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会师前后的几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739
颗粒名称: 解放会师前后的几件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117-122
摘要: 我于1940年在菲律宾参加菲共领导的抗日活动,同菲律宾人民并肩进行武装抗日斗争。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菲反动当局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对华侨抗日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政治逼害。当时菲共华委决定:一、迅速把组织转入地下斗争;二、分期分批将第一线的干部撤回。于是我于1948年11月回到香港,参加整风学习。1949年经南方局批准会同郭健,王子华、陈培玉、郭兴文,蔡新生等6位同志,由香港乘船到广东海、陆丰甲子港上岸,然后由东江纵队某团团长陈杨同志派武装护送我们到闽粤赣边区党委报到。同年6月我和陈培玉分配到闽南地委,我在组织部工作。
关键词: 漳州 解放 情况

内容

我于1940年在菲律宾参加菲共领导的抗日活动,同菲律宾人民并肩进行武装抗日斗争。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菲反动当局勾结国民党反动派,对华侨抗日组织进行一系列的政治逼害。当时菲共华委决定:一、迅速把组织转入地下斗争;二、分期分批将第一线的干部撤回。于是我于1948年11月回到香港,参加整风学习。1949年经南方局批准会同郭健,王子华、陈培玉、郭兴文,蔡新生等6位同志,由香港乘船到广东海、陆丰甲子港上岸,然后由东江纵队某团团长陈杨同志派武装护送我们到闽粤赣边区党委报到。后边区党委分配我们回闽南工作。同年6月我和陈培玉分配到闽南地委,我在组织部工作。
  会师前后闽南地委干部队伍变化情况:当时闽南地委领导下的游击队和工作团的干部队伍中,工农干部占大多数,知识分子干部奇缺。连队要找一个文化教员都很困难。边区党委于1948年底或1949年春派朱曼平同志到香港汇报工作时,曾要求南方局从香港派一些闽藉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回闽南工作。随后南方局分批把从东南亚撤退回港的一批同志送回闽南地委,他们都有长期进行地下工作的经历,其中有来自菲律宾的王汉杰、吴扬、郑显玉、黄育才、郭健、王今生、许云、王子华、陈培玉、蔡长太、罗铁、王柳红、陈大明、庄云潮、吴映平、卢奋生、黄克、许良枫,蔡希年、陈增棍等几十位同志。还有来自马来亚、新加坡、泰国的李晓山、周墨西、蔡新生、方云、洪小玲和香港的庄剑华、庄文华、陈文辉等同志。
  另一方面边区党委又在广东大埔动员一部分知识青年随13团进入闽南工作。如黄晞、肖彪、张亚力、管一农、王品金、范菊芬、丘敏、饶平等二、三十位同志。他们有文化又有一定的武装斗争经验。他们大都是广东藉。
  此外,闽中地下党和厦门大学的地下党,也组织一批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又有一定地下斗争实践的干部到闽南地区工作。厦门大学地下党分两批由交通员洪天士带到树海地委组织部报到的,有肖荻、肖霉、肖葵(徐茵)等20多位同志。闽西南地下党从安溪输送闽南地委工作的,有马宁、何家沛、陈清、陈日三、林明法陈仲坚、黄智旭等同志。与此同时,漳州地下党也输送40多位知识青年上山,如:陈均、阮位东、严明、王子陵、陈述、伍平、叶云等同志。
  由于上述几个方面干部汇集到闽南地委工作,干部队伍的组成起了很大的变化,大大充实了会师后的干部力量。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闽南地委于1949年5月从乌山迁至南靖树海,准备迎接南下大军。当时地委机关由卢叨任书记,陈文平任副书记。组织部长为卢炎,宣传部长为高明轩。我在组织部工作。庄剑华、庄文华在宣传部工作,陈大明、陈培玉、张亚磊组成一个财经小组,林明法等在电台工作,在大岭下还配备一个警卫排负责保卫工作。
