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版年画和颜氏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98
颗粒名称: 漳州木版年画和颜氏家族
分类号: I218.57
页数: 5
页码: 100-104
摘要: 1988年春天,中央文化部在古城西安召开了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漳州的木版年画在会上又一次得到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者专家的热情赞誉。行家们普遍认为,漳州的木版年画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富有民间艺术色彩,与台湾省乃至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它在进一步弘扬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开发民间美术等项工作方面将是一项重要的门类。早在宋代,漳州的刻版行业就甚为发达。其主要作坊有“多艺斋”、“锦华堂”等几家,而颜氏家族的“锦华堂”可算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可借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漳州的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已经停业多年。驰誉全国、名扬海外的漳州木版年画正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
关键词: 漳州市 木版年画 颜氏家族

内容

1988年春天,中央文化部在古城西安召开了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漳州的木版年画在会上又一次得到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者专家的热情赞誉。行家们普遍认为,漳州的木版年画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富有民间艺术色彩,与台湾省乃至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它在进一步弘扬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开发民间美术等项工作方面将是一项重要的门类。
  漳州的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早在宋代,漳州的刻版行业就甚为发达。明末清初,由于城市资本主义在我国已经萌芽,各种手工业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等等,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作坊。漳州做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当时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月港又近在毗邻,因此工商各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成为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其主要作坊有“多艺斋”、“锦华堂”等几家,而颜氏家族的“锦华堂”可算漳州木版年画的代表。
  渊远流长 历史悠久
  颜氏家族原是泉州府永春县五社卓埔村人。先祖曾在福州当过总兵。六世祖颜一贯和颜福两兄弟,一个曾在潮汕地区当知府,后来由于子嗣不旺,辞官来到漳州杨老巷总兵府定居;一个原为大田县令,在任期间,因衙门杖刑过重,致犯人死亡,他深感官场黑暗,内心惶惶不安,也辞官到漳州投亲。
  两兄弟看到漳州是闽南各地举子会考之地,就开办了“锦华堂”刻字铺,分设红、黑两房:黑房刊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古文观止》、《应考范文》、《尺牍》等等考举必渎之书,供学子在漳州科举考试和赴省会试之用;红房专营民间木版套色年画,专供民间过年过节及操办婚丧喜庆之需。
  红房创办时名为“腾胶书画店”,清乾隆年间曾先后改名为“骏记”、“永记”、“恒记”等。同治年间更名为“文华堂”。清末年间改名为“余珍亭社”。民国十四年(1925,乙丑)改名为“锦华堂”,十九年(1930,庚午)改名为“锦源纸店”。三十四年(1945,乙酉)才又恢复“锦华堂”的名称。
  锦华堂原址在漳州杨老巷祠堂(今市制药厂宿舍),总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工人多达六十多人,道口街一带还设有几间刻字铺,可见规模之大。颜氏家族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民间书画家、雕刻家,能在木版上作画雕刻,独立完成一系列出版过程。
  颜氏家族各房份每年轮流负责经营管理“锦华堂”,除正常收支外,还必须负担修葺祖屋、工场、支付孤寡族亲的生活和子侄教育费用。抗日战争以后,“锦华堂”的业务虽比前稍差,但还能维持原状。
