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33
颗粒名称: 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况
分类号: G852
页数: 25
页码: 146-176
摘要: 武木是我们国家的珍贵瑰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劳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艺术结晶。在抗日战争中,武术组织流散,老拳师或去世或更易他业,武术后继无人。漳州系一府之治,过去为汀漳龙道的治邑,其遗留下来的文物史迹,武林盛事,以及和其他足以钦式者,实非浅鲜。因是南少林的拳术,遂逐渐在民间各立门户,别树旗帜。漳州自清末以来,武术健身早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福建省第四届擂台赛,本订1937年7月1日报名,7月15日举行。
关键词: 漳州市 武术门派 源流概况

内容

前言
  武木是我们国家的珍贵瑰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劳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艺术结晶。
  在抗日战争中,武术组织流散,老拳师或去世或更易他业,武术后继无人。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武术一度被人遗忘。抗战胜利后虽再露端倪,可是在“文革”中又重遭摧残,武术生机几乎濒临绝境。迩来,武术又被重视起来,国家体委也号召要挖掘整理武术门派和传统套路,尤其是南拳的套路与旧传统军营的兵器套路,要求更加迫切。但是现在巳被挖掘整理出来的却也不少,而仍未挖掘者还是不少,如果这样下去,将会让其永远失传。漳州系一府之治,过去为汀漳龙道的治邑,其遗留下来的文物史迹,武林盛事,以及和其他足以钦式者,实非浅鲜。武术在漳州也同全国各地一样为人所喜爱,在各个不同的年代里,漳州武林的人物也曾有着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而各门派的盛衰兴替,更是留下了不少鳞爪,让人追忆。
  自南少林寺被叛徒马宁儿和清将陈文耀、张建秋率兵困攻毁于一炬之后,为避清廷的缉捕,南少林侥幸逃出的僧众,大都星散而流入民间,有的埋名隐姓,有的沦为商贩,或奔走于江湖之间,或遁入深山寺庙。因是南少林的拳术,遂逐渐在民间各立门户,别树旗帜。因此南拳中就有罗汉、太祖、达尊、白鹤、大圣、玄女等拳派的产生。虽然它们各具特点,但却离不开原有南少林拳派的风格特点。
  漳州自清末以来,武术健身早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民国以还,又提倡强国强种的尚武精神,武术馆之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滋生。漳州也由此树立了高尚的武风,为今日漳州奠定了不朽的武术基石。解放前武术门派各自保守,相互格拒,故而各门派对其本派武术特点,及别具风格的套路,秘而不肯外传,间或有人刷繁易简,或别添枝节,致使不少旧有传统套路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加之年代久远,老拳师相继仙逝,年轻拳师未能尽得所学。故不但拳论、拳谱失传,拳术套路亦大半沦失。尤以武营公步的各种器械套路,更逐渐被人遗忘。因是我们记述解放前漳州各门派的盛衰,兴替和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套路,正是为今后漳州武术发展,开拓道路。同时还想借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老拳师们,不吝地将自己保存巳久不肯外传的旧传统套路贡献了出来,使我们漳州的武术运动更蓬勃地发展也更使我们武术史料的挖掘整理工作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龙溪国术馆的组织活动经过
  解放前龙溪国术馆,系应当时中央国木馆之诞生而创办的。中央国术馆于1929年3月24日在南京成立,张之江任馆长,他一上任就号召“体育救国”,发扬尚武精神。呼声响彻全国,激起了人民的尚武高度热潮,各地国术馆也因之纷纷创立。龙溪国术馆于1933年成立,当时张之江曾亲来漳州参观视察。漳州就在那年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赛。这正是三十年代漳州掀起的一股武术浪潮,它为漳州武术史上写下第一页。
  龙溪国术馆成立后就延请白鹤派著名老拳师张杨华为教师,馆址设在中山公园内。(现图书馆的右侧)是时,有不少嗜爱武术的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拜师求教。由于老拳师张杨华传教有方,和练武青年们的强决心和认真学习。因是在福建省1934至1936年,举办三届武术擂台赛,龙溪国术馆都有学员参加。如1935年第二届擂台赛,郑文得到勇士称号。1936年第三届擂台赛,张日章技压群雄,勇夺冠军,为漳州武术史上谱写光辉史页。
  福建省第四届擂台赛,本订1937年7月1日报名,7月15日举行。因“七·七”芦沟桥事变,遂告中止。当时举国上下,同仇敌忾,青年人踊跃应征入伍,为保卫祖国奔赴前线。龙溪国术馆就因此而无形地停歇下来,直至抗日胜利后才重新恢复组织。
