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社会主义教育基础的十七年(1949.9—1966.5)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13
颗粒名称: 奠定社会主义教育基础的十七年(1949.9—1966.5)
分类号: G52
页数: 5
页码: 265-269
摘要: 1949年9月,漳州刚解放时,全市仅有中等师范1所,学生690人;公私立中学25所,学生5024人;小学938所学生10.4万人。当时全市人口155.47万,每万人中有普通中学学生33名,小学生662名,城乡文盲占人口80%左右。人民政府为了改变漳州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解放后,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各县人民政府分别派干部接管了当地学校,维持现状,立即开学。解放后,中小学取消了国民党所设置的机构和课程,如撤销训育处,代之以生活指导委员会或政治辅导处,用政治课代替公民、党义。六十年代前期,漳州市教育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和高校、中学、小学三个工作条例以后,事业的发展是正常的、健康的。
关键词: 漳州市 社会主义 教育

内容

1949年9月,漳州刚解放时,全市(即龙溪专区)仅有中等师范1所,学生690人;公私立中学25所,学生5024人;小学938所(其中完小86所)学生10.4万人。当时全市人口155.47万,每万人中有普通中学学生33名,小学生662名,城乡文盲占人口80%左右。
  人民政府为了改变漳州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解放后,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各县人民政府分别派干部接管了当地学校,维持现状,立即开学。1950年初,第六督察专员公署(现漳州市人民政府前身)举办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中学教师代表参加,各县也纷纷举办教师训练班,学习《共同纲领》的文教政策。解放初期,对旧知识分子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中小学教师全部包下来。接着,学校配合社会上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进行学习和宣传。1952年10月,全体中学教师到福州参加思想改造,1956年暑假又集中在漳州一中举办“肃反”学习。参加政治运动和学习,有利于从旧社会来的中小学教师转变阶级立场,提高思想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解放后,中小学取消了国民党所设置的机构和课程,如撤销训育处,代之以生活指导委员会或政治辅导处,用政治课代替公民、党义。语文、历史科教材也有较大改动。在中小学师生中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称少年先锋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51年一1952年,从党政机关抽调一批党员和干部进入学校,加强领导。各中等专业学校和重点中学,陆续成立共产党支部,在教师和中专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1951年10月,教会办的龙溪寻源中学改为公立龙溪农业学校。1952年,政府教育部门开始接办私立(包括教会办)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整顿、改造,如漳州教会办的进德女子中学和崇正初级中学合并,改为漳州第三中学,私立养正、育贤小学合并为嘉禾小学(现漳州市实验小学前身),私立育英幼稚园改为振成巷幼儿园(现市实验幼儿园)。各县也陆续接办一些私立学校。为了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方针,除中小学学生尽量照顾工农子弟以外,各县都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大办冬学,推广祁建华识字法,创办干部职工业余学校,专区成立机关干部学校。专署和县都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保送一批工农干部上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从解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1957年),文教工作执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政策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对中小学进行必要的整顿、改造和适当发展,各类教育都有所增长。与1949年相比,小学发展到1501所,学生171668人;普通中学校数虽从25所调整为20所,但完全中学从原来10所增加至14所,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生为16192人;中等专业学校除原有龙溪师范外,又增办龙溪农业学校、龙溪护士学校两所。
  从1957年一1966年5月,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改变我国经济文化长期落后面貌的愿望。从1956年起,我市巳先后成立地区教育干部学校,视导教研组和中学教研室,各县设教师进修学校。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各级政府都重视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由于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奋发努力,把教学作为中心任务,从1958年一1960年,我市高考取得比较好成绩的,有漳州一中、龙海一中、云霄一中、诏安一中等校。漳州实小、龙师附小、龙海实小等校在教学上都有建树。
  “一·五”期间,我市还未办大专院校。1958年起,龙溪师范增办大专班,设中文、数学、物理三科;工业、医科、艺术等大专班也在积极筹办。后经中共龙溪地委研究,在大专班的基础上,创建龙溪地区第一所高等学校——漳州大学,1958年9月正式成立,下设工学院、师范学除、医学院、艺术学院。后来考虑办综合大学力量不足,1959年初漳州大学停办,师范学院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工学院改为机电学校,医学院改为卫生学校(原护士学校),艺术学院则改为艺术学校,三校均为中专性质。漳州师专由省批准建校后,于9月间迂入蝴蝶山新校舍,设有中文、外语(英、俄)、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共六个学科七个专业。1961年9月起贯彻《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重视提高教育质量。1963年,经中共福建省委同意,以漳州师专为基础,合并南平、泉州、厦门三师专,在漳州创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充实领导力量,扩建校舍,设有中文、英语、数学三系,学生最多时达1070人,为我市培养了一批中学教师。中等师范原来只有龙溪师范1所,1958年增至5所(包括云霄师范),1960年县县办师范,全市共有11所;普通中学从1957年的20所,1958年发展到53所,1960年又增加至88所;小学、幼儿园也有较大增长。农业中学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实行半农半读,为农村培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初级技术人才。在各级政府的扶植下,每县都有办得比较好的农业中学,如云霄的海峰农中,南靖的和溪农中,地区也在南靖马山办起农业职业学校(“文革”中下马,以后改为普通中学)。农业中学的办学方向是对的,但1958年匆促上马,全市一时办了195所,由于多数不大具备办学条件,难以巩固,有大起大落现象,1959年剩下73所,1960年一1962年分别再减少为70所、21所、14所,1963年回升,1965年又办了187所。真正办得较好的并坚持办下去的,只有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等少数学校。
  五十年代后期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都得到发展,成绩无疑是主要的,但是也有失误之处,如1957年下半年搞“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有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以后“拔白旗、插红旗”、反“右倾”等等政治运动,又挫伤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在“浮夸风”盛行的时候,工作不扎实,有些地方虚报普及小学教育、基本实现无文盲。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时,理解片面,以单纯体力劳动代替“结合”,学校又大炼钢铁,大办工厂,支援三秋,停课劳动时间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1958年在中学搞“教育大革命”,采取群众运动方法。号召“校校编、人人编”教材,对原教材采取“砍、删、并、移、用”,削弱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有些混乱。虽然时间短暂,但教学质量不能不受影响。
  1960年冬,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方针,教育事业也进行调整,中学、师范都适当进行压缩,对教学改革采取积极又慎重的方针,重新确定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纠正乱停课、乱砍教材的现象,强调备课要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62年,我市各级学校贯彻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讲话,发展了一批教师入党。1963年又调整了工资,较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63年3月,党中央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使我市中小学各项工作有所遵循。这一年又在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66年上半年,龙海第二中学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创造了“校队挂钩”经验,学生既学习书本知识,又参加生产队的实践活动。5月,省教育厅在该校召开现场会介绍经验。
  六十年代前期,漳州市教育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和高校、中学、小学三个工作条例以后,事业的发展是正常的、健康的。据1965—1966学年度统计(缺幼儿园):我市有小学2177校,学生258630人;中学55校(其中完中16校),学生32118人;中等师范2校,学生926人;中等专业学校2校,学生962人;农业中学187校,学生8797人;高等学校1校,学生973人。此外还有办在我市的省农学院漳州分院。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