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芗城传染病预防控制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47
颗粒名称: 建国后芗城传染病预防控制概况
分类号: R184.6
页数: 9
页码: 300-308
摘要: 建国前芗城卫生面貌极端恶劣,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猖獗流行。恶性疟疾等急性传染病流行甚广,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劳动人民的卫生措施,则一无所有。其惨状是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及技术,进行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改善卫生状况,增进人民健康。目前,芗城的传染病死亡率早巳在各类病死因排次退居第九位。由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全面展开,疾病的消灭和控制,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芗城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延长。
关键词: 芗城区 传染病 预防控制

内容

建国前芗城卫生面貌极端恶劣,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猖獗流行。恶性疟疾等急性传染病流行甚广,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劳动人民的卫生措施,则一无所有。当时民间流行的谚语:“朝死有棺、暮死草葬”。其惨状是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卫生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及技术,进行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改善卫生状况,增进人民健康。早在建国初期,芗城就巳消灭了流行数百年之久的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迅速地控制和降低了乙型脑炎、脊髓灰骨炎、流脑、白喉、麻疹等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经过反复查治,丝虫病巳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目前,芗城的传染病死亡率早巳在各类病死因排次退居第九位。
  由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全面展开,疾病的消灭和控制,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芗城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延长。1973—1975年,芗城人口平均寿命:男性66.57岁、女性71.37岁,女性比男性平均寿命高4.8岁,高于建国前我国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是正确的。
  传染病管理
  传染病管理,主要是组织疫情报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此作出疫情预测、预报、组织、指导并开展防治工作,从而贯彻执行传染病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疫报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三级疫情报告网,除烈性传染病必须及时上报外,做到按旬、按月、按年上报和交换疫情,对主要疫情做到及时调查、了解处理,並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检查评比,总结表彰。自1983年后每年进行一次疫情漏报率的大检查,同时并与汕头、厦门、晋江、龙海等邻近地区建立疫情联防,及时交流和互通情报,加强防患。
  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手段,是我国现阶段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主要有效措施。建国初期芗城仅接种四种制品:牛痘苗、鼠疫苗、百白(即百日咳和白喉)二联菌苗、霍乱伤寒混合疫苗。1952年5月,首次对小学生进行锡克氏反应注射。后来共开展了13种的疫苗接种。
  1979年9月13日中央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按照国家和本地区消灭传染病的要求,根据各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季节,发病年龄和地区分布,人群免疫情况及各种生产制品的特性等,制订免疫程序,科学地安排接种时间、接种对象、接种剂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登记和管理办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重点地在人群中开展预防接种,从而达到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60年代后的有关设备仅有冰箱壹台、冰瓶65只;1984年后的芗城冷链装备有冷链汽车壹部、冰排速冻器4台、冷藏箱14个、冰箱15台(其中包括乡、镇、街道卫生院计免组各壹台)、冷背包111个、冰排1352个。还组织成立预防接种反映诊断处理小组。
  建国40年来,芗城对①烈性传染病的天花、鼠疫、霍乱、付霍乱。②乙类急性传染病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即流脑)、白喉、脊髓灰骨炎(即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痢疾、伤寒及付伤寒、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③寄生虫病的疟疾、丝虫病、钩虫病、日本血吸虫病。④慢性病的麻疯、头癣、性病、肺结核病。⑤地方病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氟斑牙、荔枝病等5类31种病患的调查、防治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仅对天花、鼠疫、霍乱、付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即流脑白喉)、病毒性肝炎等八种疾患的由来、传播、调查、防治措施作了介绍、其它从略。