  1945年3月间,正是抗日胜利将临之时,当时龙溪县参议会议长杨逢年与国民党监委欧阳铭等倡议恢复国术馆组织,乃于1946年元月1日重新组织,杨逢年为董事长,陈石(当时龙溪县长)为正馆长,欧阳铭为副馆长兼国术训练班主任,负责一切馆务。后来因正副馆长相互攻讦,诉于法律。国术馆乃濒至名存实亡。国术馆馆址也先后被迁移到中山公园的龙溪县民众教育馆,即解放后的“少年之家”内和杨老巷的西河小学内。国术馆的教师也经数易,张寿河、黄海西均曾受聘为该馆教师。
  二、太祖拳的由来与发展
  太祖拳原有赵太祖与明太祖之分,晋江方面有人也把五祖拳称为太祖拳。漳州自清朝末年就传入了赵太祖拳,有登龙堂、习艺堂、武艺堂三个分支,它的拳术套路名称也各不相同,在练功法与技击法则各有特点,兹分述于下:
  (一)双发登龙堂:
  漳州市尾武术馆堂号“双发登龙堂”,据传创建于清庭末年,历传五代,巳有一百多年了。在闽南各地享有声名,历代拳师如游养宜,游长春、游天霖、游丰元、游分等,皆有盛誉,为漳属武术界人士之所共知。
  市尾武术馆的赵太祖拳,始传拳师游青龙、系客家人,因与我市巷口王吉元酒店老板王某有旧交,游青龙每来漳州均寓其家。那时市尾游红婴等六人常自集一起学习何阳拳。游青龙获悉后,乃在游红婴等练拳处门外偷窥。适红婴欲外出,青龙师故意臂抵门柱,阻其外出,红婴欺其年老,用力推击未动分毫,始悟此老身怀绝技,遂恭请入室求教。后游红婴、游养宜、游碧山、游宿夜,和两个真名巳忘,其绰号矮古明、和古锥沉等六人,具帖拜青龙师为师。因此市尾的赵太祖拳就由青龙师开创,游红婴感激青龙师之悉心教导,又悯青龙师孤身一人,乃愿为螟蛉义子,奉养其终身。青龙师一生任侠好义,曾云游四方,访问豪杰,相传有诗言其志。诗云:“手舞单狮足带剑,云游四方访豪杰。”但自创建市尾武术馆之后,则息影芗江,不再游侠,为开辟芗城赵太祖拳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游青龙,对太祖拳法造诣深邃,得规其奥。故其在授徒之先,必先练功,而后习法,再学套跻,兹将其练功口诀列之于下:
  不仰头来不能低,向上直顶头端正,
  眼睛吊高领亭立,神气意力合为一。
  松肩沉肘实腹畅胸,肩肘腕三节平衡力
  手型应以旗防手 步型三角包臁稳
  呼吸动静相配合 气纳丹田心舒适
  其他还有功法要诀,其重点则是“长短虚实,起落开合,虚者实进,实者急退,虚虚实实,随手而入,随机应变,自能得心应手。
  市尾太祖拳,有它自成的体系,共分为顶、中、下三级,则是顶世拳、中世拳、下世拳三段。顶世拳属于初级拳,套路有头节,头节反拳,头拳,擒拳。二节,二节反,子午拳,子午变化拳。中世拳的套路则是连环八卦拳,外八卦拳,和流精拳四段。下世拳有桥头翁拳,弥勒佛献肚拳,三脚虎拳,蚯蚓翻沙拳。
  太祖拳在对打方面,也有独具风格,他们各套拳术都有对打技法,故在技击上颇有实用价值。如技法灵活,击扑有力,步法有方,丁力如石,其能历传不衰者,实是拳法精纯,为人所嗜爱者可知矣。
  市尾武术馆的器械系秉承军伍公步的套路,如大刀、鹿茸拒虎叉,梅花枪、斜矛枪、虎尾金枪。太祖青龙棍、太祖丈八棍、太祖七步棍,鹿茸画戟,柳叶银风拐,金钟佐阳槊,双凤朝阳鞭,青龙双鞭,青龙剑,双合刀,月眉刀,盾牌,铁尺等。还有器械对打。如单刀对枪,棍对拐,枪对刀,棍对盾,刀对叉,赤手夺刀等。再如青龙无星阵,是用铁棍排练的一套别具风格的阵法,变化奇突,气势澎湃,颇有推崇的价值。
  1931年,正是第三代传人游长春主掌馆务。游长春功力雄厚,技艺精纯。他不守门户成规,而把太祖拳发展到龙海的翠林、后坂、玄坛宫、莲池尾、萧井、西坑、内林头、吴桥。长泰的岩溪、贺利。华安的龙径。南靖的油坑等。徒众之多,达千余人。
  游长春心怀广达,求知热切,为求弥补本派器械套路之不足,乃不拘门户之见,特延请当时双发堂老拳师游古令传教军营公步器械和舞狮法。使市尾武术馆的拳、械、舞狮等方面臻至完善。嗣后为纪念老拳师游古令的传教特将原堂号冠上“双发”以资缅怀,永留铭念。
  赵太祖拳在游青龙创馆以来,历传至今巳有五代,现主持馆务的老拳师游丰元,年巳古稀,尤孜孜不倦地教授后辈。他在解放后曾多次参加省、地、市举办的武术表演赛,均有获奖。现市体委聘为武术裁判员。年老心热,仍决心为发展武术前途弥尽棉力。
  自1933年至1984年,历次参加各项表演赛均有获奖。
  1932年红军入漳,游长春参加赤卫队,红军离漳后,游长春随军撤退,在龙岩与敌阻击,不幸牺牲。
  1986年全国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央、省在我市举办表演赛,游清文等四人,分别得到二等三等雄狮奖。並将该武馆的旧兵器方天画戟、青龙大刀、虎尾枪、斜矛枪等四件运送北京,现在中央展览馆展出。
  (二)习艺堂:
  赵太祖拳派在漳州还有习艺堂、武艺堂两分支,这里先说习艺堂。他们虽与市尾武术馆同一拳派,不仅是堂号不同,就是拳术套路也迥然各异。据说这一分支是由石码康光辉传来,先从古塘,而至市内岳口,再传到岱山、蔡坂、圳头等地。
  古塘与岳口武术馆原系白鹤拳派捷元堂老拳师张杨华所教,为了要充实舞狮法,张老拳师胸襟广阔,不狭私见,允许徒众。于1940年再延请康光辉前来教艺。辉师系龙海浒茂州头人,不但精于舞狮步法,对拳术亦甚精练。因是古塘、岳口先后增添了太祖门的拳术,並完善了舞狮步法,由于他们兼有白鹤拳法为基础,更臻刚柔並济之美,而丰富了拳法的精练。
  古塘武馆,它标志习艺堂和捷元堂两个旗帜,这正是武林人士,多尚信义,不忘师恩的义举,实是令人钦敬!
