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解放四十年来的教育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12
颗粒名称: 漳州市解放四十年来的教育事业
分类号: G52
页数: 10
页码: 265-274
摘要: 漳州市解放40年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巳建立起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大学、以及各级成人教育的网络。建国后漳州市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经历了奠定社会主义教育基础的17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的10年,以及拨乱反正、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3个时期,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当时全市人口155.47万,每万人中有普通中学学生33名,小学生662名,城乡文盲占人口80%左右。人民政府为了改变漳州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解放后,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各县人民政府分别派干部接管了当地学校,维持现状,立即开学。1963年又调整了工资,较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关键词: 漳州市 解放 教育事业

内容

漳州市解放40年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巳建立起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大学、以及各级成人教育的网络。建国后漳州市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经历了奠定社会主义教育基础的17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的10年,以及拨乱反正、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3个时期,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
  奠定社会主义教育基础的十七年(1949.9—1966.5)
  1949年9月,漳州刚解放时,全市(即龙溪专区)仅有中等师范1所,学生690人;公私立中学25所,学生5024人;小学938所(其中完小86所)学生10.4万人。当时全市人口155.47万,每万人中有普通中学学生33名,小学生662名,城乡文盲占人口80%左右。
  人民政府为了改变漳州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解放后,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各县人民政府分别派干部接管了当地学校,维持现状,立即开学。1950年初,第六督察专员公署(现漳州市人民政府前身)举办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中学教师代表参加,各县也纷纷举办教师训练班,学习《共同纲领》的文教政策。解放初期,对旧知识分子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中小学教师全部包下来。接着,学校配合社会上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进行学习和宣传。1952年10月,全体中学教师到福州参加思想改造,1956年暑假又集中在漳州一中举办“肃反”学习。参加政治运动和学习,有利于从旧社会来的中小学教师转变阶级立场,提高思想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解放后,中小学取消了国民党所设置的机构和课程,如撤销训育处,代之以生活指导委员会或政治辅导处,用政治课代替公民、党义。语文、历史科教材也有较大改动。在中小学师生中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称少年先锋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51年一1952年,从党政机关抽调一批党员和干部进入学校,加强领导。各中等专业学校和重点中学,陆续成立共产党支部,在教师和中专学生中发展共产党员。1951年10月,教会办的龙溪寻源中学改为公立龙溪农业学校。1952年,政府教育部门开始接办私立(包括教会办)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整顿、改造,如漳州教会办的进德女子中学和崇正初级中学合并,改为漳州第三中学,私立养正、育贤小学合并为嘉禾小学(现漳州市实验小学前身),私立育英幼稚园改为振成巷幼儿园(现市实验幼儿园)。各县也陆续接办一些私立学校。为了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方针,除中小学学生尽量照顾工农子弟以外,各县都成立了扫盲委员会,大办冬学,推广祁建华识字法,创办干部职工业余学校,专区成立机关干部学校。专署和县都配备了专职扫盲干部,保送一批工农干部上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从解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1957年),文教工作执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政策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对中小学进行必要的整顿、改造和适当发展,各类教育都有所增长。与1949年相比,小学发展到1501所,学生171668人;普通中学校数虽从25所调整为20所,但完全中学从原来10所增加至14所,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生为16192人;中等专业学校除原有龙溪师范外,又增办龙溪农业学校、龙溪护士学校两所。
  从1957年一1966年5月,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改变我国经济文化长期落后面貌的愿望。从1956年起,我市巳先后成立地区教育干部学校,视导教研组和中学教研室,各县设教师进修学校。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各级政府都重视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由于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奋发努力,把教学作为中心任务,从1958年一1960年,我市高考取得比较好成绩的,有漳州一中、龙海一中、云霄一中、诏安一中等校。漳州实小、龙师附小、龙海实小等校在教学上都有建树。
  “一·五”期间,我市还未办大专院校。1958年起,龙溪师范增办大专班,设中文、数学、物理三科;工业、医科、艺术等大专班也在积极筹办。后经中共龙溪地委研究,在大专班的基础上,创建龙溪地区第一所高等学校——漳州大学,1958年9月正式成立,下设工学院、师范学除、医学院、艺术学院。后来考虑办综合大学力量不足,1959年初漳州大学停办,师范学院改为师范专科学校,工学院改为机电学校,医学院改为卫生学校(原护士学校),艺术学院则改为艺术学校,三校均为中专性质。漳州师专由省批准建校后,于9月间迂入蝴蝶山新校舍,设有中文、外语(英、俄)、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共六个学科七个专业。1961年9月起贯彻《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重视提高教育质量。1963年,经中共福建省委同意,以漳州师专为基础,合并南平、泉州、厦门三师专,在漳州创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充实领导力量,扩建校舍,设有中文、英语、数学三系,学生最多时达1070人,为我市培养了一批中学教师。中等师范原来只有龙溪师范1所,1958年增至5所(包括云霄师范),1960年县县办师范,全市共有11所;普通中学从1957年的20所,1958年发展到53所,1960年又增加至88所;小学、幼儿园也有较大增长。农业中学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实行半农半读,为农村培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初级技术人才。在各级政府的扶植下,每县都有办得比较好的农业中学,如云霄的海峰农中,南靖的和溪农中,地区也在南靖马山办起农业职业学校(“文革”中下马,以后改为普通中学)。农业中学的办学方向是对的,但1958年匆促上马,全市一时办了195所,由于多数不大具备办学条件,难以巩固,有大起大落现象,1959年剩下73所,1960年一1962年分别再减少为70所、21所、14所,1963年回升,1965年又办了187所。真正办得较好的并坚持办下去的,只有东山县白埕农业中学等少数学校。