  一、天花:建国前天花在芗城流行有很长的历史,历代蔓延,终年不断,发病普遍,死亡率极高。首例天花病人发生于1904年(清光绪31年),嗣后,年年流行,每间隔1年较大流行一次,每次流行与战争、人口大量流动有密切关系。患者女略多于男(1.08∶1),以5岁以下幼小儿童发病率较高,最大发病年龄34岁,最小年龄2周月,3岁以内占59.32%、5岁以内占67.54%。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病例从11月开始增多,到次年1~2月份为发病高峰。
  1952年12月17日在瑞京街发现的天花患者是芗城的最后一例病人。
  普种牛痘是消灭天花的主导措施,但一次种痘成功不能终身免疫,必须每间隔10年普种1次;芗城通过普种牛痘,严格管理传染源和交通检疫,于1953年消灭了天花。
  二、鼠疫:芗城是漳州市各县最早发生人类鼠疫地区,流行历史亦悠久,据厦门港口检疫记载:鼠疫传入漳州的时间为1884年(清光绪10年),当时由厦门来的商船,在海澄(今龙海县)港尾乡石埔村卸货进仓,而后在仓库周围的居民点发生鼠疫并随之流行起来,沿着九龙江水系逆流而上传入漳州,时龙溪粮食失收,由外埠经厦门运入洋米,由此人类鼠疫连年流行。
  建国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群众性灭鼠、灭蚤,消灭传染媒介,全民注射鼠疫活菌苗等预防措施,且有计划地进行检鼠、检蚤,搞好疫情监鼠和灭鼠、灭蚤补课,然后转入经常性灭鼠和有重点的灭蚤工作,逐渐降低了鼠蚤密度,减少了传染媒介,从而消灭了鼠疫。
  三、霍乱:1882年夏,马尼拉霍乱流行,由于厦门港口与之直接航运,当船上两名霍乱死者送上岸后,其停放的旅馆邻近又报告死者多名,当时福州、汕头、漳州、泉州均有报告,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发生在今近九龙江西北溪周爷楼附近(当时浦头港的船只可与石码往来、载运海产咸鱼等,周爷楼前是漳州的盐鱼市),是年端午节四乡七社的农民相继举行龙舟竞赛,观众达几千人,翌日(农历五月初六)发生霍乱(吐泻)病人,继向市区蔓延,流行持续二个月左右,患者约400~500例,病死约200人。
  此后,于1919年、1922年秋、1927年夏、1941年秋、1943年秋、1946年秋先后发生6次大流行,疫情大部份发现于芗城水旺地带及商贾往来密集的街区,疫区情景极惨。
  建国后,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教育、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流行近100年的霍乱。
  四、付霍乱:六十年代初,因埃尔托生物型引起的第七次世界付霍乱大流行,1962年8月23日传入漳州。首例病人发生于解放路小大埕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小贩。嗣后在各街道陆续发生疫情;全年计报告病人16例、发病率13.3/10万、病死1例、病死率为6.2%,从疫点密切接触者查出带菌者2例,带菌率为2.8%。病例中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10个月、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虽然病例不多,但职业分布遍及工人、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家庭妇女和小贩,流行持续时间68天,至11月1日终止。
  1963年再次流行,疫情与1962年大致相似,本年度总发病数20例,病死2例,从密切接触者查源中发现带菌者12例,首例病人8月2日报告确诊,11月15日发生最后一例病人,流行期持续103天,流行面比1962年略广。
  以上两年病源血清学鉴定为埃尔托孤菌小川型,由于做了大量防治工作,措施及时有力,1963年即控制消灭。
  疫情间歇16年后的1979年8月,付霍乱再次传入漳州(芗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流毒未彻底肃清,防治措施难于落实,造成疫情为解放后最严重的一年,主要表现为发病率高,来势猛、波及面广,年度发病72例、死亡3例,带菌者6例,疫情蔓延7个乡镇(办事处)34个大队(村、街道)。病例主要发生于市区4个办事处(即东铺头、西桥、新桥、巷口)和芝山乡。市区发病高于郊区农村,流行高峰在10月上旬和11月中旬。首例病人8月26日发现,流行期持续89天,本年发病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1岁3个月,全部为单位疫点(一户一例),绝大多数病人在肠道门诊中发现,轻中型病人为多。其职业分布为农民17例、工人(包括退休工人)29例、街道居民(家庭妇女)16例、干部6例、学生2例。
  1980年全市报告病人10例,带菌1例,从9月26日至11月20日,流行期仅57天,病例中除一例重型病人外,其余均为轻型病人,首例病人比1979年推迟1个月。
  1981年发生28例,其中带菌1例,从8月19日至10月14日,流行持续时间为57天,流行期比1979年短32天。
  此次流行持续3年之久,1982年才控制消灭。这3年(1979年、1980年、1981年)病源血清学鉴定全部为埃尔托孤菌稻叶型流行株。
  防治措施:60年代初在南山医院建立隔离病院,70年代末及80年代初先后于上墩卫生院,人民医院设立隔离病房,收治重、中型病人,对轻型病人则就地隔离治疗,接触者服药治疗,进行疫区封锁,对疫点、疫区进行常规消毒、查源消毒以及搞好管水、管饮食、管粪、灭苍蝇等三管一灭工作,流行前期及流行期间开展爱国卫生,切实做好市容整顿和城市卫生管理工作。60年代初还进行交通检疫。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本病是由嗜神经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起病骤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猪是主要的扩散宿主。