  康光辉的拳击法颇具威力,善用扛技,他的每套拳术中都柔入扛技以增劲力。古塘习艺堂武术馆,现系蔡胜和,蔡景鸿等主持,岳口武术馆则是多次地市获奖的75岁老拳师曾木(又名乌毛师)担任教师。其他还有东园武术馆的主持人张云(又名畅哥)官园武术馆蔡耳、岱山武术馆康六等,都是漳州比较成名的拳师。
  习艺堂的拳术和器械与登龙堂、武艺堂,各不相同。拳术套路有大小四门,五步,八卦十字,八卦尾,上面这些拳路是练基本功必学的套路,初学者须从这些拳步学起,把步法,手技,坐势等稳扎练好,进一步再练下面的拳套,如七步莲枝拳、飞凤拳、钳剪拳、罗汉拳、燕子抄水拳。1964年,漳州市举办武术表演赛,曾木老拳师就获得表演燕子抄水拳的优秀奖。器械方面,如大刀、叉、耙、枪、刀、钩镰枪、斩马刀、铁尺、半斩刀、双合刀、棍、锤、钢、藤牌等。舞狮法有两段,则是一虎鬼娘弄狮,二猴子弄虎鬼娘。他们的八卦阵有25人和32人两种,八卦阵之后演变为莲花阵,最后配合叠古井等项技巧动作表演。1955年全国武术比赛,他们参加的矛对盾、器械对练获得优秀奖。这一套对练和七步莲枝拳,均传自另一位白鹤派拳师张昌辉所教。至今对张师人们仍是念念不忘的。
  (三)武艺堂:
  武艺堂也是赵太祖拳派,它是漳州赵太祖拳同派不同拳路三支之一。它比习艺堂早十二年传入漳州古塘村。1928年古塘村顶间仔和下间仔的村众先后请师教艺,下间仔最初是请巷口柯长味教七步棍。顶间仔则是请徐建功(号如龙)教拳,1935年下间仔村众蔡胜和等发起正式成立武馆並请了白鹤派拳师张杨华为教师。顶间仔的村众也随之成立武馆,仍请徐如龙为教师。徐师永定下洋乡初溪村人。生于1882年,卒于1953年。徐师先拜永定陈东乡东安村陈赤米为师,学习太祖拳及罗脚术。后又从其师伯黄殿容深造,並认黄为义父。学得飞刀,梅花针,铁沙掌等功夫。徐师在正式开馆后,则以武艺堂为堂号,树帜赵太祖拳派。
  武艺堂虽是赵太祖拳派,但是它的拳术器械套路均与习艺堂、登龙堂两支赵太祖拳派不同。他们的拳术套路如少城门,大城门,三联步,四联步,五虎下山,七星坠地等。器械方面有叉、耙、刀、半斩刀、双枪、单枪、铁尺、藤牌、剑、匕首等。六十年来,武艺堂不轻易向外发展。他们外出参加各项表演或比赛,都以古塘村名义。故一般知道古塘是武术之乡,是赵太祖拳派,但是能够知道拳路,堂号互不相同者还是不多。现在主持武艺堂的拳师有蔡亚火、蔡春成、蔡圆蛤、蔡添元、蔡宗麟、蔡坤雨等。他们正与姐妹血缘关系的习艺堂拳师蔡胜和等携手起来,共同为赵太祖拳派发扬光大,献出力量。
  四十年代有陈九龙拳师,自台湾渡洋来闽,辗转至漳州定居。陈九龙亦系太祖拳派,其师父吴大条在台湾,颇有声名。陈九龙在漳州各地行医卖药为生,有陈九龙好大刀的传颂。他曾在吴浦、长泰载墘、石厝等村教徒。其传人倪鸿飞,原系长泰县城关卫生院医师,现巳退休。陈九龙解放前返台省亲,解放后音讯杳然。其妻黄雪于前年去世。
  三、战派双枝拳的源流简述
  “战派”即是双枝拳派,相传系南少林弟子洪熙官所创。经至善禅师的点化,乃成为一种独特风格的门派。它的特点是硬矫硬马,全身发劲。广东一带多称为洪家拳。在技击上有着威力猛,根基固两个特点。所以在一般攻击场上,洪家拳以刚劲猛狠,威力雄厚见长,是少林外家拳系中一个出色的拳种。
  (一)“战派”朝元堂与朝鹤堂:
  清末民初年间,传有永春人许枫和大欣(忘其姓)两人均是洪家拳的高手,又是师兄弟。许枫来漳州业补鞋匠。大欣则在一染坊当杂役。许枫闲余教了四个门徒,名王敬,范乌,其余两人均忘其姓名。王敬传下的门人柯应莱等,以开山祖师朝元祖师为堂号,即是朝元堂。他们设馆教艺的地方都是漳州的郊区,如下洲、下蔡、园顶。范乌用朝鹤堂号开馆教徒。其门人如张宝山、潘林水、蔡如龙、李钻等。其传教的村社,如我市的田下、下沙、南太武、浦头、草寮尾等。
  柯应莱拳师嫡传弟子卢太南,是四十年代漳州武术界的成名人物。他的外家拳功夫不论头功,臁功,指功均见火候。现侨居香港,仍以朝元堂为号,颇有声名。
  (二)“战派”威德堂:
  洪家拳的另一位拳师大砍,身材高大,体魄雄伟。有大力士之称。初在锦舍(忘其姓氏)染坊当杂役,颇得锦舍之看重,时加青睐。锦舍生平嗜爱武术,尝自啄磨,但苦无良师教导。后发现大欣师不但力大,而且对拳击一门造诣颇精,乃拜其为师。由于他的勤学苦练,尽得其技。锦舍有盟弟名耀宗(忘其姓),得锦舍之力荐,亦拜大欣师门下。师兄弟艺成之后,各立门设馆。锦舍则师承“威德堂”为号,而耀宗则改威为耀,别树旗帜,另立门槛,他在石角东一带设馆教徒,远近甚有声名。
  锦舍为人广达,不以富家子弟骄矜自居。而秉性豪爽,好侠任义,教徒不分贵贱,而专取诚信之人。其门人有当时漳州府的正副捕头:金总(忘其名)和蔡总名苞,均武艺高强,威镇一方,为那时公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门人,系市郊小坑头一农民许杏雨。传说许杏雨年轻时,常入城挑尿,得锦舍之赏识,收其为徒。杏雨师虽然个子小,但辛勤练功日夜不缀,他早出晚归,不计时日,颇得真传。市郊小坑头威德堂武馆的创建,就是杏雨师精心开拓起来的。
