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602
颗粒名称: “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
分类号: K877.22
页数: 3
页码: 105-107
摘要: “石溪金石书画社”是四十多年前石码的文人结社,萌自1941年春,经“筹维至再,历经二寒暑”后,于1942年6月成立。初名为“石溪金石书画研究社”,后来才改称为“石溪金石书画社”。遂有书画家郭蕴珊、周碧初、郑静安等倡议组织“石溪金石书画研究社”,以宏扬国粹,广交宏博名流,开拓眼界,提高技艺为尚举,同好者无不响应而加入。在翌日举行的石码各界人士欢迎丰先生的大会上,子恺先生在会上赞赏“石码文风甚盛”,石溪金石书画社热爱传统文化,发扬国悴的精神。丰先生25日由郑静安陪送离开石码去厦门。世事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石书画社终因社员们有病老去逝,有流居海外而日渐星散,于解放前夕解体。
关键词: 漳州市 石溪 金石书画

内容

“石溪金石书画社”是四十多年前石码的文人结社,萌自1941年春,经“筹维至再,历经二寒暑”后,于1942年6月成立。初名为“石溪金石书画研究社”,后来才改称为“石溪金石书画社”。
  “石溪金石书画社”的产生原因是:当时石码地区不乏嗜好金石书画者,常于公余退食之暇,相聚探索研究书画金石之妙,或挥毫洒墨,交流书法丹青技艺,或淡酒清茶,吟咏推敲,雅兴融融,以为自娱。后来此风日盛,从者渐多,一时以金石书画相娱乐者有二十多人。遂有书画家郭蕴珊、周碧初、郑静安等倡议组织“石溪金石书画研究社”,以宏扬国粹,广交宏博名流,开拓眼界,提高技艺为尚举,同好者无不响应而加入。
  “石溪金石书画社”以广交海内“文坛耆宿、艺苑巨英,”恳请名家从理论上、技艺上指导赐益;同仁社员必潜心修养,精研此道,达到“徵古烁今,适现代,合潮流”,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振兴桑梓文风为宗旨。成立后,由于它的立意以及社员们的满腔热忱的活动,博得了许多著名书画家的关注,如诸乐三、徐悲鸿、丰子恺、虞竹园(愚),黄葆戊等都亲自书赠匾额、贺
  联。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音乐家丰子恺先生应“石溪金石书画社”邀请,还于1948年12月22日至25日偕其女丰一吟,由虞愚先生作陪来码逗留四天。在翌日举行的石码各界人士欢迎丰先生的大会上,子恺先生在会上赞赏“石码文风甚盛”,石溪金石书画社热爱传统文化,发扬国悴的精神。丰先生此行,虽是访问其师弘一法师遗址顺道而来的,但由于他对石溪金石书画社的关怀,特意来码与金石书画社社员们相晤,既作书画赠与金石书画社,又赠与每一社员“河清人寿”匾额。他所作怀念弘一法师“今日我来师已去”的画幅也赠与王凤池先生。丰先生来码期间,不住旅馆,下榻林文吉家,与金石书画社社员们促膝相谈,传授书画技艺。还与金石书画社社员们合影留念。(惜像片现已丢失)丰先生对金石书画社的关心,无疑是对金石书画社的极大鼓舞和支持。丰先生25日由郑静安陪送离开石码去厦门。
  “石溪金石书画社”的社员,大致有二十多名,其中有翰墨丹青名手郭蕴珊、周碧初、郑静安,有收藏家杨沧溪、王凤池,有当时政界人物黄天爵、郑善政等人。
  郭蕴珊号焉迟老人,华侨,生于菲律宾。幼随父归国读书,生性豪放不羁,但聪颖旷达,多才多艺。早年游于上海,与书画名人及京剧名伶交厚,后回乡执教于晋江、安溪、龙溪等地中学,以诗、书、画三绝蜚声闽南。周碧初祖籍平和县,青年时代留学法国学油画。回国后任浙江美术学校教授。后因战乱,回家乡寓居石码,因其父当时在石码经营烟丝厂。他的油画艺术在我国的地位为世人所仰,而他的中国画则溶会了中西画艺的风格,秀逸而浑朴,潇洒而谨严。郑静安为著名农工民主党爱国人士,解放前任厦门市政府秘书、厦门《中央日报》社长。解放后任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会秘书长。在此之前为石溪中学校长。他博才笃学,写得一手好书法,且极富组织能力。收藏家杨沧溪,家为世代行医的书香门第,收藏甚富,他曾收藏有明、清及近人墨迹六百余件,具有较高的鉴赏力;善书法,对“二王”,颜、柳及宋四家书法颇有研究。王凤池先生的收藏则主要是他的《红豆吟集》册页。《红豆吟集》广纳了当代四百余名书画家手迹,集海内书画金石之艺事为一册,是谓洋洋大观。他的书法以蝇头小楷为主,他曾为人在一扇面上书写三千多个字,为时人所叹服。当时的政界人士黄天爵在抗战胜利后是厦门市长,因家在石码,而且爱好书法丹青,与书画社同仁友善,因此也加入了石溪金石书画社。郑善政为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官员,祖籍石码林边村,有很深的古文诗词造诣,亦善书法。其他社员善于书画金石者如林文吉、杨太龄、罗季勋、周穆、曾省吾、吴达云等人,也都是“石溪金石书画社”的活跃分子。
  鉴于当时的动荡年代,人民生活极不安定,社员们有因生计衣食所迫外出谋生,也有因公职在身的,故“石溪金石书画社”较少举办大型的活动或展览,多以聚会的形式谈论书画金石艺术而巳。但在社员当中,潜心于书画金石艺术,追求弋猎我国的传统文化却是不乏其人的。他们还以笔墨抒发了爱国感情,郭蕴珊所作的“雄狮猛醒图”,显示了我中华民族如睡狮猛醒,奋起打击日本侵略者。林文吉的“隔江凭吊九龙山,半幅残图当画看,流水替人含国恨,年年横涨不平澜。”诗句抒发了祖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悲愤心情,以及社员们酷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热爱祖国、家乡的深厚感情。社员们的联语:“半榻琴书堪寄傲,八闽风雨点关情。”爱国爱乡之情也溢于言表。
  世事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石书画社终因社员们有病老去逝,有流居海外而日渐星散,于解放前夕解体。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晋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