  祖国医学早就有类似记载,俗称“温热症”;1950年全国统一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1942年开始在龙溪县(芗城当时为龙溪县县城)流行,多见于儿童。
  1953年省卫生防疫站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从昆虫媒介白纹伊蚊及台湾蠛蠓和患儿中分离出乙脑病毒株,确诊为乙型脑炎。
  1954年和1955年,出现第一次流行高峰期,发病率47.3—73.3/10万。病死率45.7—26.7%。1955年是解放以来发病最高的一年。6月份发生,7月份呈直线上升,疫情严重,几乎每天都有病人,年龄3—15岁。
  1956年由于开展对蚊子孳生地的药物喷洒和全民性的灭蚊以及发动预防注射,疫情明显下降,发病率为16.1/10万。1958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芗城荣获四无卫生城市,乙脑发病率下降至0.9/10万。
  第二次流行为1963年,发病率为60.2/10万,病死率为11.3%。
  1970年和1971年是本病在建国后呈现的最后一次小流行,其发病率分别为37.2/10万及40.8/10万。此后疫情每年下降,1980年以后,无病例报告,这与有计划的开展免疫注射有关。
  对本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重抓灭蚊措施和保护儿童(防止蚊蠓叮咬,不暴晒太阳,饮用牛顿草茶防暑),普及卫生防病常识;按免疫程序注射乙脑疫苗。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脑是芗城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儿童,但青壮年也可发病。
  1960年在芗城出现第一次流行小高峰,发病率34.6/10万。
  第二次流行高峰为1965年,发病率167.9/10万。
  1967年和1968年系“文化大革命”早期,全国“红卫兵”互相串连,青少年人群流动频繁,交通秩序紊乱,接待场所极度拥挤,且各级政权瘫痪,防疫机构被冲击,防治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酿成“流脑”迅猛扩散蔓延,发病率分别为363.0/10万和101.3/10万,是建国后最高的流行高峰期。
  自1953年芗城卫生防疫站建站后的疫情报告中,除1953年、1957年及1958年三年没有病例报告外,每年均有病人发生,流行暴发点多和代发病率高是芗城的流行特点。1983年春末,西门谢溪头村(现属芝山乡)曾因江西蕉贩来往于该村采购香蕉而暴发局部“流脑”流行,短期内发生病例11人。卫生主管局调派医疗队深入该村后而控制。
  从历年统计发现,芗城“流脑”发病年龄最大74岁,最小为50天的婴儿。
  对本病的预防主要是产生疫情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群众性预防服药,药物主要服SD、大青叶、板兰根等。学校、车站及乡村路口设立喷喉站,用新洁尔灭杜米芬溶液喷喉、滴鼻、漱口等,呋喃西林糖果、杜米芬糖片口含,注射“流脑”多糖体菌苗。开展爱国卫生、搞好疫点消毒处理、提倡三开(门、窗、帐)、三晒(被、褥、席),流行期间禁止儿童进入影剧院等娱乐场所,必要时停止大型集会,流行季节对影剧院、会场、教室、集体宿舍、临时工棚等进行空气消毒。
  七、白喉:白喉是一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它可以通过扩大计划免疫逐步加以控制乃至消灭的传染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11月份为流行高峰,据疫情资料记载,1959年本病在芗城解放后发病最高峰的年份,发病率为84.3/10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百喉类毒素的效果是肯定的。1977年以后,根据历年预防注射工作的经验,对七岁以下儿童进行普种白喉类毒素外同时,狠抓18个月龄的基础免疫和4~6周岁儿童的加强注射,反复实践,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1978年后,疫情开始下降至2/10万以下,基本控制了白喉的流行。
  八、病毒性肝炎:就目前所知,至少有十种以上的病毒可以引起肝炎,当前成为各国公共卫生主要问题是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芗城于1959年始有病例报告。据历年病例统计与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相比较,占患者总数的2.5%,仅次于流感、痢疾、麻疹、疟疾和百日咳而居第6位。市区高于郊区,历年病例登记发现,仅1962年死亡一例。
  本病在芗城曾出现过二个流行高峰年,即1965年和1979年,这二个流行高峰年相距时间为14年。发病率分别为159.0/10万及133.5/10万。1965年是最高年份。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乙型肝炎抗原的发现,使本病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4月在漳州糖厂托儿所,对173人0~6岁的学龄前儿童检查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25例,流行率为14.45%。
  1982年4月,芗城区卫生防疫站选择原龙溪地区幼儿园,对211人4~7岁学龄儿童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检查出乙型肝炎表面抗源阳性14例,流行率6.63%。
  1983年5~8月间,对芗城范围的市、区两级的冷饮、食品、粮食复制品、医院和招待所食堂、部份饮食店以及较大工厂的食堂的工作人员计77单位1957人的健康体检中,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源阳性者101人,阳性率为5.16%,与1981年4月在糖厂托儿所的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所调查的流行率(14.45%)相比较,偏低较大。这是因为青壮年以后,阳性率逐渐下降,50岁以上阳性率的下降更为显著。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云鹤
责任者
黄叶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