  1949年9月21日,闽南地委机关干部、勤杂人员数十人,由陈均,阮位东同志事前同南下大军取得联系后,顺利地进入漳州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中共南下地委)是在23日入城。进城后,闽南地委和南下地委举行联席会议,共商成立中共漳州地委会,福建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和第六军分区司令部。确定地委书记卢叨、副书记李伟、专员丁乃光、副专员陈文平,组织部长马兴元、宣传部长罗晶、副部长高明轩。秘书长未力工,组织科长康仲吉、干部科长杨廷标,副科长许云,干事张怀书,宣传科长鲁光、干事赵苏太,文教科长平浪,办公室主任杨雨春,副主任赵峰。军分区司令员李承尧,副司令员段广高、李仲先,政委卢叨(兼),副政委李伟(兼)、卢炎、池荣德。副参谋长鲁峰,政治部主任皇甫琳,下设组织科,保卫科、宣传科、动员科,另设一个文工团。党、政、军最高权力机关是军管会,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漳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华堂,副主任卢叨、李伟。另设公安部,文教部和青年部,部长分别由雷绍典、罗晶、陈虹担任。军管会设在公园边原国民党龙溪县银行。青年部也设在此。文教部在公园里文化馆,地委设在公园边原三青团青年服务社、组织部设在三青团办的青年医院。
  解放后,我在漳州地委主要亲历了几项工作。
  第一、漳州解放后,龙溪地区还有:诏安,东山,华安还在敌人手里,同时兄弟地区厦门市还未解放,漳州仍然处于战争状态。军管会当务之急就抓支前工作。为此,在军管会领导下成立了支前司令部。首先由31军“建阳”部队,边纵八支队和各县工团等继续进军云霄、诏安、华安等县,上述各县分别于1949年9月至12月解放。其次军管会要地委、行署组织支前队伍参战。地委于9月底10月初先后组织两个支前小组,一个由陈培玉、张亚磊、陈大明和军队的一位科长负责动员船工、民工、以及搞征用民船工作。由于船只不够用,该小组还派人在南安石井镇海边赶造木船,准备解放金门之用。另一个小组由许云、王子陵负责动员漳州一部份知识青年当翻译,准备随军解放厦门。厦门于同年10月解放。金门战斗失利的原团,据军管会主任陈华堂在召开党政军科长以上干部会议报告,一是解放福建时进军很顺利,因而在指战员中滋长着轻敌思想;二是战斗前虽派侦察兵对金门方面进行侦察,但对敌人可能在海岸线利用火攻估计不足;三是当我先头部队抢占了桥头堡后,敌人把准备好的汽油倒在海岸线燃烧,造成我后援部队难于登陆。
  第二,漳州解放后,暗藏的残敌经常夜间打黑枪,扰乱治安,企图搞乱人心,进行破坏活动,军管会由公安部负责,于11月底和12月底进行两次大搜查行动,当时由党、政、军全体干部和一部分积极分子组织若干小分队逐街重点进行搜查工作,每次于夜问12时开始搜查到凌晨5点。通过两次全城的大搜查,给敌人予以有力的打击,同时也锻炼了干部,又对社会治安起极大安定作用。群众对政府的行动是理解拥护的。
  第三、会师后解决粮食、燃料为燃眉之急。为了解决这问题,当时曾组织一部分干部到南靖、平和征粮、购粮以及购买柴火等物资。此项任务较为艰巨。有了粮食和木柴(燃料),还要组织运输,当时主要是依靠九龙江西溪木船运输。国民党残敌经常在航运途中袭击运输船,要武装护送,有一次,由菲律宾归侨小张同志押运一条船,在九龙江上遇到敌人伏击,小张当时才20岁,为革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小张的大哥张清水参加菲共领导下的抗日工作被日军杀害;姐姐张水贝回国参加革命在“文化大革命”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他与兄姐都为革命牺牲,一门忠烈。他的父亲是一个爱国开明的华侨商人,一群子女,为国捐躯,对祖国毫无怨言。
  每当粮食,燃料运回漳州时,党、政、军就动员干部到指定地点领回各自需要的物资。
  第四、坚决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下的反动政权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对国民党人员只要没有大的劣迹的均分别予以留用。在建政过程中较复杂的是接管工作。当时只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政策,对民族工商业者实行保护政策,组织生产,发展经济。