  小坑头武馆,创在民国初年。起初本乡人均不知许杏雨有武功。只知他在外地游医,两夫妇学到一些医术和一招半武而巳。可是设馆以后,杏雨师的武功透露了,因是西北各乡皆知其名。下碑村吴大批,有断树神力,慕其名前来试技讨教。结果败于许师,乃拜许为师。后来吴大批传给天宝后巷人陈协成和本村陈铁球。吴大批死后,协成师与铁球师继续传教下碑武馆。协成师又扶持小坑头武馆,並在乌石亭、香亭坂、浦南渡东,及市内田园底等村社设馆教徒。因是威德堂在协成师的辛勤传教下,一度声名远播,求教甚众。下碑村武馆,现是老拳师陈铁球所主持。
  双枝拳威德堂的基本套路,也是以三战为练功基础。其他套路有新角战,旧角战,四扛,飞凤展翼,开底拳,单枝穿字,和双枝穿字,百岁莲拳。此拳共一百〇八步,为该门代表性拳种,枝法新奇,有形美实用两佳。舞狮步法与他派不同,他们不尚造形,而重功力。使狮如活,纵高跃下,回旋腾越,令人如见活狮一般。
  器械套路不多,如大刀、钢叉、钉耙、金枪棒棍、双合刀、铁尺、藤牌等。过去都是专人单练,接替无人,死亡一人,就如失去一项器械套路,因之威德堂的器械套路就无形中逐渐地失传,现在还能运用者巳是无几了。
  (三)“战派”耀德堂:
  耀德堂在石美一带首先树起这堂号的可能是石美沙坂村,然后再传到步文、梧店、陈墩、陈林、孚美、角美、竹林、课堂、郭坑、院后、汐浦等地。据云他们有堂规,以陈姓为主,不传外姓。它的旗号是龙虎旗。
  据传在石美沙坂村创立耀德堂武馆的是本村人,现在巳难查考其名。传至第三代门人陈林鲜,颇得真传,能演练一百〇八人的宋江阵,这个阵容变化奇奥,规模宏大。在四十年代闽西南各地武术界人士颇加推赞,盛称是闽南一枝独秀的好拳系。
  耀德堂宋江阵,俗称“相公”,它的特点是威力强劲,紧密不松,在习练上难度大,练功苦,非有坚强意志的人不能练成。故历代传人能学成演练一百〇八人阵法者几是凤毛麟角。如今梧店老拳师陈野,陈大江,陈自南等只能排四十八人的阵容。他们有的巳古稀之年,若不及早继承这一独特的拳系,将随岁月流逝而消失。
  宋江阵排练法分为三段,第一段从雨伞对单刀起,共十二对对打。第二段连环打,也分作四节。第一节两个“敢仔”与两棍对练,增至四“敢”四棍,再增至八“敢”八棍,然后转身对打,或侧身对打,变化灵活,整齐有序,连环对打以后则是第三段的八卦。小八卦二十四人,中八卦四十八人,大八卦一百〇八人。宋江阵,以龙虎旗和五支五色旗按方位站立,它是指挥的标志,也是阵容变化的导引。宋江阵中所用的器械不多,如雨伞、单刀、钩镶、“敢仔”、棍、刀、双剑、大刀、撑仔等。他们器械均有对练套路,故对练起来步法不乱,变化有序,确是一套既有威力,又多变化的好阵法。
  耀德堂第三代传人陈林鲜巳于1958年病故,现其传人陈野,陈大江等巳传教郭坑,山边等村。如今沙坂陈奇、孚美陈通海、对宋江阵也能排练。据云1947年龙溪国术馆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赛,宋江阵在当时曾得到很高的评价。
  耀德堂的拳术套路,多是老传统下来的。套路名称庸俗,步法技法虽不怪异,而劲力却是十分凌历强劲。在散打中颇有实用价值,他们把拳法分为三部份,则是战技,骏技,摇技。其拳击技法则是属战技中的下技法。三步颠,偷龙眼,小鬼持旗,木兰担灯,双雷花,草夹鹌鹑,桂林刈,托手,扛手等。骏技有四蹚,软永春,拔弓鞋,三娘手,九步,牵牛绳等。摇技则是上下摇技,弄锤摇技,出手双手大,出手双手撞等。
  1986年12月29日,庆祝建州一千三百周年,步文、梧店、角美、沙圾、陈墩、陈林、竹林、课堂、郭坑、院后、汐浦等村耀德堂武术队,曾再一次规模较大的在市人民体育场演排宋江八卦阵,得到漳州广大人民的盛赞。
  四、五祖派与何阳堂的由来
  五代祖师何阳堂这个门派,自清朝末年相传迄今一百多年。在二十年代就繁盛一时。漳州市内的瀛洲、杉巷尾,及城郊的武林、山尾、田丰、田边、坂园、小坑头等村社,均有设馆,现在各地武馆或存或没,或改立门户,人事沦桑,巳多变易了。目下仍树此门派堂号而仍设馆教徒者,唯有市内瀛老洲和市郊的田丰村而巳。两家堂号虽同,而拳术套路、和技击方法等方面,巳是名同实异。例如堂号的来源,两馆说法就有出入。据瀛洲武馆拳师李若耕所云:瀛洲武馆创始拳师系姓何名阳,故以姓名为堂号,而拳派属少林。何阳师系永定人,来漳客居瀛洲社,开设酒坊,因身怀绝艺,虑其失传,乃创馆教徒。另据田丰武馆拳师郑金时的提供,他们武馆系田丰本村人苏大顺所创。苏大顺系拜河南人,以何阳堂为招牌,来漳卖药行医的拳师为师,因忘其名,后代以招牌为名。並说这位拳师共收徒十三人,均武艺超群,内外功力甚精,苏大顺则是十三入中之一。何阳师后由众门徒集资在市内北桥为他开设酒坊,俾让他得以安度晚年。
