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工代赈 共渡难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25
颗粒名称: 一、以工代赈 共渡难关
分类号: F241.4
页数: 2
页码: 276-277
摘要: 1953年成立劳动科,对失业、待业人员进行了劳动就业登记,并通过组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等措施,解决大批失业人员的临时就业。所谓以工代赈,就是通过由政府统一组织劳力参加与广大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益劳动,来赈济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的一种临时性安置办法。又如漳州毛麻纺织总厂,前身也是解放初期通过以工代赈组织起来的仅有几十人的草袋厂,现在巳发展成拥有3041名职工的大厂。通过上述以工代赈的措施,既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又安排了旧社会留下的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共同渡过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难关。
关键词: 漳州市 以工代赈 共渡难关

内容

1953年前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营企业刚刚开始萌芽,不可能安排很多的劳力就业。为解决城镇青年失业问题,各级政府于1952年初成立了劳动就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53年成立劳动科,对失业、待业人员进行了劳动就业登记,并通过组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等措施,解决大批失业人员的临时就业。所谓以工代赈,就是通过由政府统一组织劳力参加与广大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益劳动,来赈济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的一种临时性安置办法。当时龙溪地区劳动就业委员会就出资组织了大批劳力修复了漳州市中山公园,修建了市内的几条马路。还有当时的漳州私营火柴厂由于资金紧缺,濒临破产,三、四十名职工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劳动就业委员会就从劳动就业经费中拨给3万元人民币,不仅恢复了该厂的生产,而且职工又增加到120多人。以后该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转轨生产胶合板,发展为漳州市人造板厂,现巳拥有职工338人。又如漳州毛麻纺织总厂,前身也是解放初期通过以工代赈组织起来的仅有几十人的草袋厂,现在巳发展成拥有3041名职工的大厂。为了发展医疗事业,1952年底劳动就业委员会出资委托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代训护理员100多人,经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各医疗单位工作。现在的市卫生学校,前身就是为待业人员的训练就业而开办的护士培训班。
  为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建设,国家兴办了许多基础工程。1956年鹰厦铁路建设期间,我市组织了一万多名民工参加;建筑厦门海堤时,我市也抽调了3500名民工参加。3613工程(即现在漳州军用飞机场)我市动员七、八千民工参加兴建。此外,还有港尾至镇海的支前公路修建、园山顶上防空用的雷达站建造、林下至园山顶的公路修筑等工程所用的劳力,都是由我市动员组织起来的。通过上述以工代赈的措施,既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又安排了旧社会留下的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共同渡过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难关。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