  第五,闽南地区各县解放后,知识分子干部奇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漳州地委指定陈虹、许云、李光、李均,周墨西等同志筹备开办闽南公学。并任命卢叨为校长,陈虹为副校长,许云为组织处主任,李光为教育处主任,李钧为总务处主任,周墨西为秘书处主任。学员来源由各县、区保送知青并经考试录取。人数约500人,分为5个中队,指导员分别由巩鸣鹏、苏石明,袁玉西、张东星,许俊科担任。中队长分别由庄云潮、张耕子、张扬、吴映平、巩鸣鹏(兼)担任。公学设在龙溪师范学校。10月筹备,11月7日开学,同年12月28日结业。学员于1950年元月份分配到各县、区搞基层工作。在工作中少数同志参加剿匪光荣牺牲,一少部分同志因各种原因离队回家,然而大部同志坚持下来至今,有的巳经退休,在工作岗位上的大部份同志在各条战线当骨干,有的任科长,县长、地、市的部长。这批同志在土改、建政、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六、闽南公学结束后,漳州地委又指定郭丹、许云、李光、袁玉西、张东星、岳立朝,肖获等同志筹备开办中共漳州地委干校,并于1950年元月正式开学,校长卢叨(兼)、副校长马兴元(兼)、专职副校长是郭丹,组织科长许云,副科长张东星,教育科长李光,副科长袁玉西,总务科长岳立朝,副科长蔡长太,秘书科长肖荻,副科长徐仁泉。学员主要是各县原乌山地下党的老区干部,包括县长,副县长和一些中层干部及一部分游击队排连干部,共190余人。学习内容是建立革命人生观和有关新民主主义论,学习结束前,由地委组织部长马兴元动员对党忠诚老实,实行整风。在教学方法上,地委干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现举例说明,为了要解决如何建立乡政权问题,假设全校学员为人民代表正在举行代表大会,最后一个议程要选举乡政权组成人员,就从学员中推选13个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具体做法是请13个候选人坐在主席台上,面向代表,每人背后放一个碗,当时考虑到将来的乡代表有文化的占少数,因此每个代表发11粒黄豆,然后按顺序登台在候选人背后的碗里放一粒黄豆,黄豆最多的11人当选组成乡政府、豆数最多的被推选为乡长。学员对这种方法认为是适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又觉得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随后地委又于1950年下半年至1952年夏主办了三期干部训练班,对象是区、乡主干和科级干部,三期人数共716人。专门办了一期妇女训练班,主要对象是县、区、乡妇联主任和妇女工作骨干,人数为189人。为了解决各县缺乏统计人员问题,举办了一期统计干部训练班,对象由各县保送具有初、高中文化的知识青年参加。人数为261人。还举办了一期军队转业干部训练班,人数为217人。漳州地委干校于1952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于1953年同专署干校合并成立龙溪地委党校。
  会师后漳州地区党,政、军的干部队伍结构的特点,确实是来自五湖四海。其中除闽藉干部外,有来自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外省人,还有来自东南亚各国如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泰国的爱国归侨干部。还有个别来自香港。历史证明,组织工作要搞五湖四海,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组织保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文收录团结战斗克敌制胜、保林会师、从太行山麓到九龙江畔、坚持地下斗争迎接漳州解放、记龙溪人民解放大同盟的活动、漳州战斗、回忆从龙岩到港尾的战斗生活、以胜利的火花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纪实、横扫千里战芗江、我们来自安溪游击区、平和县的解放、接管和党政建设、漳浦解放前后的日子、有关云霄县和平解放的一些情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