  (一)瀛洲何阳堂:
  瀛洲何阳堂供奉的五代祖师,据说是南少林第五代的传人。它与泉州蔡玉铭所创的五祖鹤阳拳派的五祖截然不同。蔡玉铭是以五种不同的拳派柔合一起而令名为五祖。漳州瀛洲武馆的五祖乃是以南少林第五代祖师而简称五祖。据传南少林寺被焚之后有第五代传人崔诸缘等七人逃出。后两人途中病亡,其余五入改名易姓隐入民间,后称五代祖师。
  瀛洲何阳堂有一对联日“少祖流传天下种,林师教出艺无穷。”他们以对联为依据,相同则认为是本门真传。瀛洲武馆,他们拳宗少林,而供拳的是达摩祖师。
  相传何阳师的武功造诣深邃,内外功臻至炉火纯青。他的门徒有瀛洲的李腾辉、杉巷尾张大汉、均是清末民初名噪一时的武林人物。张大汉的铁肚功和铁沙手,更是赫赫有名,而今仍留下为人们所传颂。张大汉死后,杉巷尾武馆停歇。张大汉的传人张寿河,曾是解放前后,连任龙溪国术馆的教师。瀛洲武馆亦由李腾辉之子李方金接替。李方金再传其子李若耕。瀛洲武馆解放后长期停歇。迨至一九八四年才重新组织,老拳师李若耕年巳古稀,仍任教师。
  瀛洲何阳堂的拳术套路本来很多,但迭经失传,大部份名存实亡,练头拳是初学者的必练拳法。其他有四大段,双随,打节,飞凤下田,二十八宿,洞庭醉酒,和三十六步伏虎拳,青龙翻手拳,还有十锦拳中的张翼德擂鼓拳等。这些拳术套路以一百〇八步的二十八宿拳学习最难,亦是该拳派最具精英部份。再如飞凤下田,伏虎拳亦是他本门的较有代表性套路。
  瀛洲武馆的器械,都是武营传统公步套路。如大刀、钩镰枪、双股叉、双刀、单刀等。据云是吴龙泰、叶阚所教。据李若耕拳师云,本门器械只有孤梁棍一项,颇称特色,惜目下巳少人能记得全套精华。舞狮法分为三段,是一、狮子打四门,二、沙僧戏狮,三、猴子戏狮。此舞狮法是五代祖师之一崔诸缘所创,与他派大不相同。
  (二)田丰何阳堂:
  田丰武术馆的拳派属于五祖,堂号亦是何阳堂,他与瀛洲武术馆有共同之处。不过师承多派,拳法渗杂。所以现在田丰的拳术,技法,舞狮法,与瀛洲均有所不同。其建馆因由简述于下:
  田丰武馆系由本村人苏大顺所创。苏大顺是何阳师十三个弟子之一,故田丰武馆历传至令,仍以何阳堂为堂号。苏大顺死后,第三代传人苏天良,(又名湖树)颇思奋进,到处求师学艺,加之日夜辛勤苦练,武功大有增进。他先后再拜北京同仁堂铁头为记的一位拳师为师,(忘其姓名)追随其奔走泉厦等地多年,亦有所获。后又拜赤岭禄觉寺春佃师,云洞岩春禅师,及市内一侯姓等三人为师。据云此三人系异姓兄弟,皆湖南人,后二人出家为僧,春禅师于抗日时期隐居福州鼓山涌泉寺,1960年圆寂,享年104岁。
  1934年族人苏扬辉(又名秀才庆)系清末武秀才,又是团练营的教练,拳术器械及舞狮步法均达精纯之境,乃与天良师共同扩大田丰武馆。並由苏扬辉师传授公步器械,及舞狮步法。因是从那时起,田丰武馆的旗号改为“双发何阳堂”以纪念前辈拳师之功绩。
  田丰武馆第四代传人郑金时,苏复通、郑福星、王水口、韩仲等,承接武馆之后,苦心经营,五十年代曾盛极一时,先后在六石、马崎、小郭坑、山头顶、石井等地设馆教徒。1952年郑金时与与苏复通参加省武术观摩赛,获得优秀奖。其第四代传人苏以能、郑木春、苏老池、苏亚生等参加过省市多次武术表演赛,均有获奖。
  田丰武术馆的拳术套路有十字拳,是他本派练基本功的套路,其他还有双随、打节、镇头、和鼓吹拳,至于四十八步罗汉拳和翔鹤拳,是他们拳种中比较精华的部份。
  其他器械方面,有青龙偃月刀、鹿葺叉、七步棍、丈四棍、达刀、单刀、双刀、双合刀、斜矛枪、蛇矛枪、鹿角枪、大砍刀、钩镰枪、月眉枪、卢仙剑、单梗、双锏、铁鞭、柳公拐、盾牌等。
  五、白鹤派与捷元堂的源流
  白鹤拳是我省南拳中的一种优秀传统拳术,流传于永春、福州、长乐、莆田、福清、连江、南安、晋江、漳州一带。並经华侨之传播,在东南亚及港澳也颇兴盛。
  相传白鹤拳为永春方氏七娘所创。历传三百多年而不衰。迨至郑礼拳师白鹤拳造诣十分深奥。练到心神意合,功力随聚随发,其传人甚多,均为当时技艺出众,武德高尚之人。闽南武术界向尊奉方七娘为白鹤派创始祖师,而以郑礼为白鹤派的泰斗。
  白鹤拳派在历代武术界前辈的实践和总结,已在不断地创新。现在我省的白鹤拳经巳演变为“宗鹤”(即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个拳种。漳州白鹤拳派系由永春人张苍荣传来。张苍荣于清末带其独生女香娘来漳谋生。初以补鞋为业,后因有人知其身怀绝技,对达尊、白鹤两派拳法均甚精研,尤以技击法更有独到之处。时有杨华(后人称赏师)系一嗜爱武术的青年,那时他在北门郑瑞珠香店当夥计。探知苍师武功精纯,深藏不露,乃登门求教。遂拜苍师为师。由于他勤学苦练,技艺大进。加之对老师执礼甚恭、苍师爱女香娘,幼随其父相依为命,苍师见杨华之诚,乃招赘为婿,因而尽得其白鹤拳法真传。杨华因感师恩浩大,且属半子,乃易名张杨华,以尽奉养之职。
