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10
颗粒名称: 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117-121
摘要: 田赋收入是属于土地税,国家对土地所有者的一种课税,在农村叫做田赋税,在城市称为房地产税。1937年抗日战争以前田赋收入是属于中央税收范围的,但由地方经收办理,分成缴解中央。再追溯过去,自清朝至民国,各县田赋都由粮胥经办,县由一个总胥出面承包,再由总胥分给他人包办,称为粮胥。这些总胥、粮胥都是世代相传的,先是由他们祖宗勾结地方知县认额包收包缴,以后按其认额比附缴交,所以其中情弊百出,每任县知事上任或卸任都要藉故向总胥粮胥敲榨勒素。既日土地税,应该根据土地面积多少,加以课税,但事实上不可能这样做。因为土地历来没有测量绘图成册,只是凭几个有权势目测口说而定税收。
关键词: 漳州市 龙溪县 田赋收入 粮食管理

内容

一、战前田赋收入概况
  田赋收入是属于土地税,国家对土地所有者的一种课税,在农村叫做田赋税,在城市称为房地产税。1937年抗日战争以前田赋收入是属于中央税收范围的,但由地方经收办理,分成缴解中央。再追溯过去,自清朝至民国,各县田赋都由粮胥经办,县由一个总胥出面承包,再由总胥分给他人包办,称为粮胥。这些总胥、粮胥都是世代相传的,先是由他们祖宗勾结地方知县认额包收包缴,以后按其认额比附缴交,所以其中情弊百出,每任县知事上任或卸任都要藉故向总胥粮胥敲榨勒素。既日土地税,应该根据土地面积多少,加以课税,但事实上不可能这样做。因为土地历来没有测量绘图成册,只是凭几个有权势目测口说而定税收。长年累月,人事变迁,土地与户头都巳脱漏,但粮胥照旧日收税不误,他们手中拿一大叠“粮串票”,到处飞送分发,难免张冠李戴,但纳税户惧伯官府只好忍受缴纳。
  二、战时田赋征实设置机构
  到了抗日战争开始,这种田赋收取方法再也不能适应当时军公粮供应浩繁的需要,于是决定改为征取实物。先由财政部在重庆召开各省财政厅长会议,决定先由福建省试行办理,以后再推广各省实行。福建省于1941年开办田赋
  征实,是年龙溪成立“龙溪县田赋管理处”,省派黄靖华接充副处长,县长张海容兼任处长。因为征实是属于创举,估计阻力很大,非掌握实权的县长担任处长不可。县处设第一科管文书出纳庶务,第二科管稽征,第三科管测量复查土地,第四科管储运,另设会计室,专管经费收入支出及有关会计登记事项,又有技士一人,管理仓库修建。各科设科长一人,科员、办事员若干人,会计室设主办公计一人,助理会计若干人,分别管理各科室事务。县处以下设石码、石美、浦南、天宝、古林、修宾、城关等七个办事处。各办事处建立几个仓库。办事处设主任一人,以下设稽征、储运两股,股设股长。股以下有若干稽征员、管仓员和仓丁。以后股长裁撤,仅设稽征员、仓库员、仓丁分别管理稽征储存事务。县处另设集中总仓一个,以备粮食必要时集中储备运转之用,事实上集中总仓很少用到,形同虚设。过了不久,县处改称“龙溪县田赋粮食管理处”,加强第四科军粮公粮供应事务。全县军公粮调拨、民粮抛售调剂都由县处第四科办理。
  三、田赋征实措施
  田赋改征实物是件艰巨复杂工作,又是一件从没搞过的新任务,既无先例可循,又难估计将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只能做一步看一步,逐步前进。黄靖华来龙溪接任的第一件难事是田赋征收没有底册,如何填单征收,颇费周章,因此他召集全县所有的粮胥,集中在一处,日夜加班编造征收花名册,赶在晚谷登场时收取实物。粮胥造册顾虑重重,生怕造错了,政府会责罚他们。而且一县粮户起码上千盈万,要从何造起,要费多少时间才能造好,这些都是难题,但在政府软硬兼施的威迫下,他们只好赶造出来。谷物收储地方临时征用庙宇祠堂改搭竹篷,暂作仓库,届时派人过秤收谷。12月开征时,由县政府派人配合县处,组织督征队分区催征。乡镇长为主要督征人员,这些人只是挂个名,实际上是各办事处主任总其成。开始时先在县召开各乡镇长和有关人员大会,说明田赋征收实物的意义和办法,多方宣传,务使家喻户晓,然后开征。隔年二月第一期征实算是勉强完成任务,但出现许多毛病:(1)谷物秤进秤出经办人员良莠不齐,难免重秤量入轻秤量出;(2)仓库临时搭成,因陋就简,谷物容易潮湿腐烂,鼠雀破坏为数也很可观;(3)征收粮单都是闭门造车,凭十几个粮胥的残存材料和记忆赶造出来,错误在所难免,该纳粮的不纳,不该纳粮的偏偏要纳,出现许许多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冤枉事件;(4)开征时间有一定限制,开头雷霆万钧,如临大敌,善良粮户自然不敢怠慢,依期缴纳,但一部分狡黠大户,任你三催四逼,他们仍在观风使舵,时间结束了,他们乐得你收我溜,可以不缴纳谷物。第二期开征情况比较好,土地丈量巳经完成,有图籍可作依据。征实开始之前,先召集各办事处人员,并雇用临时人员在一个地方填造征收粮单,按户按土地面积填写三联单:一份存底,一份上报,一份发给纳粮户收存,然后复核校对,务使户粮真实一致。仓库也逐渐改善,先选择几个重要地点依据省颁仓库建筑构图标准修建。例如仓库占地面积多少,空气窗需要几个,仓库底板要多高..都有一定规格。以后仓库的失窃、谷物的损耗也逐渐减少了。田赋征实除田地应纳税额征取实物以外,其余如农、基、果、荡征收代金。(农是指旱地种农作物,田是指水田种作物;基是农村的厝宅、旷地。果是果树、菜圃等。荡是鱼潭。)这些非直接生产稻谷的土地一律改收代金。龙溪自1941年开始征实,到1947年黄靖华调任那年止,年年征实谷物和代金比率都在各县之上。
