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业余京剧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03
颗粒名称: 漳州业余京剧活动
分类号: I207.32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解放前京剧社俗称“票房”,是业余文娱活动的组织之一。在二、三十年代,漳州曾有京戏班数台,如金漳升、正吉升、胜福连、群芳班等,在漳属各县巡回演出,有些乡镇每逢迎神赛会的节日,就集资延聘京戏班在宗祠或神庙前的广场上搭台演唱。有时雇请二、三班竟演对台戏,各班以较好的剧目和特长的演技,以吸引观众,有时竟演到半夜三更。在北洋军阀张毅部统治漳属时,曾在市内东市场右旁的居安里用竹木结构建造一座“大舞台”,经常演出京戏。因而逐渐有人由喜爱而学习清唱和演技,互相结合,彼此学习,这是京剧社组织的缘起。也因组织不健全,经费不足而告终。
关键词: 漳州市 京剧 业余活动

内容

解放前京剧社俗称“票房”,是业余文娱活动的组织之一。在二、三十年代,漳州曾有京戏班数台,如金漳升、正吉升、胜福连、群芳班等,在漳属各县巡回演出,有些乡镇每逢迎神赛会的节日,就集资延聘京戏班在宗祠或神庙前的广场上搭台演唱。有时雇请二、三班竟演对台戏,各班以较好的剧目和特长的演技,以吸引观众,有时竟演到半夜三更。在北洋军阀张毅部统治漳属时(1923—1926年),曾在市内东市场(现市新华北路市微型电机厂)右旁的居安里用竹木结构建造一座“大舞台”,经常演出京戏。
  由于京剧剧目大多是历史演义中的故事,民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常识,所以较为喜爱,有的偏武艺的表演,有的欣赏各种唱腔。因而逐渐有人由喜爱而学习清唱和演技,互相结合,彼此学习,这是京剧社组织的缘起。
  漳州京剧社创始于三十年代初,先由闽南校友会郑江涛、蔡国贤、颜镜亮,陈志纲等发起,组织闽南校友京剧研究小组。继由向连茹、王友梅、林元亮、林友清、周兆莲、沈锦山、王成华等倡组南洲京剧社,设社址于圆圈边(现新华南路)华南小学(现华侨中学)左边,后迁东桥亭庙内。先后聘请过那少安、傅松龄为师傅。约维持一年半,终因经费无着而停顿。当时工商界的蔡竹禅、洪成章、黄绍庆、陈寿西等也参与活动。
  继之,始兴汽车公司漳州站黄燮昌等也组织工余票房,参加活动者有王友梅、许声谷、姚汉玉、吴维汉、林友清、颜镜亮等十余人。也因组织不健全,经费不足而告终。
  1938年间,京剧爱好者陈少华、林乃清、郑幼年等重组京剧社,以“提倡正当娱乐,发扬国剧之光”为宗旨,并拟定组织章程报请备案,成立“龙溪平剧社”(因其时北京已改称北平),选举负责人:社长陈少华,副社长林乃清,剧务郑幼年、冯扬均,总务蔡晓峰、王少华。社址租用华侨食堂(现标准饭店)三楼。后因场所不适用,移设于太古桥边的南星澡堂二楼。不久,因光明戏院(现大众电影院)停映电影,遂借用该院,利用其楼房和戏台作为学唱和排练场所,延聘京剧艺人张雨亭、郭连山、鼓芥师葛礼华等为师傅。每于晚间学唱、排练身段、学打鼓芥,参加者有男女社员四十余人,包括军政学商各界人员。社员可以自由选择其所爱好者进行练习。京剧的业余爱好者如要登台客串或表演,必须对唱、做、念这三项基本工,具有一两项特长,如能三项具备那是更好。因为京剧有唱工戏、做工戏和唱做并重的戏:
  (一)唱工戏是唱多、动作少:如《斩黄袍》、《乌盆记》、《六月雪》、《玉堂春》、《贺后骂殿》、《坐宫》等;(二)做工戏是唱少、道白多、动作多,如:《坐楼杀惜》、《投军别窑》、《三岔口》、《鸿鸾禧》等;(三)唱做并重的戏,如:《斩经堂》、《打渔杀家》、《空城计》、《甘露寺》等。
  龙溪平剧社延续约十年,公演过八次,每次为期三天,并邀请石码、海澄、长泰以至龙岩等地票友前来参观交流。每次公演,可说盛极一时,深得观众好评。该社也到过石码、海澄、浦南、长泰等邻近县镇演出,互相观摩。该社演出的剧目,先后计有:“失、空、斩”(即《三国志》中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稷》)、《辕门斩子》、《斩经堂》、《打渔杀家》、《甘露寺》、《四郎探母》、《逍遥津》、《黄鹤楼》等。
  抗战胜利后,岳口街有京剧研究小组。1947年7月龙溪县银行正式开业后,为开展职工文娱活动,成立了京剧研究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并延请那少安为教师。后又加学武打项目,增聘郭连山为师傅。每周星期二、五在县银行内练习,岳口街京剧研究小组成员,以及县政府人员黄张祥、黄榕、卢振昌、柯登科等十多人也前来参加。这两个小组曾联合演出两次。龙溪师范迁回漳州复校后,也曾组织京剧小组,有教师汪海肯、黄大年、郑法、沈汉祯等和部分学生参加练习,并在校内的文娱
  晚会上演出《打渔杀家》、《华容道》等。
  解放后,“麒派”(周信芳,又名麒麟童,故称其演艺为“麒派”)名角李伯麒等前来本市,在票友陈少华等的协助下,组织“沪声京剧团”,在现北京路梨园戏院(后改建为市第三塑料厂)演出《董小宛》、《武松与潘金莲》等。其后该团部分团员返回上海,而基本演员张少霞、王玉奎、董志臣、许坤童等,都留在福建省京剧团。并曾创办省京剧学校(李伯麒任该校教务主任),培养青年演员。本市曾组织建新业余剧团,演出京剧和芗剧,剧目有《空城计》、《渔父恨》全本戏,其中芗剧的做工(身段等),大都由京剧爱好者(票友)协助指导排练,每次下乡演出,颇得群众欢迎。
  近年来,本市工商联的“老人之家”,由工商界一些京剧爱好者定期集合学习京调清唱,彼此互教互学。市工人文化宫巳成立京剧研究组,活动内容有清唱和排练,每逢星期一、三、六定期开展活动。
  京剧的清唱和排练是业余文娱活动的一种很好的项目,但由于组织不够健全,经费困难、活动场所时有变动等,致不能持续开展。

附注

本文曾得林元亮、王友梅老先生,向云衢同志等回忆提供部分资料,特致谢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少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