  五十年代后期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都得到发展,成绩无疑是主要的,但是也有失误之处,如1957年下半年搞“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有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以后“拔白旗、插红旗”、反“右倾”等等政治运动,又挫伤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在“浮夸风”盛行的时候,工作不扎实,有些地方虚报普及小学教育、基本实现无文盲。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时,理解片面,以单纯体力劳动代替“结合”,学校又大炼钢铁,大办工厂,支援三秋,停课劳动时间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1958年在中学搞“教育大革命”,采取群众运动方法。号召“校校编、人人编”教材,对原教材采取“砍、删、并、移、用”,削弱了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有些混乱。虽然时间短暂,但教学质量不能不受影响。
  1960年冬,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方针,教育事业也进行调整,中学、师范都适当进行压缩,对教学改革采取积极又慎重的方针,重新确定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纠正乱停课、乱砍教材的现象,强调备课要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62年,我市各级学校贯彻周恩来同志和陈毅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讲话,发展了一批教师入党。1963年又调整了工资,较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63年3月,党中央发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使我市中小学各项工作有所遵循。这一年又在学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66年上半年,龙海第二中学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创造了“校队挂钩”经验,学生既学习书本知识,又参加生产队的实践活动。5月,省教育厅在该校召开现场会介绍经验。
  六十年代前期,漳州市教育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和高校、中学、小学三个工作条例以后,事业的发展是正常的、健康的。据1965—1966学年度统计(缺幼儿园):我市有小学2177校,学生258630人;中学55校(其中完中16校),学生32118人;中等师范2校,学生926人;中等专业学校2校,学生962人;农业中学187校,学生8797人;高等学校1校,学生973人。此外还有办在我市的省农学院漳州分院。
  教育事业受到破坏的“文革”十年(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育事业受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先是“停课闹革命”,师生外出串连,学校管理混乱,教学陷于停顿。“复课”以后,初期仍以“斗、批、改”为主,校内“派仗不断”。第二师院下马,云霄师范学校停办,中学停止招生达三、四年之久,龙溪师范于1969年以后连续三届改招初中学生。地区教育干校、各县教师进修学校、农业中学(除白埕农中继续坚持)、市和县的干部业余学校多数关门。第二师院和多数中学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量散失,有的校舍被占用。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不顾主客观条件,强调“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中学学制缩短为“二二制”,小学改为“五年制”,公立幼儿园被诬为“修正主义苗圃”,改称为“红儿班”。中小学在“文革”中、后期大发展,有一批合格教师被“清除”出教育队伍,或被列为“监改对象”,或下放劳动。解决教师缺额的办法是“层层提拔”和大量吸收民办教师。其结果以1976年为例:中学公办教师4023人,民办教师2291人,民办教师占总数的56.94%;小学公办教师8043人,民办教师9762人,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还多1179人。民办教师大多数不合格,中学各科教师难以配套,外语教师尤缺,很多农村中学无法开课;“读书无用论”又甚为流行,教师不敢认真教,学生也不认真学,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连续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率只有3—4%,大大不如“老三届”(1966—1968年)高中毕业生。
  拨乱反正,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1977年以来)
  “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以后,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漳州市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开放改革,开创新局面指明方向,教育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从1977年以来,我市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是:
  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建立一支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办好学校,发展教育事业的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的1979年春,我市和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即向全体教师传达了教育部党组向党中央建议撤销1971年发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所作的二个错误估计:17年是黑线专政和知识分子世界观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的,给广大教师解除了精神枷锁;接着,又陆续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教师3813人进行平反昭雪,至1986年基本结束。1979年底停止吸收民办教师,对原有民办教师进行整顿:分别予以转正、辞退、留用、培训,合格教师源源补充,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1988—1989年度统计,小学公办教师中师范及高中毕业以上占74.1%,小学民办教师巳下降到占教师总数的23.5%,初中教师学历在大学专科以上的占56.2%;高中教师大专毕业以上学历的占93.4%,中学民办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7.3%。公办幼儿园教师合格率也有很大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中有共产党员5444人,共青团员8630人。三中全会以后民主党派在教师中也有发展。1987—1988年,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评定职称。近年来我市涌现了一批出席全国和省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1986年还对教龄满30年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二、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大中专新生。
