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26
颗粒名称: 二、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
分类号: F241.4
页数: 3
页码: 277-279
摘要: 至195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巳达8533万元,比1952年增长6倍。其中全民工业产值2833万元,集体工业包括合作社、手工业社组的产值为3005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14倍、18倍。开始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大大拓宽了劳动就业门路,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万多人的就业问题。交通行业解放初期只有一家仅几部破烂汽车、几十个职工的私营漳龙公司,由国家接管经营后成立了漳州汽车分公司,如今,人、车巳成百倍地增加。全市全民单位职工总数巳达14万人。
关键词: 漳州市 发展生产 就业门路

内容

1953年以后,国家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我市虽处于海防前线,非重点建设地区,但我市的国民经济也迅速得到发展。工业发展很快,兴建了不少大中型企业;文化、教育、商业、交通、饮服、农场经济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至195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巳达8533万元,比1952年增长6倍。其中全民工业产值2833万元,集体工业包括合作社、手工业社组的产值为3005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14倍、18倍。开始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大大拓宽了劳动就业门路,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方面,兴建了几个较大型的企业,如漳州糖厂、漳州麻纺厂、龙溪机器厂、漳州罐头厂等都是在57年前后创建的。当时,我们组织了几千个城镇待业人员到这些厂参加基建,厂建成后就留在厂里当职工,即开始是建设者,厂建成后又是生产者。至1957年,我市工业企业数巳达823个,其中国营企业有106家,分别比1952年增加15倍、4.57倍。
  在商业、交通等服务行业方面,根据我党既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大力发展了流通领域经济,搞活商品市场,为生产、生活服务。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交通、邮电、金融等部门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起来。解放初期建立的综合性国营贸易公司,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按专业不同,相继划分出来,成立了百货公司、饮服公司、食品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医药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等专业公司和部门,至1957年全市商品零售额巳达17688万元。交通行业解放初期只有一家仅几部破烂汽车、几十个职工的私营漳龙公司,由国家接管经营后成立了漳州汽车分公司,如今,人、车巳成百倍地增加。
  此外,为了发展农业、林业,中央决定在福建搞“乌克兰”,漳州各县开垦山区、大力兴办、兴建了十几个农场。成为我省主要农场经济地区,现我市农场职工数约占全省农场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一五”期间,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还建立和发展了教育、文化、卫生、林业事业。由于国营企事业快速发展,国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动脉。全民职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57年底全民职工数已达5.46万人。占各种所有制结构总职工人数的60%左右。
  这一时期,为了贯彻多就业的方针,实行了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当时确定的工资普遍很低,提倡“一碗饭三个人吃”,保证吃饱,但不提倡吃好,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工人刚参加工作,工资水平都在25—30元之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相继安排了大批待业人员,至1958年大跃进形势的出现,城市劳动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从农村调出十多万民工参加经济建设。全市全民单位职工总数巳达14万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