  四、粮食储运调配
  在世界经济进入货币时代,赋税征实是落后的,倒退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战时由于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朝是夕非,谁都不要保存钞票,而要保存货物。特别是战火纷飞日子里,军队调动频繁,军粮亟需补给,即使有大量钞票在手也无处购买粮食,因此田赋不得不实行征收实物。至于公教人员的粮食也就乘此机会纳入军粮统筹的轨道上,一律采取统一调拨。县田粮处每年收集了几十万担的谷物应如何保管是一件繁重的工作,谷物进出要派人监拨,防止盗窃盗卖。谷物霉坏要排陈换新,把旧谷拨出,新谷调入,以防谷物变质,这叫做翻仓。每年至少翻仓一次。军粮公粮需要的是白米,县田粮处必须负责辗谷成白,然后调拨给领粮单位。龙溪田粮处采取投标办法,即将需要招辗数量、规格、折率、交粮日期等公告,让各粮食加工厂前来投标,看谁能吃价多、牟利少,谁就取胜,就归谁办。负责辗米的加工厂商要具备几十家殷实铺保才能承担辗米业务。因为各厂家经辗谷物数量相当多,一旦亏空倒闭,厂家往往捲款潜逃,这时担保人必须负责赔偿。当时龙溪承办的最大的粮食加工厂有五成、厚生等加工厂。除了军公粮以外,还有民间粮食。国民党政府对居民食米一概不管,老百姓只能向米铺或谷物市场购买。因此食米时常供不应求,米价极不稳定,一些穷苦人民最感痛苦,三餐有不继之虞。县田粮处对此情况也无能为力,因为粮食调拨权控制在省田粮处手里。县田粮处只有申请建议的权,而没有分配处理的权柄。一年之中有时由上级指令调拨一部分粮食供应民食,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以后龙溪县田粮处在一个短期间内虽然没有粮食调节处,比缺粮县份好些,到底还有些粮食可以供应。但实际上上级拨粮无多,加以县处组织权力有限,也是无法解决民食问题。
  五、县处结束尾声
  县田粮处组织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起初县田赋属于税收性质,即使改征实物也仍隶属中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管辖,县设田赋管理处。以后粮食成为全国突出问题,中央设粮食部,各省设田赋粮食管理处,县设田赋粮食管理处。再后来县处改由县政府直接领导,县长不再兼处长,各县副处长改为处长,名为正职,实际上职权级别缩小了。龙溪县处编制和各县差不多,只是县份大一点,组织机构较大和人员较多而已。到了后期县处裁撤,改设县田粮科,设科长一人,科又设几个股,各股置科员若于人,与县府各科平行,一切开征储存调拨都由田粮科办。这样裁并有好处:县长直接领导田粮科,合署办公,如臂使指,司收迅速便捷之功,而无扦隔之弊。以往县长兼处长常常和副处长发生矛盾,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至此可以避免这种毛病。黄靖华任副处长、处长七八年,与历任县长相处还可以,从未闻有较大摩擦和发生矛盾之事。这主要是黄靖华工作认真苦干,管理有成绩,且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即使有蛮不讲理的县长想对田粮处干涉索取,对他也只好无可奈何。正当县处要改科之际,省处对这样一个奉公守法长期任处长的人当然不能不为他的升迁考虑,因此黄靖华就这样一跃而为长泰县长了。
  综上以观,田赋征实在战时的确起了一定作用:(1)解决了军队粮食问题,保证公教人员食米不致匮乏,安定他们工作情绪。(2)政府掌握大量粮食在手里,可以不受粮食自由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对于稳定财政和公益修建有好处。(3)对于民食问题虽然不能全面解决,但政府可以拨出一部分粮食办理平粜,对于粮价暴涨,起了些缓和作用。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颜耀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