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天宝大山 造福漳州人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800
颗粒名称: 开发天宝大山 造福漳州人民
分类号: F123.2
页数: 7
页码: 224-230
摘要: 1965年春开始开发天宝大山,距今巳24年了。现在,重上天宝山,看见的不是当年的“荒山秃岭乱石坡”了,而是4.7万余亩郁郁葱葱的林、竹、果、茶园,真使人欣慰。我借此机会,把芗城人民开发天宝山的事实和成就忆述于下:。天宝山在芗城区天宝镇北5公里,它雄据华安、南靖边界,海拔929米,群山重叠,为漳州屏障。天宝山水源好,土层厚,坡度小,经纬度、气候、雨量都很适宜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及亚热带花果的生长。会后,市委印发蔡书记的信,并召开全市人民的动员大会,号召漳州人民为开发天宝山贡献力量。为了使机关干部更好地服务于这一项中心工作,市委经过研究,决定分期分批组织干部上山参加劳动。从10月上旬至11月间共组织机关干
关键词: 天宝山 漳州 芗城区

内容

1965年春开始开发天宝大山,距今巳24年了。现在,重上天宝山,看见的不是当年的“荒山秃岭乱石坡”了,而是4.7万余亩郁郁葱葱的林、竹、果、茶园,真使人欣慰。我借此机会,把芗城人民开发天宝山的事实和成就忆述于下:
  天宝山在芗城区天宝镇北5公里,它雄据华安、南靖边界,海拔929米,群山重叠,为漳州屏障。山上有3尖、13陇、12沟,大小50多个山头,20多个平坡,荒山面积403万多亩(不含山底五岭面积)。天宝山水源好,土层厚,坡度小,经纬度、气候、雨量都很适宜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及亚热带花果的生长。然而在1965年以前,这座“宝”山基本上未被开发利用。当时,我曾走访附近农村群众和在山上割茅草的农民,他们都说:“宝山不宝,只供茅草;要真成宝山,只有开发改造。”群众的反映,对我们后来决定开发天宝大山很大的启发。
  随着漳州(今芗城区)生产的发展,原有土地、原料、人口、剩余劳动力都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市委领导便将目光投向天宝山的开发上。一致认为开发天宝山可以帮助解决三个问题:一、解决漳州城郊土地少,人口多的问题。解放后,漳州郊区人口增长很快,而郊区的土地是有限的,到了1965年时,人多地少的问题巳经十分突出了。当时城郊公社曾算过4笔账:①是土地账:城郊公社有2.2万多人,而耕地只1.3万多亩,平均1人不及6分地;②是人口帐:全市一年增加近千人,10年后就多出一个公社;③是口粮帐:按当时人口增长速度,每年要多吃粮食40—50万斤,10年后,500万斤粮食要从哪里来;④是增产帐:人口增长需要,一亩水田每亩要增产100斤,才能满足供应,而解放15年来,每年单产平均增加不及40斤。通过算账,社员们说:“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现在锄头巳伸无路,再过10年连土也不够吃。”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扩大耕地面积,发展漳州的农、林业,光靠近郊一点土地是不够的,必须开辟新的基地,而开发天宝山则是一条较理想的路子。
  二、解决漳州副食品、手工业原料来源问题。60年代,漳州还是一个以小手工业和副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城市,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又不断增加,巳日益感到加工业所需的原料来源不足。当时,加工所需的竹、木、果等原料还得从外地调入,成本高,效益低。我们考虑要发展漳州的轻工业,首先应解决原料来源问题。最好能办一个较稳定的林、果、竹、茶基地,并设想在山上办个奶牛场,解决漳州人民吃牛奶问题,还可将牛奶用于副食品加工。
