》(杨骚等集体创作、陈棣华导演,林翠鸾、沈汇川、卢振昌主演。)时间是12月6—7两天、地点在黄金戏院。
  1937年秋,由龙溪县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主持,在光明戏院演出田汉的《八、一三炮声》(即《回春之曲》),由柯联魁导演,各剧社遴选社员参加。剧中由李英(芗潮)饰高维汉,汪瑞椒(芗潮)饰梅娘,沈汇川(莺声)饰洪思训,刘秀凤(龙中)饰黄碧如,廖尔健(毓南)饰陈三水。李英歌喉宏亮,一面弹“吉他”,一面高唱《再会吧,南洋》,很能震人心弦。汪瑞椒有一付金嗓子,一曲《梅娘曲》婉转入扣、催人泪下。三天的演出,成绩斐然。
  1938年5月,芗潮、莺声两社部分社员共同深入天宝山区演出,在当地一个小舞台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芗潮柯联魁、陈其坚演)和《张家店》(莺声沈汇川,黄秀琴、张碧英、周文渊、张自有合演),虽仅演出一夜,也给当地群众耳目一新,留下深刻印象。
  1938年12月,仍由龙溪抗敌后援会主持,联合演出阳翰笙的四幕剧《寒上风云》,由黄德洵(芗潮)、沈汇川(国防)、曾乃超(伤兵之友社)联合导演(黄德洵执导)。此剧描写日本特务济克扬混入蒙古草原、伪装喇嘛,挑拨蒙、汉两族矛盾,结果,伪装被拆穿,维护了两族人民的团结。沈汇川扮演剧中汉族青年丁世雄,汪瑞椒饰蒙族姑娘金花儿,廖尔健(伤兵之友社)扮蒙古青年迪鲁瓦,吴智军(国防)演金花儿哥哥郎桑,周炳煌(国防)演金花儿母亲,陈郑煊(芗潮)演济克扬,曾乃超演丁世雄父亲丁友财,各方配合非常密契。特别是服装设计者郑华,他曾到过蒙古,所以设计的服装比较好。他的妻子陈秀琴、不分昼夜为演员剪裁服装,为演出生色不少,实在难能可贵。
  1941年,国民党政府改定“三、二九”为青年节,由三青团发动各剧社混合排演话剧。本定每三周或一个月能演出一次,演员可以彼此调配,先后演出了《祖国》(陈大禹导演)、《黑字二十八》(宋之的、曹禺合作)、曾乃超、沈汇川联合导演《结婚》(俄国果戈理作,曾乃超导演)、《求婚》(俄国契诃夫作,沈汇川导演),最后由陈大禹、曾乃超、沈汇川联合导演曹禺的《雷雨》並各分担剧中的角色。沈汇川饰周朴园,张韫琪饰周繁漪,陈大禹饰周萍,郑适南饰周冲,曾乃超饰鲁贵,吴潇帆饰鲁妈,林志卿饰鲁大海,庄雪痕饰鲁四凤,这一次演出的效果甚好。
  1944年3月29日,漳州三青团发动全市各青年剧社作一次演出汇报,地点在光明戏院。这次参加演出者有漳州青年剧社的《大地回春》(陈白尘作,沈汇川导演)演员有杨渭溪、陈开曦、徐帆影、陈英珠等。有石码青年剧社的古装戏《大明英烈传》(陈开曦导演)、有石角东肯年剧社的《前夜》(于伶作,导演不详),有南乡青年剧社的《心防》(夏衍作,魏永绥导演。)

知识出处

相关人物

沈汇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