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32
颗粒名称: 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139-145
摘要: 畲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约有36.8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五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尤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其语言属苗瑶语族,迄今尚未发现其有文字的记载,通用汉语文。解放后建立了民族乡,进行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均有发展。畲族古称“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客”。我省畲族人口最多,共有20多万人,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50%以上,分布在全省63个县、市,主要聚居在宁德地区。漳州市的华安县有坪水、官畲两处畲族乡村,共有篮、雷、钟三姓,其中以钟姓居多,共计人口800多人。长泰县坂里乡际头村雷姓100多人。在婚姻习俗上,畲族人主张同姓不婚,违者按族规论处。
关键词: 漳州市 畲族 族源

内容

畲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82年的人口统计,约有36.8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五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尤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其语言属苗瑶语族,迄今尚未发现其有文字的记载,通用汉语文。解放后建立了民族乡,进行了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畲族古称“畲民”,自称“山哈”,意为“山客”。自唐以后,出现了“畲”字,原意是指“刀耕火种”,(或作“刀耕火耨”),唐代大诗人杜甫有《戏作俳谐遣闷二首》云:“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唐,刘禹锡《竹枝词》云:“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就是指这种采用刀耕火种的耕种方法。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石湖集》十六,《劳畲耕诗序》中说得更清楚:“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畲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至于“畲民”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福建莆田人刘克庄的《漳州谕畲》,其文日:“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并指出:“凡溪洞种类不一:日蛮、曰瑶、曰黎、曰蛋、在漳日畲。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可见畲族的先民,在汉时属于五溪蛮、武陵蛮之类。蛮与闽音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将蛮、闽两字并列,谓:“蛮,南蛮,蛇种,从虫蛮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蛮声。”可见蛮、闽都是蛇种,即都以蛇为图腾,属于同一氏族,不过所居地不同而己。闽是福建土著,属于荆蛮一支,三国时称之谓“山越”,唐宋时称之谓“蛮獠”“峒蛮”。其风尚是椎髻左衽,刀耕火种,欢喜山居,迁徙不定,正如《龙溪县志》(乾隆版)所云:“穷山之内有蓝雷之族焉,不知其所始,姓蓝、雷,无土著,随山迁徙而种谷,三年土瘠辄去,去则种竹偿之,无征税,无服役,以故呼之日‘客’。两家自为婚娶,朔望衣冠揖,然不读书,语言不通,不与世往来。”又《罗源县志》云:“畲民祖出于盘弧之后,即瑶人也。”《平和县志》也说:“瑶以盘、篮、雷为姓。本盘弧之后。”又说:“..闽省凡深山穷谷之处,每多此种(瑶)”,由此可见畲族与瑶族是同源的,他们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民族,长时期以来便聚居在闽、粤、赣、浙交界地区,生息、劳动、繁衍了。
  我省畲族人口最多,共有20多万人,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50%以上,分布在全省63个县、市,主要聚居在宁德地区。漳州市的华安县有坪水、官畲两处畲族乡村,共有篮、雷、钟三姓,其中以钟姓居多,共计人口800多人。长泰县坂里乡际头村雷姓100多人。除此以外,近几年来,经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以后,陆续恢复了漳浦、龙海、芗城、云霄、平和、南靖等区、县的一些以篮、雷、钟姓氏聚居的乡、村居民的畲族成份,共计25000多人。其中:漳浦的湖西、赤岭两个篮姓畲族乡计15000人;龙海的隆教乡,篮、钟姓氏的畲族人口5000余人;芗城区的天宝镇茶铺村,则有钟姓172户721人,浦南的松州钟姓155户740人,宏道钟姓97户493人,后房钟姓12户61人,州尾村钟姓132户621人,以及各县外来户中篮、雷姓氏300余人,合计3000余人,此外,还有南靖、平和、云霄等县乡村的篮、钟姓氏的700余人。
  若考查这三姓畲族的族源,正如畲族的《高皇歌》所说的:
  “祖公葬地在广东,
  凤凰山上是祖坟。
  广东搬走去闽南,
  闽南住久也要搬。
  ......”