  三、解决城、乡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漳州城郊以及市区每年都有一些剩余劳力,如何解决他们就业门路不至于闲散在家呢?我们有个远景规划:待天宝山开发后,可将山上生产的粮食、水果、茶叶、毛竹、杉木运到山下,在山下办一个农、工、商、学联合的产业基地,就地搞各种加工,为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并建立职业性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市委领导统一认识后,决定由江枫带领技术员、干部上山先行勘察,实地测量山上的土壤、水利等情况。我和张克瑶等主要领导也先后上山勘察3次,走遍大小山头,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中穿行,实地查勘,心中有数,更坚定了开发的信心。
  1965年4月9日,市委常委通过《中共漳州市委关于开发天宝大山的意见》,上报地委。当时制定的开山方针是: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林果并举,综合经营。具体根据天宝山地形分四层次营造:天宝、过塘、北斗、石亭、浦林、浦南、上墩、城郊等各村的丘岭地带种荔枝;山上的坡地梯田以种果种蔗为主;山腰种杉、竹为主;山顶种松,长年多雾的山顶地带,营造茶园。规定人多地少的城郊一一上墩、北斗、天宝等公社部份大队组织耕山队,采取统一领导,小队联营,大队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并实行专业和突击相结合,农闲时多上劳力的方法,65年组织3次突击开荒,为66年大造林果做好准备。
  1965年4月17日,地委书记蔡良承就“市委开发天宝山的意见”,给我写了批复信。信中说:“我很高兴地看到市委对开发天宝大山的信心与决心,开发天宝大山将展示出漳州市郊的广阔前景。”地委书记的支持与肯定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我们立即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开发天宝山问题。会上宣读了蔡良承同志的信,制定下一步做法并将开山方案更具体化。在这次会上,市委成立了开发天宝大山指挥部,我任总指挥,张克瑶任副总指挥,随后又增补林镇坤为副总指挥,常住天宝山开发指挥部,许多具体工作由林镇坤做。会后,市委印发蔡书记的信,并召开全市人民的动员大会,号召漳州人民为开发天宝山贡献力量。
  1965年4月下旬,郊区4个公社2500多人上山了,往日寂静的荒山响起开拓者的歌声。初上山,两千多人居住问题先得解决,各社队想出许多暂时应急的办法,如借用民房、破庙,甚至连牛栏也用上,有的干脆用脚踏车铺上“谷达”(晒谷竹席),露宿荒山。随即组织人员搭建草棚200多座。天宝公社路边大队社员上山割芦苇,搭了一座可住20多人的草棚,只花几元钱买铁丝。上墩公社林内大队上山200多人,是人数最多的队,有的人主张盖瓦房,建砖灶,但得花一笔资金,大队领导坚持勤俭开山原则,发动社员从家里运来稻草3万多斤,并自建土灶,节约300多元,迅速安顿了200多人的生活。
  发展生产需要一笔资金,初上山开荒时,各队每月需向“家”里拿粮食和菜金,在工分报酬上,山上和山下也存在着矛盾,随着开荒生产的发展,日益反映出山上和山下的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否则开山则不能站住脚,并坚持下来。市委经过调查研究后决定:(1)山上社员工分应略高于山下社员;(2)大小队要给予开荒社员补贴一定的口粮和菜金,但山上要迅速争取自给,减轻集体经济负担;(3)小队之间有合理负担开发天宝山的义务;(4)山上要实行劳动定额和评工记分制度。
  市委的几条决定,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实际问题,较好地调动干群的积极性。于是开山社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扩种粮食作物,大种蔬菜,发展牲畜,千方百计争取尽快自给。从4月下旬上山至9月下旬5个月内,4个公社35个大队,就有22个大队实行蔬菜自给,7个大队可以不再回“家”拿菜金。上墩林内大队初上山时,每月需回“家”拿万斤粮、万斤菜,至9月底基本不向外买菜,不向小队要补贴粮,不向山下拿生产费用。
  随着开荒的进展,我们日益感到缺乏打石技术力量。为了节省资金,市里打破过去依靠外地技工的习惯,请本地9名技工上山,带徒传艺。记得那时张克瑶到山上农友大队同社员一起开山,抡起16磅大铁锤和社员一起打石,青年社员十分感动,争着抡铁锤打石,直打得双手起泡,虎口流血。现在想起当时那种火热的劳动场面,仍感到激动不己。