  苍师殁后,张杨华秉承衣缽,以捷元堂为号,树起白鹤拳派旗帜,一面悬壶济世,为人治病,一面设馆教徒。龙溪国术馆成立后,张杨华受聘为武术教师。1934至1936年福建省举行三次擂台赛,龙溪国术馆均有获奖。得奖的郑文、张日章均是赏师的得意弟子,由是白鹤拳派声誉大增,各地设馆,延请求教者接踵而至。当时传播的馆地市内如待御巷、岳口、及城郊的古塘、南坪、长福、凤山、下大山、土白、邦州、诗墩,及龙海的浒茂、埔尾、蔡坑、九宝窟等村社。老拳师张杨华于1944年病故,享年74岁。
  白鹤拳派供奉的是方七娘,白鹤祖师,猛虎将军。现设馆在南山街,是赏师的弟子老拳师洪剑明,虽巳古稀之年,精神矍铄,不但严督其子及门人日夜苦练,而且自己仍在痛下功夫,苦练拳掌外功。据洪老拳师云:他巳在天宝、山尾、北门路头、董坑、寮里、及南门院后、邦溪等处,开馆教徒,以冀把白鹤拳派发展下去。
  赏师首徒黄海西,数十年浸淫武术,颇享盛名,中年行医活人,一生为武术事业多有贡献,惜前年春仙逝。赏师另一得意门人郑文龙,对白鹤拳法悉心研究,颇有获益。先后于1932年参加龙溪县全县国术比赛,荣获冠军。1934年参加省赛名居第二。1936年五区国术比赛又获桂冠。成名之后应了闽西闽南各地武馆,及潮汕海陆丰等地之聘请,到处传教白鹤拳,甚得各方赞眷。
  1957年郑师南渡香港,初以医术问世,后因乡亲们之推荐乃有不少人慕名仰范前来求教。因是年复一年,声名愈扬。1969年遂设馆于港埠北角,名为“福建少林永春白鹤拳社”公开教授拳术。这一武馆的诞生,可以说是香港开埠百年来的第一家。更可以说是南拳首次进入香港定居。三十年来白鹤拳派在港九东南亚各地巳是开花结果了。
  郑老拳师在香港的首徒李刚,现是香港国际武术协会创办人之一,是该会现任秘书长。又是港埠一带具有权威的武术评论家。1987年,李刚拳师又创办“闽南武术社”致力发扬中华武术,並将尽其全力,把我们福建的少林拳术扬声于海外。郑文龙老拳师巳于1984年10月病逝漳州。港地馆务现由其嫡孙郑学忠继承。
  白鹤派的拳术套路颇多,它以白鹤拳为本派代表性拳法。白鹤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舒展大方,轻巧快捷,灵活多变。基本练功拳法是以战拳为主,战拳又名五战拳,则是中,角、拖、掀及三战共五种,练站桩功以坐马拳为准则,其他五虎拳则是猛虎、伏虎、飞虎、神虎、虎鹤等五个套路。这五虎拳的特点是刚劲有力,去势凶猛。还有一套姑娘拳,别具风格,柔细若丝,飘旋如风,相传是方七娘所创,为纪念其人,后人遂名为姑娘拳。
  器械方面有青龙大刀、钩镰枪、梅花枪、镖刀、(单刀带打镖)虎头双钩、滚堂双刀、刀、半斩、打虎叉、九齿钉耙、铁尺、双合刀、扁担、长凳、锄头、水车杆、烟吹、拐、虎头藤牌、九节鞭、姑娘棍,此棍该派成名拳师均精研熟练。练功器械,由于过去赏师重视功力的锻练,是以早就制定练功的各种设置,如练力的沙袋、将军柱,练手目及掌力的石版,练爪力的竹箸,酒盎练指力的沙缸等。舞狮法有:一、空手打狮;二、大刀杀狮;三、虎鬼娘医狮;四、五鬼弄醒狮;五、醒狮跳桌;此舞狮法据洪剑明师云,系赏师死后,张昌辉师所教。
  六、龙拳派龙武堂龙和堂的迁变
  漳州龙拳派系四十年代传来,据云拳路广杂。近于内家拳法,似属武当派系。但他们练功的基本拳法是以龙拳为主。故有龙拳派之别称。虽然他们没有他派的广传,却也是一支广为人知的拳派。
  老拳师李万和,系龙岩人,1943年客居漳州,初以卖杏仁茶为生,后承浦头苏粪之推荐设馆教徒,而后李万和常奔走于厦门、鼓浪屿、石码等地散收门徒。因之引起不少武林人的敌视,乃时有登门试技,李乃回岩请其师徐玉山来漳为其撑腰。徐玉山,字秀环,为龙岩一带有名的武林人士,兼有医名。据云徐师早年嗜爱武术,四处求师,广学各派拳法,颇有心得。后拜武当派刘生元为师,尽得所学,其拳击法柔中有刚,独具风格。徐师早年尝为龙岩一带地下党人疗伤治病,救活了不少革命志士。徐师来漳时,其首徒郭躬修偕其同来。树帜龙武堂为李万和支持馆务。是时慕名前来求教者甚众,馆地也伸展到古郡、浦园、宅前、石码等处。其门徒较有名者如吴石泉、吴石根、蔡清淼、黄景松、蒋连生等。吴石泉曾到龙海东庄开馆。现大坑头,小坑头均有龙拳派的武术馆。
  李万和与其师兄郭躬修创立的武馆,为求有所识别,李万和将其堂号改为龙和堂。
