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福利救济工作 认真实行社会保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36
颗粒名称: 做好福利救济工作 认真实行社会保障
分类号: D632
页数: 5
页码: 286-290
摘要: 解放后,我区认真抓好社会福利救济和其他民政工作,治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创伤,对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并立足改革,因地制宜,开展“扶贫”,改变过去单纯的生活救济方法,着眼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给他们创造勤劳致富的条件。建立30多个扶贫基金会,也正在充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3年扶贫规划的890重点贫困户巳全部脱贫。
关键词: 漳州市 民政工作 福利救济

内容

解放后,我区认真抓好社会福利救济和其他民政工作,治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创伤,对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解放前的漳州,工业十分落后,失业现象极为严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据解放初的调查,当时全市15862户居民中,需要政府救济的贫民达2315户,占总户数14.5%,遇到天灾人祸或寒冬季节,那更是民不聊生。解放后,党和政府采取长期救济、临时补助、资遣回乡、收容安置、以工代赈、组织生产自救等办法。拨出救济福利费626万元,其中农村为120万元,城市为167万元,平均每年救济补助1200多人次。目前,每年定期补助180户、252人。发放冬令救济物资有棉被、被单各3400多件,棉衣、卫生衣、蚊帐、单衣等1.67万多件,布9万多尺,还先后组织了263个自救性质的生产单位。
  解放以来,我市我区遭受9次重大自然灾害:即1959年的“8.26”、“9.10”强台风;1960年“6.9”特大洪水;1963年春夏秋3季连续大旱;1979年“4.1”冰雹暴风雨;1981年“9.11”的严重洪水;1984年“8.31”风洪灾害;1985年“6.26”台风袭击;1986年“7.13”洪水灾害等。城乡受害灾民3万多户20万多人,房屋倒塌5千多间,屋顶损坏2700多间,受害失收农田31万多亩、牛、猪等家畜死亡漂失数以千计。正当人民遭难之时,各级党政领导奔赴灾害区第一线指挥抗灾,人民子弟兵抢险奋战。党和政府及时拨下救灾款218.8万元、救济布4万尺、棉被千件、衣服8万多件,以及大批基建三材,回销了数以百万斤计的粮食。各行各业全力以赴支援灾区,阻止灾情扩大,及时修复了民房4700多间,并在古塘、南山、新堤三处建起了“6.9”新村和县后街“6.9”大楼。由于党的坚强领导,救灾及时,灾区人民的吃住、穿都得到妥善解决,灾区人民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与旧社会遇上自然灾害,灾民流落他乡,卖儿卖女,盗匪乘机打劫,官府不闻不问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社会改造方面。旧社会,由于反动政府的腐败,社会秩序混乱,风气堕落,小偷扒手随时可遇,妓院、烟馆举目可见,“疯人”沿街闹事。解放初,城区人口5万多,遗留下来的职业性乞丐竟有54人,临时性乞丐2百多人,娼妓66人,职业小偷扒手125人,流氓、赌棍、无业游民更是充满各个角落。面对着此种状况,政府举办了教养院、安置农场、收容遣送站、精神病收容所等,对这上述那些人采取集中收容,经过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而后妥善安置,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40年来,共收容社会上流氓、赌棍、暗娼妓女等8百多人,乞丐254人,外流游民6千多人,精神病犯者1千多人次,安置到农场者7百多人,收容顽劣儿童与孤儿485名,这对改造旧城市,稳定社会秩序,具有深远意义。
  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解放前,帝国主义所办的两所“仁慈堂”和幼儿院,房屋破漏污臭,群众称为“乞丐营”,每年收容婴儿40—50名,到解放初政府接管时,仅存4个女孩,并且面黄肌瘦,受虐待摧残情况可想而知。还有盲聋哑残疾者和鳏寡老人,在旧社会,到处受歧视和唾弃。解放后,政府举办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盲人学校、聋哑人学校、福利工厂等,成立盲聋哑人协会群众组织,先后安置了老人、盲聋哑残疾者1千多人。收养弃婴254名,招收盲人学生40人,聋哑人学生1300多人。1958—1984年共吸收盲聋哑残疾者5百多人到10个福利工厂参加生产,完成产值达4035万元,创利润数百万元,担负了出口纸箱、纸扇任务。民政工厂修建了3座职工宿舍大楼,大大改善了职工居住条件。同时新建了3千平方米的聋哑学校教学楼,积极开展聋哑人的文体活动。两次荣获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协会”称号,并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给我市聋哑人蓝球队“优秀运动队”奖状。1985年行政体制改变后,大厂归市,芗城区在四个街办福厂的基础上,克服没有资金、没有厂房的等等困难,采用多渠道办厂,改善经营机制,集资50.4万元,再办挂钟、涂料、工艺、农付产品加工等厂,到1988年巳发展为17个厂。几年来产值969万元实现税利24万元,他们不但自食其力,且对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探索社会保障新路,开展城市社区服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兴办小型分散的福利服务设施为主要形式,以孤、老、残、幼和烈军属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服务网络。全区共办有托儿所113个,入托2345人;幼儿园293个,入园11160人;娃娃班21个,入班392人;老人包护组59个,包护孤老131人;老人活动中心12个,老人康复所(站)14个;婚姻介绍所4个;精神病人看护组32个,看护病人55人;残疾儿童寄养站3个,残疾人婚姻介绍所4个;移风易俗理事会5个;还设有便民服务网点54个、家务劳动服务站7个、烈军属服务组39个等。这些组织大都实行无偿服务,千方百计为他们排优解难。解放居委会还为居民组长以上街道干部、职工、孤寡老人办理人身保险106人。新民、解放、红星、北京、嘉禾等居委会,还努力向高层次发展,积极创建福利基金会,全面筹集专款,设立专户,为社区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在郊区,发展农村敬老院,1987年全区实现乡乡镇镇都办有养老院。并立足改革,因地制宜,开展“扶贫”,改变过去单纯的生活救济方法,着眼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给他们创造勤劳致富的条件。1980—1985年,郊区4个乡镇扶持559户、2756人占农村人口2.1%,发放扶贫款8.5万元,大都脱贫或生活有了好转;1986—1988年,全区扶持15个村委会,区领导选派20名年富力强,有文化知识的机关干部进驻4个贫困面较大的村委会,具体协助其脱贫致富,并着重科技扶持,兴办科技讲座63次,参加人数达2700多人,投入资金56.16万元,其中民政扶持13万余元,农贷6.5万元,自筹13.7万元,部门支持30多万元,兴办经体1个,联合体3个,重点发展种、养殖业和服务加工业,为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孕育活力。建立30多个扶贫基金会,也正在充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天宝镇的风园村和石亭乡的董坑村,把扶贫资金投入商品和企业生产,使基金会更富有生命力;芝山乡的前锋村委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民政部范副部长亲临视察并予以肯定。经过几年的努力,3年扶贫规划的890重点贫困户巳全部脱贫。与此同时,抓紧农村五保户的全面落实58户的鳏寡孤独老人的全保巳经兑现。1984年以来,补助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户858人次,补助金额23.1万多元。1987年以来,我区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18万元。经过这些大量的社会保障工作,使我区的社会福利工作开拓了新局面,创出了新水平。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