  开荒造田,种林种果也要讲究科学性。6、7月间,暴风雨袭击,将一些质量较差的梯田冲塌。巳种上地瓜,因开荒质量不同,生长也不一样。凡是田丘平深翻土,表土保留好的,地瓜叶大。反之,则因瓜苗不能伸根,7叶变3叶,枯萎了。我们认识到,开山造田必须坚持一定的标准,才能保证产量,于是市委组织技术员到各队巡回指导,提出要因山就势,保护表土,掌握二平(表土、格土),深翻土(30~40公分),倒流水,岸牢固,修排灌沟。对10多亩不符合要求的梯田进行返工。修复加固被暴雨冲垮的田地。新开的梯田全部垒上石岸。
  为了使机关干部更好地服务于这一项中心工作,市委经过研究,决定分期分批组织干部上山参加劳动。从10月上旬至11月间共组织机关干部1071人上山,每期9天,主要的劳动任务是挖穴造林。干部和社员一起劳动后,感触很深。人委有一位干部说:在机关,工作一多就叫苦,通过劳动,感到在机关不是苦,而是舒服。许多领导干部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不怕山高路陡,路滑难行,坚持上山造林。城建局工程队队长患痢疾,仍坚持带队上山。工商局副局长一天挖穴近40个,双手起泡流血,包扎一下又接着干。干部上山劳动,密切了干群关系,也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劳动创业精神教育。
  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创业,取得可喜成绩。共开出1500多亩农田,种下水稻570多亩,地瓜580多亩,蔬菜100多亩,还种了茶、毛竹、香料、香蕉、荔枝等一大片。同时培育了油茶、杉木、木瓜、龙眼等7种林、果苗木30多万株。养牛170多头,猪430多头,家禽2300多只。大家看到辛勤劳动的成果累累,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天宝大山美好前景,高兴地说:天宝大山真是宝,农林牧付发展好,艰苦奋斗创大业,生产生活步步高。
  正当市委领导满怀信心,进一步为实现全面开发天宝山的远景规划而努力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着运动的发展,市委领导个个均被批斗、审查、关押,被迫中止对开发天宝山的领导。后来,部份社队撤回,一些巳开出的土地,因无人管理而荒芜,原来修了上山的公路,有的被雨水冲坏。
  动乱中,也有一部份社队对开发天宝大山工作坚持下来。凡是坚持下来的,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过塘大队,坚持种杉木、种竹子,1986年木材收了7百多立方米,竹子18万根。岱山大队坚持开山20多年,现巳种果300多株,茶园每年收茶200多斤。发展至今规模较大的芝山乡的官山农场,巳开发2000亩山地,有500亩柑桔,3000多株荔枝,2000多株龙眼,还有许多扬梅、柚子,1988年民盟漳州市委承包该农场收获近3万斤荔枝,170万斤柑桔,总收入达120万元。
  回顾开发天宝山的这段历史,感想很多。体会较深的有两条:
  一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60年代中期,由于“左”的思潮影响,搞空架子、摆样子盛行。当时大背景是全国农业学大寨,搞样板田。在开山中,我们坚持按天宝山的实际情况,不强调每个社队都要象大寨那样搞样板田。而是强调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总之,根据土壤条件,能开梯田的就开梯田,不能开梯田的就按实际能种什么就种什么。从一开始勘察到开山,市委领导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出现问题,及时制定政策,使社员满意,较好解决存在问题。
  二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开发天宝大山之所以能得到城乡人民的支持,就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么乱的情况下,也还有许多社队坚持开山,其中一条主要因素就是这件事符合城乡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实践中,我们看到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你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巩鸣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