  龙拳派的拳术套路有龙、虎、蛇、鹤、猴等五形拳套路,还有八卦拳、梅花拳、莲花拳、反八步拳等。器械有大刀、钢刀、长枪、刀、钩镰、双剑、单刀、棍、有花棍、子午棍、捆棍三种。其他如藤牌、扁担、板凳、软兵器除流星锤外,还有一种特异的布棒,这种布棒击法,纯系内力所为,如圈转、套缠、拂扬均须用内力贯串其中,使一条轻软长的布条,发挥出刚、猛、疾、速之力。诚是一种易带易使,而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兵器。
  舞狮法亦与他派近似,如排八卦、舞大旗、也与他派有共同之处。现漳州龙拳派的传人黄景松、庄连生等仍设馆教徒。
  七、达尊拳派今昔谈
  漳州达尊派,过去都散布闽南各地,如漳州市内的一支达尊派当以苏文柏为首。他是解放前后我市享有盛名的武术界前辈,解放后曾多次当了武术表演的裁判员,他也是张苍荣的门人。张苍荣兼学白鹤、达尊两门拳术。张杨华与苏文柏同是张苍荣弟子。但是他两人各专学一门拳法。张杨华挂白鹤派旗帜,苏文柏则宗达尊派。苏文柏年轻时,因跌伤而致驼背,故其功力专研练千斤坠,上部运用短技取胜。他曾以千斤坠的粘力,十个青壮年拉他不动。他一生教徒虽不乏人,但不设馆地,随收随教,因此目下所搜集的资料只是一鳞半爪而巳。
  苏文柏老拳师能继承其衣缽的门人,有王剑青和蔡尖。王剑青解放后忙于工作,无法继承柏师的遗志,唯蔡尖师于文革中显露头角,开始设馆教徒,传授达尊拳法。其门入中较有声名者如江庆树(又名二千)陈泽民、黄永钟等。蔡尖师1970年则与世长辞,时年45岁。
  达尊派的拳术套路有捆战,是本门练功拳法。其他四踢、双随、打节、达尊打结、虎拳、蛇拳、小罗汉、大罗汉、双战、拖战、鹤拳、猴拳等。器械有三十六步棍,是本门的真传。但可惜还有很多套路,在苏文柏老拳师1961年逝世后,巳逐渐失传吴。
  (一)达尊派云从堂:
  漳州达尊派另有一支派一云从堂,是石美黄其龙所创。黄其龙系龙海石美东门人,他以自己的名化为“云从堂”的堂号。据传他曾渡洋谋生,家道甚丰,嗜好武术,不拘门户,因而广学多闻。对白鹤、达尊两两门拳法潜研有得。但他却独树达尊派旗帜,设馆教徙,其大弟子黄天球曾在长泰溪东、挂前、下井兜等地教徒,因而长泰一带对达尊派的声名颇多赞誊。
  我市著名拳师王育英(又名红蟳寻)系黄其龙关门弟子,他不但继其师兄黄天球在挂前教徒。并在我市郊田边等社开馆传授达尊拳法。红蟳寻师年巳古稀,五十年代曾多次参加省、市武术表演赛,获一等奖和优秀奖。1957年省武术观摩会和1967年漳厦泉三市武术汇演均获优秀奖。
  云从堂的拳术套路,系是鹤尊渗合,融汇而成。较有代表性的拳路,如独脚鹤拳,连环腿,半勾鹤拳等。其他还有小四门,大四门,十字打,四大段,四大摇,二十八宿,十八罗汉拳等。器械有大刀、双钩、雨伞、烟吹、半斩刀等项目。从上面拳械两方面的套路名称看来,云从堂确是具有白鹤、达尊两派的血缘。
  八、开元拳派的形成简介
  开元寺武术渊源巳在漳州文史资料七期专文介绍过。这里我们再把它的形成和武术特点,怎样地把武术传入民间,而成为独立门派的因由,稍作简略的介绍。
  开元拳派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历代带艺出家的僧众,他们的拳派不同,有的是内家拳,有的是外家拳,在习武健身的寺规上,武术一向是寺中重视的一项规范。由于相互切磋,共同研练,就逐渐地在各自原有的拳法中柔入了各家之长,熔冶于一炉,遂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武术门派。他们的拳术套路名称,虽然与他派的名称相同,但在技法、招式等方面,则是刚柔並蓄,既有外家的刚劲,也有内家的柔劲。所以他们的拳法持稳不浮,收发匀合,可以说是一种溶和刚柔的独特拳派。
  开元派的武术不象他派的一门多派,或一派多门,抑或在本门拳法中删繁就简或改技换式。如目前有同一门派,和同一套路名称,结果技法大异,起收不同,开元派的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传统的拳法。这自然是他们寺规不轻易外传,和不轻易创新标异的缘故。我们如果细微的观察,就能洞见其精微,深识其邃奥。他们在练功上的要求是站如桩,行如风,力随意发,意随心传。内外匀合,运用自如。他们的拳术套路仍然有五形拳,如龙、虎、蛇、鹤、猴等。其他三战,十字,和三段梅花拳是本门基本练功的拳法。三战在白鹤派也是练基本功的拳法。但是开元派的三战不象白鹤派要切腹练丹田力,他只是气聚丹田,上压下提,让腹力增强,能承受重力撞击。再如虎形拳,镇山伏虎拳,蛇形拳,龙爪金刚指,形象腿,罗汉形象拳,罗汉伏虎拳等,各有特点。两套虎拳,前者刚劲猛厉,气势雄伟。后者刚柔相合,力道强劲。鹤形拳虽同他派鹤拳中的轻巧快捷,灵活多变,但是闪展腾挪,静动自如,则是开元派的独特之处。