  内容形式 绚丽多姿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总的面貌大致相同,但各地风格则均有明显的区别。漳州的木版年画也有它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漳州的木版年画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都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以门神为主,为群众日常所需的木版年画。明、清时代,不同造型的门神画巳达数百种式样。还有,象征吉祥喜庆的“福禄寿喜”、“财神献瑞”;供结婚用的“添丁发财”、“天仙送子”、“胖娃娃”以及“灶君”、“八卦图”、“狮头衔剑”、“春招财子”、“佛祖像”、“三仙姑”、“魁星爷”、“老鼠娶亲”、“养猪织布”等等;其二是供张贴花灯用的以及采用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形式的木版年画。如闽南家喻户晓的描写陈三五娘一见倾心的曲折恋爱过程的《荔枝记》前后本、《八仙的故事》、《孟姜女》、《三伯英台》、《奇凤缘》的动人情节,《封神榜》、《三国演义》、《说唐》、《反唐》等小说故事的热闹场面;其三是属于供纸扎铺做商品出售的筹办丧事用的“灵厝”,五彩或黑底纸印的“八仙图”、“八宝”、“四宝”、“麒麟献瑞”、“天姬送子”、“土地公婆神像”、龙凤图案等等。此外,还有全年十二个月令的迎神花灯画:一月麒麟灯,二月博古四屏灯,三月孝子灯,四月九鹿图灯,五月长八仙灯,六月荔枝记灯,七月董永皇都市灯,八月单乌大八仙灯,九月龙灯,十月祈求平安灯,十一月狮子灯,十二月郭子仪七子八婿灯。这些年画,细腻、鲜妍,特别是有些图案用黑纸或深蓝色纸印制,是其他地区所鲜见的。
  漳州的木版年画全部采用刻版套色印刷,不用笔绘,对木版的选择十分讲究,线条柔美、简朴古拙、又善于处理分版套色,保持了我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优秀传统,让人们一见都爱不释手。
  用不同的纸张印出来的年画也有不同的名称,如选用玉扣纸印制的叫“幼神”,用特制万年红纸印制的叫“粗神”。色彩既有矿物质的原料,也有酸性的染料。色调常用红、黄、青、蓝、白、粉红、绿等,底色衬枣红或朱色。印“粗神”的色彩加些白土,能显出厚度的质感;黄色的加点“槐花”,大桃红的略加点桃胶,乌烟要混水胶及冰糖,这样能产生发光的效果。漳州的木版年画还以黑色底纸套印彩版,大胆用金、银色线条压色,这也是年画精品中独一无二的方法。
  在众多的木版年画中,有一幅“九流图”特别引人注目。画面上的道士、剃头师傅、走江湖卖艺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巳接近风俗画了,颇有趣味。还有一幅“老鼠中状元”,尤为生动:众鼠类为一个同伴“状元及第”而足蹈手舞,为它抬轿击鼓、举伞打旗,是一幅现实生活中的“状元游街”图。使人深思的是,在图的右上角,还画着一头凶狠的大猫,眼露凶光,身子蜷伏,似乎随时准备跃起扑击,使观者不禁要猜测它到底安的是什么心?这些动物巳经全部人格化了。这样的年画简直可以看作是古代童话的样本。
  硕果仅存 急待抢救
  从明代至今,颜氏家族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巳经数百年。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工艺精湛的雕版家(有趣的是,每一代也都有自己的医师),他们对雕版艺术都十分内行,又很认真招聘高手人才担任刻工,所以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臻善至美。
  自清末到民国年间,“锦华堂”的木版年画除了供应本地、厦门及邻县外,还远销到闽西、粤东、海南,甚至泰国、缅甸、新加玻、印尼、香港、台湾等地,至今对台湾同胞还很有特殊的吸引力。五十年代,上海、北京、杭州等地艺术家曾多次到漳州收集木版年画回去珍藏;同时漳州的木版年画也多次被国家介绍到苏联、保加利亚及英国、法国去展览过,蜚声中外。去年,在北京举办的“福建民间美术展览”,漳州的木版年画占了主要地位,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可借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漳州的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已经停业多年。全国各地木版年画的原版,经十年动乱,被毁殆尽,唯漳州颜文华老先生尚千方百计保存了画版三百五十余块,文字版一千余块(其中多是明、清雕版)。这是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现存的少有的瑰宝,但是由于颜家祖借被占,人口增多,儿女成亲,住宿用房拥挤,无处收藏,只好随便堆放在地上,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毁坏和损失。而仅存能掌握雕版、印刷等业务技术的颜文华老先生及其侄儿两人,现在一个悬壶务医,一个改从他业。驰誉全国、名扬海外的漳州木版年画正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危险。

附注

本文由卢奕醒根据两位作者的原文及其他材料补充综合整理而成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晴野
责任者
陈满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