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受到破坏的“文革”十年(1966—1976)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14
颗粒名称: 教育事业受到破坏的“文革”十年(1966—1976)
分类号: G52
页数: 2
页码: 269-270
摘要: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育事业受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第二师院和多数中学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量散失,有的校舍被占用。中小学在“文革”中、后期大发展,有一批合格教师被“清除”出教育队伍,或被列为“监改对象”,或下放劳动。解决教师缺额的办法是“层层提拔”和大量吸收民办教师。民办教师大多数不合格,中学各科教师难以配套,外语教师尤缺,很多农村中学无法开课;“读书无用论”又甚为流行,教师不敢认真教,学生也不认真学,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连续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率只有3—4%,大大不如“老三届”高中毕业生。
关键词: 漳州市 教育事业 文革

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育事业受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先是“停课闹革命”,师生外出串连,学校管理混乱,教学陷于停顿。“复课”以后,初期仍以“斗、批、改”为主,校内“派仗不断”。第二师院下马,云霄师范学校停办,中学停止招生达三、四年之久,龙溪师范于1969年以后连续三届改招初中学生。地区教育干校、各县教师进修学校、农业中学(除白埕农中继续坚持)、市和县的干部业余学校多数关门。第二师院和多数中学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量散失,有的校舍被占用。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不顾主客观条件,强调“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中学学制缩短为“二二制”,小学改为“五年制”,公立幼儿园被诬为“修正主义苗圃”,改称为“红儿班”。中小学在“文革”中、后期大发展,有一批合格教师被“清除”出教育队伍,或被列为“监改对象”,或下放劳动。解决教师缺额的办法是“层层提拔”和大量吸收民办教师。其结果以1976年为例:中学公办教师4023人,民办教师2291人,民办教师占总数的56.94%;小学公办教师8043人,民办教师9762人,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还多1179人。民办教师大多数不合格,中学各科教师难以配套,外语教师尤缺,很多农村中学无法开课;“读书无用论”又甚为流行,教师不敢认真教,学生也不认真学,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连续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率只有3—4%,大大不如“老三届”(1966—1968年)高中毕业生。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