  畲族人民就是这样“随山迁徙而种谷”,逐渐从广东潮州迁入闽南,而后向北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谈起畲族姓氏,应以盘、篮、雷三姓为孑裔,钟姓则为婿家姓氏。由于畲族人民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民族语言,因而他们向后代传述本民族的历史传说,除了画有长卷“祖图”外,还有歌颂祖宗功德的《高皇歌》(即“盘瓠
  王歌》)。歌词长达300多行,每行以七言为一句,内容包括回忆、出征、成亲、隐居、打猎殉身、迁居、搬福建、搬浙江等章节。主题思想突出,内容丰富,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经济生活、政治斗争、文化习俗和民族信仰等各方面重要问题。《高皇歌》中,最主要的传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传说在高辛帝时,有番王入侵,帝张榜求贤,说谁能平番,愿将第三公主许配与他。高辛帝豢养一只异犬,名叫盘瓠(也有叫“麒麟儿”,俗称“狗头王”),竟御榜领旨,夜袭番军营地,闯入帐幕,将番军主帅咬死,衔其首以献高辛帝,终使番军败退,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公主信守诺言,下嫁与盘瓠,随它到山里,生下三男一女,繁衍了子孙。长男出生时,盛在盘中托出,赐姓为“盘”;次子出生时,置于竹篮里,故赐姓“篮”;第三子出生时,上天响雷,故赐姓“雷”。一女嫁给一个叫钟智深的,孑裔姓“钟”。因此,畲族世代相传只盘、篮、雷、钟四姓,也只在四姓之间相互联婚,近年来才有个别人与汉族互相嫁娶的。
  山城一带的钟姓开基祖。又据华安坪水畲族钟氏老人钟灶说,据前辈传说,他们这族人是从漳州府的浦南镇松州村、宏道村、后房村和天宝镇的茶铺村、州尾村迁来的,到现在巳经300多年,传递13代了。现存该村族《钟氏宗谱》记载:坪水钟姓开基祖原在高安、塘边、西洋等地居住,因到处受到当地外族欺侮,不得已才迁到坪水村落户,随后迁来的还有篮、雷、盘三个族姓。后来雷姓出走,远渡台湾,现在台湾多有雷姓畲族人。篮姓则集聚于官畲村,盘姓后裔式微,如今坪水惟钟姓传衍繁茂。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造成汉、畲两民族间隔阂很深,不通婚嫁,有时民族矛盾尖锐化了,畲族人民不堪凌辱压迫,群起反抗,致使统治阶级有所忌惮,也不敢对之轻易下手了。因而造成畲族人民的民族意识特别浓厚,反抗意志强烈,四个族姓世代团结,共御外侮。为此畲族人民十分重视祭祀祖先的活动,茶铺钟氏的祭祖日期则是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和二月十四两日。(但不知因何故,同是钟氏畲族,华安坪水的祭祖日期,则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及除夕夜。而浦南畲族则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注此存疑待查)。祭祖时,全族人都集中到祖祠,篮、雷、钟共一祖祠。据现年79岁的钟卖芋和74岁的钟再下老人说,他们儿时都得穿戴起民族服饰:男子衣尚黑色,租布为之,右衽;妇女穿绣衣裳,袖子镶着花边,衣服用布纽扣或金属扣,头发扎红线,还戴着两个红球。后来为了避免种族歧视,如今也均着汉装了。祠堂上高悬着“祖图”,平时由族内长辈妥为保管的。老人们说,“祖图”长三尺宽二尺余,画的是盘瓠王的传说连环图。各姓子孙分成三行同拜“祖图”,虔诚地献上各自的供品,除全鸡、全鸭、猪头、年糕、发粿外,茶铺等村还有一样十分奇特的供品,即用香蕉肉搅拌成肉泥,压成园柱体,放在石槽内,置于祭品的中央,表示十分郑重。这种膜拜祖先的典礼,十分庄严隆重,要派人四下守护,祖庙大门紧闭,不准异族人窥视。当全族跪拜祖先时,鸣放鞭炮,吹奏民族乐曲,族长吟唱崇拜祖先的《高皇歌》,歌中先歌颂盘瓠王的英雄业绩,后中诉民族的灾难史,说明为什么要迁居,怎样“搬福建”、“搬浙江”..告诫后世子孙要不忘祖先的光荣历史,团结御敌,繁衍下去。在祭祀过程中,还要宣读祭文,边诵边唱。祭文上写着历代祖先的名字及溢号等。
