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头曾是繁荣的商业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29
颗粒名称: 浦头曾是繁荣的商业区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浦头,自宋朝以来属于漳州府治的东厢,东厢管辖十个保,就是文昌、元魁、迎恩、东廓、附凤、岳口、官园、葱园、护满、田霞。(有些地名一直沿用到于今。)浦头那时算做一个市(市集也),叫做“浦头市”。从这些历史上留下的街道名称,便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是多么繁盛的商业市集。各地商旅云集这里,各行各市,生意兴隆,大小街巷,人头熙攘,各个码头,千帆云集,装货卸货,日夜不停,那是一片多么繁荣的景象啊!要说浦头何以会成为漳州府治的一个商业区,这多亏有个浦头港,也有人称之为浦头渡。
关键词: 漳州市 浦头 商业区

内容

浦头,自宋朝以来属于漳州府治的东厢,东厢管辖十个保,就是文昌、元魁、迎恩、东廓、附凤、岳口、官园、葱园、护满、田霞。(有些地名一直沿用到于今。)浦头那时算做一个市(市集也),叫做“浦头市”。其范围包括:东至田丰,北至塔后、上厝各乡村,南至后田,西至新行街,其中还有盐鱼市、米市、粉街、枕头街、柑仔市等大小街道。从这些历史上留下的街道名称,便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是多么繁盛的商业市集。各地商旅云集这里,各行各市,生意兴隆,大小街巷,人头熙攘,各个码头,千帆云集,装货卸货,日夜不停,那是一片多么繁荣的景象啊!
  要说浦头何以会成为漳州府治的一个商业区,这多亏有个浦头港,也有人称之为浦头渡。从前陆路交通运输很不发达,商业上的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因此,浦头市才应运而生,成为漳州及附近邻县的商货集散中心,从浦头港可以通往石码、海澄、厦门、再转口广东,台湾、上海、以及东南亚各国。年近八旬的林蔡奢老人曾对笔者说过:民国初年,他首次去新加坡,就是从浦头港搭古艜的三帆船往石码,转乘大通小火轮去厦门,在大同路华春栈集中,再乘丰平轮前往新加坡的。由此可见漳州商旅往返的途径了。另一位年逾九旬的施老太太说,她做闺女时,从福州远嫁到漳州来,是从南台下船直抵周爷楼,脚没踏过地上,便到婆家了。这样看来,浦头港给漳州的商旅往来提供多大的方便啊!所以说浦头港曾经是漳州商业上货物吞吐的运输孔道,是一条商业运输的大动脉,而浦头市则成了漳州水陆运输的枢纽,货物的集散码头了。
  然而浦头港却是前人用人工开凿而成的,从浦头市的文英楼(俗称“周爷楼”,因为楼上供奉周仓将军,老百姓讹传为“珠仔楼”)起,开挖一条港,通到碧湖村(该村今属龙海县步文乡),再纳入九龙江的西溪,全长约六华里,那时溪港水深,大小船只都可通航,尤其是涨潮时,南靖、平和的商船和长泰、华安的商船,都司以沿西溪或北溪,经碧湖直驶文英楼的码头,甚至有些小船,还可以从浦头市的石桥头通往教子桥、七星墩、后桥港,抵东湖。从前那里的井仔巷,有座玄天上帝庙,人们称之为“水涨上帝”,就是因为当年九龙江涨潮时,江水可以涨至庙前。还有一处地名叫“大岸顶”,就是东湖的堤岸。东门街有一座桥,名为“通广桥”,就是说,可以从这里通往广东,东门街的参行、药材行的货物都是从这条小港上下货的。更可见浦头港对漳州商业繁荣的重大作用了。
  浦头港货物集散曾有四个码头:周爷楼(即文英楼)码头,米坞码头、大庙前码头和广兴码头。这四个码头上,每天都有上百只商船在这里装卸、进出。有满载外埠的百货、日用品,从厦门、石码来此卸货,有北溪的木材、西溪的米谷、柴炭,东山、漳浦的海产,安海的米粉、蕃薯等货物,都在这里码头上下。现在周爷楼附近还有一块石碑作证,碑文镌刻的内容是:清道光五年,龙溪县知事应商家要求,严禁船霸强载棉花而发布的告示。由是可见,当时此间商业贸易的盛况一斑了。
  从浦头港到新行街,这一带,当年商铺货栈林立,其中以水产、粮食、木材、锡箔、烟草、盐等行业为主。现在仅就我记得的各商号,分述于下,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
