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种经济 广开就业门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24
颗粒名称: 发展多种经济 广开就业门路
其他题名: 漳州市劳动就业工作回顾
分类号: F241.4
页数: 8
页码: 275-282
摘要: 城镇青年就业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四化的建设和中华的振兴。为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这项工作。党中央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根据各个时期的就业形势,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和措施,并按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解决。建国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不断的调查研究,不断的改革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劳动就业制度。
关键词: 漳州市 劳动就业 经济

内容

城镇青年就业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四化的建设和中华的振兴。为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这项工作。党中央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根据各个时期的就业形势,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和措施,并按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加以解决。建国以来,我国劳动就业工作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不断的调查研究,不断的改革完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劳动就业制度。
  从1949年到现在的40年来,我市始终正确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劳动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劳动就业工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解放初期,国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堆烂摊子。当时仅有一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从业人员仅有5万多人(工商业3.57万人,手工业1.67万人)。私营商业大都是些“夫妻店”,雇员甚少。全市没有一家大的象样的工厂,没有国营企、事业单位,只有一点零零星星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小厂。当时的火柴厂算是较大的,也只不过有三、四十个职工,在恢复时期,国民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旧社会留下的创伤随处可见,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都处于筹建萌芽阶段。
  时隔4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及多种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取得巨大成就。1988年底,全市各种所有制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总数达到41.3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6.38万人,各种集体职工10.11万人,个体劳动者4.8万人),城市待业率下降到1.4%,基本上做到当年待业,当年大多数人能够得到就业。同时随着就业人数的增长,职工生活水平相应改善,1978年我市人年平均工资为561元,至1988年巳提高到1158元,增加597元,增长106.4%,平均每年增长10.6%。现在我市正在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呈全方位开放态势,不断开拓新的经济领域,给我市的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回顾40年来劳动就业工作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部份:
  一、以工代赈 共渡难关
  1953年前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营企业刚刚开始萌芽,不可能安排很多的劳力就业。为解决城镇青年失业问题,各级政府于1952年初成立了劳动就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53年成立劳动科,对失业、待业人员进行了劳动就业登记,并通过组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转业训练、还乡生产等措施,解决大批失业人员的临时就业。所谓以工代赈,就是通过由政府统一组织劳力参加与广大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益劳动,来赈济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的一种临时性安置办法。当时龙溪地区劳动就业委员会就出资组织了大批劳力修复了漳州市中山公园,修建了市内的几条马路。还有当时的漳州私营火柴厂由于资金紧缺,濒临破产,三、四十名职工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劳动就业委员会就从劳动就业经费中拨给3万元人民币,不仅恢复了该厂的生产,而且职工又增加到120多人。以后该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转轨生产胶合板,发展为漳州市人造板厂,现巳拥有职工338人。又如漳州毛麻纺织总厂,前身也是解放初期通过以工代赈组织起来的仅有几十人的草袋厂,现在巳发展成拥有3041名职工的大厂。为了发展医疗事业,1952年底劳动就业委员会出资委托医院开办护士训练班,代训护理员100多人,经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各医疗单位工作。现在的市卫生学校,前身就是为待业人员的训练就业而开办的护士培训班。
  为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建设,国家兴办了许多基础工程。1956年鹰厦铁路建设期间,我市组织了一万多名民工参加;建筑厦门海堤时,我市也抽调了3500名民工参加。3613工程(即现在漳州军用飞机场)我市动员七、八千民工参加兴建。此外,还有港尾至镇海的支前公路修建、园山顶上防空用的雷达站建造、林下至园山顶的公路修筑等工程所用的劳力,都是由我市动员组织起来的。通过上述以工代赈的措施,既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时又安排了旧社会留下的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共同渡过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难关。
  二、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
  1953年以后,国家开始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我市虽处于海防前线,非重点建设地区,但我市的国民经济也迅速得到发展。工业发展很快,兴建了不少大中型企业;文化、教育、商业、交通、饮服、农场经济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至195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巳达8533万元,比1952年增长6倍。其中全民工业产值2833万元,集体工业包括合作社、手工业社组的产值为3005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14倍、18倍。开始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大大拓宽了劳动就业门路,基本解决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方面,兴建了几个较大型的企业,如漳州糖厂、漳州麻纺厂、龙溪机器厂、漳州罐头厂等都是在57年前后创建的。当时,我们组织了几千个城镇待业人员到这些厂参加基建,厂建成后就留在厂里当职工,即开始是建设者,厂建成后又是生产者。至1957年,我市工业企业数巳达823个,其中国营企业有106家,分别比1952年增加15倍、4.57倍。