  为了尊崇盘瓠王,因此,松川、茶铺、宏道等村的畲族人对待村狗,不打不骂,不杀不吃。狗若死了,还要在狗脖子上套上“银钱”纸,投入河中,顺水流走。
  在婚姻习俗上,畲族人主张同姓不婚,违者按族规论处。解放前,茶铺村钟氏族规就规定:同姓通婚者,活埋。听钟永水老人说,30年前,本村有个钟荣茂的青年,与外村钟姓女子通婚,差一点被处死,幸亏在解放后,才处以款700元了事。后房村畲族青年钟胜利于1971年去茶铺村帮工,与该村一钟姓姑娘恋爱,也因违犯族规,遭致双方家长的严厉反对,被迫分离了。除了“同姓不通婚”外,茶铺的钟姓畲族还不准与汉族陈姓通婚,这大概是由于唐代鹰扬将军陈元光领兵开漳时,曾镇压过畲族人民,记下这千年仇恨。(但是,茶铺钟姓畲族人大概还不晓得,恰恰是这位陈将军,率先与畲族通婚,娶了个钟氏夫人。陈将军是倡导“胡越百家好合”政策的。)然而,据说茶铺的钟姓男女结婚时,还要穿一套贴身的白衣白裤拜天地、谒祖宗,这套白衣裤要保存到终老,死后要穿上入殓。这又是那场汉畲战争中留下的民族间感情的伤痕,当年畲家女郎被迫与汉军结婚时,执意内着白衣裤,表示带孝成亲,藉以哀悼战死的父兄亲人,可见民间流传的风俗习惯,无不打上某一阶段的历史烙印。
  畲族人还十分重视认亲活动,他们认为“同族至亲”,每年正月初三是“请亲人”的节日,凡是盘、篮、雷、钟四家族姓的亲人,不管千里迢迢,也得赶上这天来访祖认亲。不过在认亲中,双方都要以族中暗语盘答一番,他们先以“汝”字作暗号,意思是指先祖生有三男一女,然后进行暗语对答:
  甲:“一根竹子劈儿片?
  乙:“三片半。”
  甲:“你们的祠头是什么?”
  乙:“汝南”。
  甲:“钟是什么钟?”
  乙:“是金字旁,一边是‘重’字。”
  甲:..
  乙:..
  经过几番盘诘,暗语完全符合了,就以亲人相待,彼此之间就亲热非常。这种习俗也是民族战争历史所造成的。华安坪水村副主任钟百意说得好:“在旧社会里,散居在深山密林间,相距数百里,交通不方便,若非同族至亲是不会亲密往来的。”
  例如:华安坪水畲民钟椅桌听当地祖辈传说,坪水畲族是从南京迁来的。老人志诚意坚不远千里往南京认祖,拜谒祖祠,就是按畲族特有方式联络族亲的。而浙江平阳的宋桥镇鲍洋村钟姓畲族亲人也千里迢迢地来茶铺、松川各畲村认祖认亲,受到亲人般的接待。1968年,惠安县钟厝畲村举行“祭祖”盛典,茶铺、松川各畲村均派代表前去参加祭祀典礼。龙海、南靖、云霄、平和、漳浦等县的钟、篮、雷渚姓畲族亲人,也经常来芗城区各畲乡认亲,彼此之问亲如一家。人少势孤的畲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能保守着其民族的血统、思想、语言、风俗习惯诸特点,而不曾被汉族所同化、泯没,就凭藉这种浓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对祖先光荣历史的虔诚崇敬。据浦南镇松川村钟姓氏族珍藏的手抄古本《钟氏族谱》就有明确记载:
  “闽粤钟姓皆是朝一脉,有图书所载作证,俱要相认,若不识汀州府所传图书者,是为冒名混入的,不认为一家人。又说:“祖有遗训:山有来龙水有源,后代儿孙凭祖生,不认祖宗便雷打,千世万代永不眠。”
  其祖先是如此谆谆告诫后代,不要忘记族源,不要背弃族亲的。这就难怪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浩劫之后,各地畲族人民纷纷请求当地的党和政府,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合法政治地位,承认他们聚族而居的乡村是畲族村社,给畲族人民的民族身份以法律保障。宏道村畲族妇女主任曾莲翠说得好:“恢复钟姓氏族的畲族名份是人心所向,即使是钟姓的妇女也有此强烈要求。常言道:‘落叶归根,后代人总是要寻根认祖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蒋东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