  水产行业的商栈多数开设于盐鱼市。有丰昌、长成、东记、吉成、捷成、吉发、合成、协兴、瑞发、坤成、同永源、源成、裕盛、茂昌、正茂等一二十家店号。鱼货有来自台湾的金线红咸鱼,咸鲢鱼,金门的青鳞鱼、大嶝登小嶝登的牡蛎蜦(蚝),厦门港的白带鱼、黄花鱼、加里鱼、马鲛鱼、沙鱼,同安县鼎美的蚶,澳头的牡蛎蜦,杏林的牡蛎蜦,海澄斗尾的江鱼,石码浒茂、石美的炊鱼,东山的地浪鱼、鱿鱼、龙虾、鱼翅,云霄的蚶,漳浦的旧镇、霞美鱿鱼、牡蛎、虾、蟳。所有运来漳州的鱼货,鲜活和咸、乾制品,统统都有,日夜不停地源源不断运来漳州,然后才由鱼行批发到城里及邻县的鱼贩手中。有时,闽西如龙岩、长汀等县的商贩也来采购,不过他们多采购咸鱼、干脯之类水产品,鲜活则难以保鲜。鱼市多开设夜市,一般是凌晨二时左右开始营业。鱼行报价多以行业暗语相通报,如以幼、式、东、贞、盘、皆、柴、别、欠、台等十个字代替一至十的数目。例如:三角六分,就报价为“东、皆”,司秤曼声高唱,用类似歌唱的吆喝声,报与买主(或商号)知晓。至于品种、产区、品名和数量,也一一有板有韵地唱给司账者登记入帐。因此,在咸鱼市场,上市时分,灯光摇弋,人头钻动,歌声嘹亮,此起彼伏煞是好看。
  粮食行业大多数开设在粉街、米市一带。经营米谷的商号有春发、合兴、顺发、春元栈、源成、漳记、建成、成记等十多家。谷子来自东乡附近农村以及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产粮区。米谷行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然后出售。晋江安海的米粉、蕃薯(海蕃薯)、蕃薯粉也大宗运来,浦头的面线历来遐迩闻名外销到厦门、台湾、香港各埠。1947年,我在台湾任教时,,曾经邂逅几位浦头乡亲,都是在那边做面线行业的。木材行业则开设于浦头岸边一带,有捷发、合发、捷合、兴记、森太、财记、合兴、隆记等家。木材的货源以北溪的华安、漳平所产为多,西溪南靖所产者较少,都由九龙江放排而来。漳州市区及附近农村修建房屋,制作家俱、农俱的木料都来浦头采购。随着木材行栈的开设,购买木材的方便,浦头街上制桶、制木屐、制水车的工匠也特多。因此五十年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漳州市的水车、木桶、农具等合作社都设在浦头一带。
  盐业的经营者,俗称“盐馆”,是有势力的商号向官府承包来搞专卖的,馆设于朝天宫,漳州城郊居民的食用盐均仰给于此。此外,浦头街至新行街一带还开设有锡箔、烟丝、打绳等行业的商店十多家。锡箔、烟丝、麻绳等货物,大都是外销的。石桥头一带还有一处农贸市场,其中有食杂店、乾果店、鱼肉摊、饮食摊、蔬菜摊等,每天吸引东门一带以及城里的居民,络绎不绝,前来光顾。
  随着外地商贩往来众多,在盐鱼市还开设有两家客栈——高升客栈和攀记客栈,方便过往旅客住宿用。
  浦头市商业的衰落,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的。记得约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浦头港与九龙江汇合处的碧湖村,当地豪霸策动一般农民强行将港口用流沙堵塞了,使所有过往商船、木排,都要在碧湖卸下,改由该村船只载运,迫使货主增加运费负担,但是孰料从此造成潮断港浅,肮道淤塞,货船、木排只好改道,舶靠在新桥头、洋老洲一带装卸了。于是鱼行、米市、木材行相继迁移了,漳州的商业区自东往南移,浦头市商业一落千丈,碧湖人弄巧成拙,自作自受。不久抗战军兴,金、厦沦陷,海口封锁,商运中断,市场萧条,商行、货栈只好关闭,昔日繁荣的商业区终于变为萧条、冷落的居民住宅区了。四十年代初期,日寇进犯广东潮、汕时,大批难民逃难来漳州,浦头的空屋特别多,许多难民就在这里赁屋栖身,直到现在浦头一带仍住有不少潮州籍的居民,巳落户于此了。七十年代以后,浦头新村的多层居民住宅楼在此兴建起,便是利用当年浦头市集的废墟为基地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苏宗谢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