  在商业、交通等服务行业方面,根据我党既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大力发展了流通领域经济,搞活商品市场,为生产、生活服务。国营商业、饮食服务、交通、邮电、金融等部门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起来。解放初期建立的综合性国营贸易公司,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按专业不同,相继划分出来,成立了百货公司、饮服公司、食品公司、农副产品公司、医药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等专业公司和部门,至1957年全市商品零售额巳达17688万元。交通行业解放初期只有一家仅几部破烂汽车、几十个职工的私营漳龙公司,由国家接管经营后成立了漳州汽车分公司,如今,人、车巳成百倍地增加。
  此外,为了发展农业、林业,中央决定在福建搞“乌克兰”,漳州各县开垦山区、大力兴办、兴建了十几个农场。成为我省主要农场经济地区,现我市农场职工数约占全省农场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一五”期间,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还建立和发展了教育、文化、卫生、林业事业。由于国营企事业快速发展,国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的主动脉。全民职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57年底全民职工数已达5.46万人。占各种所有制结构总职工人数的60%左右。
  这一时期,为了贯彻多就业的方针,实行了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当时确定的工资普遍很低,提倡“一碗饭三个人吃”,保证吃饱,但不提倡吃好,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工人刚参加工作,工资水平都在25—30元之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相继安排了大批待业人员,至1958年大跃进形势的出现,城市劳动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从农村调出十多万民工参加经济建设。全市全民单位职工总数巳达14万人。
  三、统包统配,包下来的办法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确保工人利益不受损害,国家对就业问题,实行了统包统配,“包下来”的政策。解放初期,对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官吏、公教人员、各种社团职员,都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予以留用,这些人员当时就称为
  “留用人员”。并给以优惠的薪金待遇(当时南下的干部、新招收的职工都是实行供给制或半供给制待遇),以免造成社会动乱。
  从1950年以后,“包下来”的政策范围扩大到大学、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和复员转业军人。现在大体上平均每年包安排就业的大专毕业生1200人,中专毕业生1500人,部队转业于部500人,复退军人700人,技校毕业生600人。
  1952年8月,为防止社会出现新的失业现象,原政务院又规定了所有公私企业的多余劳力包下来的政策,禁止解雇工人。并由政府向私营工商业统筹失业工人救济基金,以安定工人的生产、生活。私营工商业在“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感召下,在恢复国民经济中起了一定作用。
  1955年以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中央提出了劳动力的招收和调配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必须和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之下,由企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进行。中央明确规定:招工必须经过劳动部门批准。
  1956年,对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也全部包了下来。包括工商业主、代理人和工人,约有2.4万人,都成了全民所有制职工。
  1957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劳动力调剂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各单位对于多余正式职工和学员、学徒,应该积极设法安置,如果没有做好安置工作,不得裁减。”“企业、事业单位如不按规定私自或随便辞退人员时,应视情节轻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国家监察部门予以适当处理。”至此,我国“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正式形成。“统包统配”政策,从当前看有很多弊病,但在当时是起了很大作用。
  四、三结合就业方针开辟广阔的就业前景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拨乱反正,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给劳动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春天,解决了“十年文革”等历史上陈积下来的许多就业问题。
  1960年以来,我市面临三个严峻的就业形势:(一)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从城乡招用了大量劳力,职工总数由5.4万人猛增到14万人,职工过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在61、62两年间,精简了4.7万人(主要是来自农村的),留下不少遗留问题有待落实安置;(二)是“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停止招工,有4万多城镇待业人员急需要就业;(三)1969年前后动员5万多人上山下乡,要求回城安排工作。这些历史积压下来的就业问题,靠国家统包统配巳不能解决。为此,中央提出了新的就业方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10年里取得巨大成就:
  (一)改革了国家“包就业”的制度。1980年8月,中央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于是,在全国各地担负指导就业、组织培训、管理临时工、发展集体经济、办理待业保险等方面任务的新型劳动管理组织——劳动服务公司诞生了,从而改变了国家统包就业的单一格局,拓宽了就业渠道,解决了历年积累下来的就业难题。1979年至1988年我市共净安置了城镇待业人员17.77万人,城镇待业率从1979年的12.28%降到1988年的1.4%。
  (二)随着我市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主要依靠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和轻纺部门吸收就业,转变到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生产行业扩大就业。在当年安置总数中,靠第三产业安置的人数所占比重,由79年的28.5%上升到88年的68%。由过去单纯的国营企业招工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种渠道转变。这10年的安置总数中,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的占69%。
  (三)逐步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原则。全市技工学校从1978年创办至1988年底,巳拥有6所分校,共培养3566名毕业生,多数巳成为生产骨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在校生达1485人,再加上大办职业中学,给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几年来,全市组织就业前培训约4.8万人。目前,社会待业人员经过培训就业的已占91.7%。
  (四)创建和发展了劳动服务公司。至1988年底,全市兴办各类劳服务公司147个,劳动服务公司所属的集体企业(网点)、劳务队451个,88年产值营业额巳达1.3亿元,创利润444.61万元;在其中安置就业有7555人,输送、管理临时工9000多人。
  (五)国营企业新招工人,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到1988年底,全市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达9700多人,占国营企业职工总数的6.8%。
  建国以来的劳动就业工作实践,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三结合”就业方针的提出和贯彻,更是给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随着我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给我们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多种经济的繁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的劳动就业之路将会越来越宽广。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