  开元拳派的器械,大部分是军营公步套路,如青龙偃月刀(包括鹿葺,阵头,提标三段)他们现在还保存传统招式,实是难能可贵。还有梅花枪、梅花双刀、梅花棍、钩镰枪、刀、竹节鞭、瓦棱锏、三股叉、护手双钩、单刀、铁尺、七步棍、流星锤、九节鞭、藤牌等,都是公步的套路,他们也同样保存完好。至于达摩护身棍,方便铲,是他本门历传的套路。
  开元派的武术何以会流入民间,那是在清乾隆年间,开元寺分支寺庙逐渐增多,武术也随之与民间扩大接触。如西坪寺,(即今龙海草前的前坂村)就冲破清规戒律,把武术传给乡众。西坪寺武馆徒众个个武艺高强,狮队雄称闽南之冠。狮头系硬木特制,安有利刃,重达64斤,狮鼻青色。漳州青鼻狮之传说,则是指西坪寺狮队而言。
  青山岩也是开元寺的分支寺庙,僧众武术高超享有盛名,相传石码人洪偃卿在岩中学艺,夜间独力击毙老虎。洪偃卿后在石码教徒,为锦江近代一位武林出色人物。石码武庙主持水莲师,亦是开元寺的开堂派弟子,武功医道名噪当时,为漳码厦一带人们所口碑载道者。
  开元寺自四十三世慧照祖师主持通元庙以后,创立开堂一派,这一派的僧众生活要自给,不靠寺庙供应。他们除为人设坛念佛,祝福超度外,还以医药为人治病。所以所有分支寺庙,都有成名的药品,远近驰名。如白云岩的秋石丹。常春岩的长大丸,青山岩的百草茶饼,扑山岩的片仔癀,通元庙的疯伤膏,均脍炙人口。
  开元寺的四十五代传人碧琅师、复明师,都是三十年代享有武术盛誉的人物。他们不但在武功上有深邃的造诣,而在铙钹功夫更是誉满闽南,留下了不少令人赞赏的事绩。如今碧琅师、复明师均已谢世,开元拳派的继承重任就落在碧琅师的关门弟子洪长博身上。洪师年巳花甲,为人谦虚,不尚鹜远。童年就刻苦学艺。由于秉性聪颖,意诚心专,颇有成就,四十年代他的铙钹杂技巳为闽南各地所传扬。洪师在拳术上不但本门的精髓尽得其奥。其在四十年代又得吴龙师的传教武营公步兵器套路,漳州目前保存武营公步套路较完整者,洪师是其中的一人。开元拳派的俗家弟子还有孙甲水、邱吴海均巳谢世。柯大砚,现在南靖田边、新楼,郊区过塘、洪坑,华安坛内、丰山等地,设馆教徒。
  九、双发堂的由来略述
  漳州各门派的器械套路,大都是武营公步套路,其流传民间当在清朝末年与民国初之间。
  清末各地有团练营的组织,漳州团练营营地设在新桥开漳圣王大庙(即今新桥卫生院内)。营兵为招募制,每月薪俸银元六元,日间除了值勤外,余暇时间兵员可以自谋生活。做工或经营商贩任其自便。但夜间必须集中操练,不能有缺。如果一旦需要缉捕盗匪,或抵御外敌,应立即集中,决不容其迟缺。
  团练营的军用器械,不外刀枪剑戟,鞭钢叉棍等。兵员不仅要专练独门兵器,而且要练习对打,以便在战争中起到御敌的作用。
  漳州的团练营的武功,属于军伍相传,清乾隆年间御林军教头林南洲年老回乡,他是本市竹巷下人。闲时将其御营专用兵器套路传教给武营兵员。因是漳州军营的兵器招法之精,为他处兵员之冠,曾获清廷钦赐飞虎军之称誊。清末团练营总教练何水道,闽西客家人。他的得意门徒游振辉(又名古令)亦系客家人。苏杨辉,系武秀才,本市郊区人(又名秀才庆),他们两人一在左营,一在右营,均为教练。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灭,团练营组织无形消失。游古令、秀才庆先后应了各地武馆的聘请传教公步器械套路。他们师兄弟均以“双发堂”为号,如市尾武馆系游古令所教,田丰乃是秀才庆传授,因是他们都在本派的堂号前冠上了双发两字,以资纪念。
  从目前漳州各门派表演出来的器械套路看来,除了北派之外,大部是原于公步的套路,不过能保存完整无缺的旧套路,的确是凤毛麟角了。
  漳州的武术各门派,如太祖、达尊、白鹤、双技、龙武、开元等之源流,巳在上面作了简要的概述。但是还有独门孤派,或不曾设馆办社的堂派,如市区西街的青龙江拳,杨和根拳师和林增辉拳师的罗汉拳派,均是近几年来漳州武林崛起的一枝之秀。由于搜集资料不足,和个人的见识浅薄,加上前辈老拳师大半谢世,对源流的考证,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武林人士补充指正。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幸而得到洪长博拳师的通力合作,供献了不少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游丰元、蔡胜和、蔡亚火、蔡圆蛤、曾木、张云、洪剑明、郑金时、李若耕、黄景松、陈野、洪拱南、陈泽民、王育英、陈添寿等诸拳师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使这篇概述得勉为成篇,在此一并致以谢忱!为了不让军营公步器械套路失传,今后在我们力所能及,将陆续把它整理编印出来。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