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开元拳派的形成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49
颗粒名称: 八、开元拳派的形成简介
分类号: G852
页数: 3
页码: 167-168
摘要: 开元寺武术渊源巳在漳州文史资料七期专文介绍过。这里我们再把它的形成和武术特点,怎样地把武术传入民间,而成为独立门派的因由,稍作简略的介绍。开元拳派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历代带艺出家的僧众,他们的拳派不同,有的是内家拳,有的是外家拳,在习武健身的寺规上,武术一向是寺中重视的一项规范。如目前有同一门派,和同一套路名称,结果技法大异,起收不同,开元派的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传统的拳法。他们不但在武功上有深邃的造诣,而在铙钹功夫更是誉满闽南,留下了不少令人赞赏的事绩。如今碧琅师、复明师均已谢世,开元拳派的继承重任就落在碧琅师的关门弟子洪长博身上。
关键词: 漳州市 武术 开元拳派

内容

开元寺武术渊源巳在漳州文史资料七期专文介绍过。这里我们再把它的形成和武术特点,怎样地把武术传入民间,而成为独立门派的因由,稍作简略的介绍。
  开元拳派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历代带艺出家的僧众,他们的拳派不同,有的是内家拳,有的是外家拳,在习武健身的寺规上,武术一向是寺中重视的一项规范。由于相互切磋,共同研练,就逐渐地在各自原有的拳法中柔入了各家之长,熔冶于一炉,遂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武术门派。他们的拳术套路名称,虽然与他派的名称相同,但在技法、招式等方面,则是刚柔並蓄,既有外家的刚劲,也有内家的柔劲。所以他们的拳法持稳不浮,收发匀合,可以说是一种溶和刚柔的独特拳派。
  开元派的武术不象他派的一门多派,或一派多门,抑或在本门拳法中删繁就简或改技换式。如目前有同一门派,和同一套路名称,结果技法大异,起收不同,开元派的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传统的拳法。这自然是他们寺规不轻易外传,和不轻易创新标异的缘故。我们如果细微的观察,就能洞见其精微,深识其邃奥。他们在练功上的要求是站如桩,行如风,力随意发,意随心传。内外匀合,运用自如。他们的拳术套路仍然有五形拳,如龙、虎、蛇、鹤、猴等。其他三战,十字,和三段梅花拳是本门基本练功的拳法。三战在白鹤派也是练基本功的拳法。但是开元派的三战不象白鹤派要切腹练丹田力,他只是气聚丹田,上压下提,让腹力增强,能承受重力撞击。再如虎形拳,镇山伏虎拳,蛇形拳,龙爪金刚指,形象腿,罗汉形象拳,罗汉伏虎拳等,各有特点。两套虎拳,前者刚劲猛厉,气势雄伟。后者刚柔相合,力道强劲。鹤形拳虽同他派鹤拳中的轻巧快捷,灵活多变,但是闪展腾挪,静动自如,则是开元派的独特之处。
  开元拳派的器械,大部分是军营公步套路,如青龙偃月刀(包括鹿葺,阵头,提标三段)他们现在还保存传统招式,实是难能可贵。还有梅花枪、梅花双刀、梅花棍、钩镰枪、刀、竹节鞭、瓦棱锏、三股叉、护手双钩、单刀、铁尺、七步棍、流星锤、九节鞭、藤牌等,都是公步的套路,他们也同样保存完好。至于达摩护身棍,方便铲,是他本门历传的套路。
  开元派的武术何以会流入民间,那是在清乾隆年间,开元寺分支寺庙逐渐增多,武术也随之与民间扩大接触。如西坪寺,(即今龙海草前的前坂村)就冲破清规戒律,把武术传给乡众。西坪寺武馆徒众个个武艺高强,狮队雄称闽南之冠。狮头系硬木特制,安有利刃,重达64斤,狮鼻青色。漳州青鼻狮之传说,则是指西坪寺狮队而言。
  青山岩也是开元寺的分支寺庙,僧众武术高超享有盛名,相传石码人洪偃卿在岩中学艺,夜间独力击毙老虎。洪偃卿后在石码教徒,为锦江近代一位武林出色人物。石码武庙主持水莲师,亦是开元寺的开堂派弟子,武功医道名噪当时,为漳码厦一带人们所口碑载道者。
  开元寺自四十三世慧照祖师主持通元庙以后,创立开堂一派,这一派的僧众生活要自给,不靠寺庙供应。他们除为人设坛念佛,祝福超度外,还以医药为人治病。所以所有分支寺庙,都有成名的药品,远近驰名。如白云岩的秋石丹。常春岩的长大丸,青山岩的百草茶饼,扑山岩的片仔癀,通元庙的疯伤膏,均脍炙人口。
  开元寺的四十五代传人碧琅师、复明师,都是三十年代享有武术盛誉的人物。他们不但在武功上有深邃的造诣,而在铙钹功夫更是誉满闽南,留下了不少令人赞赏的事绩。如今碧琅师、复明师均已谢世,开元拳派的继承重任就落在碧琅师的关门弟子洪长博身上。洪师年巳花甲,为人谦虚,不尚鹜远。童年就刻苦学艺。由于秉性聪颖,意诚心专,颇有成就,四十年代他的铙钹杂技巳为闽南各地所传扬。洪师在拳术上不但本门的精髓尽得其奥。其在四十年代又得吴龙师的传教武营公步兵器套路,漳州目前保存武营公步套路较完整者,洪师是其中的一人。开元拳派的俗家弟子还有孙甲水、邱吴海均巳谢世。柯大砚,现在南靖田边、新楼,郊区过塘、洪坑,华安坛内、丰山等地,设馆教徒。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蒋东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