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艺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38
颗粒名称: (三)武艺堂
分类号: G852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武艺堂也是赵太祖拳派,它是漳州赵太祖拳同派不同拳路三支之一。它比习艺堂早十二年传入漳州古塘村。1928年古塘村顶间仔和下间仔的村众先后请师教艺,下间仔最初是请巷口柯长味教七步棍。顶间仔则是请徐建功(号如龙)教拳,1935年下间仔村众蔡胜和等发起正式成立武馆並请了白鹤派拳师张杨华为教师。顶间仔的村众也随之成立武馆,仍请徐如龙为教师。徐师永定下洋乡初溪村人。生于1882年,卒于1953年。徐师先拜永定陈东乡东安村陈赤米为师,学习太祖拳及罗脚术。后又从其师伯黄殿容深造,並认黄为义父。学得飞刀,梅花针,铁沙掌等功夫。徐师在正式开馆后,则以武艺堂为堂号,树帜赵太祖拳派。陈九龙解放前返台省亲,解放后音讯杳然。其妻黄雪于前年去世。
关键词: 漳州市 太祖拳 武艺堂

内容

武艺堂也是赵太祖拳派,它是漳州赵太祖拳同派不同拳路三支之一。它比习艺堂早十二年传入漳州古塘村。1928年古塘村顶间仔和下间仔的村众先后请师教艺,下间仔最初是请巷口柯长味教七步棍。顶间仔则是请徐建功(号如龙)教拳,1935年下间仔村众蔡胜和等发起正式成立武馆並请了白鹤派拳师张杨华为教师。顶间仔的村众也随之成立武馆,仍请徐如龙为教师。徐师永定下洋乡初溪村人。生于1882年,卒于1953年。徐师先拜永定陈东乡东安村陈赤米为师,学习太祖拳及罗脚术。后又从其师伯黄殿容深造,並认黄为义父。学得飞刀,梅花针,铁沙掌等功夫。徐师在正式开馆后,则以武艺堂为堂号,树帜赵太祖拳派。
  武艺堂虽是赵太祖拳派,但是它的拳术器械套路均与习艺堂、登龙堂两支赵太祖拳派不同。他们的拳术套路如少城门,大城门,三联步,四联步,五虎下山,七星坠地等。器械方面有叉、耙、刀、半斩刀、双枪、单枪、铁尺、藤牌、剑、匕首等。六十年来,武艺堂不轻易向外发展。他们外出参加各项表演或比赛,都以古塘村名义。故一般知道古塘是武术之乡,是赵太祖拳派,但是能够知道拳路,堂号互不相同者还是不多。现在主持武艺堂的拳师有蔡亚火、蔡春成、蔡圆蛤、蔡添元、蔡宗麟、蔡坤雨等。他们正与姐妹血缘关系的习艺堂拳师蔡胜和等携手起来,共同为赵太祖拳派发扬光大,献出力量。
  四十年代有陈九龙拳师,自台湾渡洋来闽,辗转至漳州定居。陈九龙亦系太祖拳派,其师父吴大条在台湾,颇有声名。陈九龙在漳州各地行医卖药为生,有陈九龙好大刀的传颂。他曾在吴浦、长泰载墘、石厝等村教徒。其传人倪鸿飞,原系长泰县城关卫生院医师,现巳退休。陈九龙解放前返台省亲,解放后音讯杳然。其妻黄雪于前年去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蒋东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