  从1977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停止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办法,采取从中学高初中毕业生中招考大中专新生。至1988年止,我市为大专输送新生15041人,为中专输送新生19177人(包括民办教师报考师范)。
  三、进行中等教育结构调整。1978年以后,根据我市实际,实事求是地压缩了高中;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从1986年起,又逐年增办初中。现有普通中学157校,其中完全中学50校,初级中学107校,中学生135614人。到1984年止,全市中学均改为“三三制”,小学改为“六年制”。为了改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从1980年开始,总结和推广白埕农中的经验,试办职业中学,以后逐步推开,现有职业高中27校,初中4校,学生10144人。这样,职业中学连同中专、技工学校招生,将近占高级中等学校招生44%,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师范教育除龙溪师范于1972年恢复招师范生以外,1978年又复办云霄师范,1986年以龙溪师范龙海分校为基础,创办龙海师范学校,这3所师范学校现有学生2128人。10个县区均办有教师进修学校,吸收师范毕业的在职小学教师进修,合格小学教师来源有可靠的保证。中等专业学校除
  “文革”前的龙溪农业学校、龙溪卫生学校外,“文革”后又增办了龙溪工业学校,龙溪农机化学校,省艺术学校在我市办芗剧班和潮剧班。中等专业学校现共有学生2179人。市劳动局办的技工学校,现有学生1220人,附设职业高中班学生205人。
  五、各类高等教育蓬勃发展。1978年春开始招收师范大专班,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科,培养初中师资。市还办有工业大专班,中医院也招收中医大专班。1979年成立师专筹备小组,另建新校舍。1983年批准建漳州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改为漳州师范学院,除继续办专科以外,1987年起增招四年制本科学生。现有专科、本科学生36班1509名。这所学校从创办师范大专班、漳州师专、漳州师院等阶段,到1988年止,共培养初中教师3290名。1978年我市又创办福建电视大学漳州分校,1985年起,电大增收脱产高中毕业生。电大学生遍布各县区,现有3088人。1982年创建漳州业余大学,现有学员1222人,设有中文、财经、法律等专业,开办以来巳培养出大专毕业生1936人。1984年由地方集资创办漳州职业大学,现有学生475人。“文革”中成立的地区教育干部培训班,于1978年改为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5年改为漳州教育学院,属成人高教序列,主要任务是在职中学教师培训和中学教学研究。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还在我市招收数学、地理、中文、政治等科函授生,巳有100多名毕业生。
  六、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有所增长。“四人帮”垮台后,我市抓紧普及小学教育工作。中共龙溪地委和龙溪行署于1982年、1984年两次召开教育会议,都把普及小学教育列为首要地位,作出决定。从1984—1986年,全市9县1区先后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88—1989学年度全日制小学有2139所,学生4264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39%,巩固率为98.13%,毕业率为99.21%12—15周岁儿童普及率为96.28%。城区市区于1984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也受到重视。1988—1989学年度有幼儿园695所(其中集体办有626所,其它部门办37所),学生89635人,3—6周岁入园幼儿将近50%。市特殊教育聋哑和盲人学校各1所,共有学生59人。
  七、成人教育有很大恢复与发展。恢复:一是扫盲教育。全市现有扫盲班458班,学生14540人。15岁至40岁青壮年脱盲巳占90.94%。平和、南靖、长太、芗城等经正式验收成为基本无文盲县区。全市还办有业余中学23所,学生1253人,业余小学524所,学生18661人;二是各县区于1982年复办了在“文革”时被停办的10所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有些部门还对职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培训。发展:一是成人高等教育(见上述);二是成人中专,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办共有24校,学生2083人;三是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全市共有109所,学生50022人,有102所学校配有专职校长,这是一种学习文化又学习技术,深为领导和群众欢迎的新型学校。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现在10个县区都成立成人教育委员会,市人民政府于去年成立成人教育协调小组,以指导成人教育工作。
  八、多渠道集资成绩显著,办学条件初步改善。为了弥补国家教育经费拨款的不足,近年来发动多渠道集资办学,从1984年至1988年,全市共集资1.03亿元。华侨捐资办学在龙海、南靖、诏安、漳浦等地也有发展。1988年我市城乡征收教育经费附加达1719.33万元,其中农村征收1519.83万元,完成省下达指标93.53%,居省第二位,用于补助民办教师工资和改善办学条件。现巳有长泰、龙海、华安、芗城、东山、南靖六县区中小学实现“一无二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市和10个县区都巳成立了教学仪器站和电化教育馆、站,重点中小学巳经基本配齐教学设备,一般中小学也在加紧配备中。
  1988年全市人口398.21万人,每万人口中有中学生488人(包括普中、职中),小学生1098人。高等学校是从无到有,中专、技工学校和成人教育也有很大增长。回顾刚解放的1949年,漳州市教育事业四十年来发展的成绩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用当前四化建设进展和对人才数量与素质提高的需求来衡量,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之际,必须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充分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各方面加强工作,把教育搞上去。

附注

(本文统计数字,系市教育局蔡宝坤同志等提供。——作者)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