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94
颗粒名称: 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
分类号: G638
页数: 5
页码: 84-88
摘要: 第一届的龙溪暑期补习学校于1923年7月在钟南小学开始。学校的负责人是叶国庆、郑江涛。教师有沈雪夜、林谷堡、吴方桂、林又明、沈君泽、郑鸣岐等。学校仅开英、汉、算三科。学习时间只有五十天,不收学费,只收讲义费。招收学生有小学毕业的,准备考入初中;有初中毕业的,准备考入大学预科。教师和职员全部义务职,不取分文,但教学都很认真负责。学校实行男女同学,一班男女同学坐在一起听课还是第一次,算是开风气之先。上课时候,全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教学效果都很不错,颇博得社会好评。
关键词: 漳州市 龙溪 厦大校友 中学

内容

(一)
  现在利用寒暑假给学生补课,是件轻而易举又极平常的事,但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那时,社会风气蔽塞,教育文化不很被重视,要组织一批人出来为中学生补习学科文化知识,而且又是义务的,确实难能可贵。远在1922年漳州青年学生叶国庆、郑江涛、戴尔宾等负笈厦门大学时,他们每次寒暑假回到漳州,总觉得故乡教育落后,学生文化知识低下,有必要出来为桑梓教育服务,经过几次座谈洽商之后,同时联络就读上海等地大学的回乡学生林谷堡、沈雪夜、王仰曾、王仰中、李在恭等,邀请他们担任课程。第一届的龙溪暑期补习学校于1923年7月在钟南小学(现西桥小学)开始。学校的负责人是叶国庆、郑江涛。教师有沈雪夜、林谷堡、吴方桂、林又明、沈君泽、郑鸣岐等。学校仅开英、汉、算三科。学习时间只有五十天,不收学费,只收讲义费。招收学生有小学毕业的,准备考入初中;有初中毕业的,准备考入大学预科。教师和职员全部义务职,不取分文,但教学都很认真负责。学校实行男女同学,一班男女同学坐在一起听课还是第一次,算是开风气之先。上课时候,全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教学效果都很不错,颇博得社会好评。
  刚开办时,学校采取“择师”做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教课,也可以拒绝他们不喜爱的老师授课。这种办法据说是从外国搬来的,是对旧制度的一种冲击。叶国庆、郑江涛是厦门大学学生,他们的老师很多是留学英美的博士,当时厦大盛行导生制度,即是教授对他的导生进行开导教育的一种办法,又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办法。每学期中教授必须有几次请学生到其寓所见面谈心,见面时教授备些糖果、水果、面包或便饭招待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易于接近,从中聆听老师教诲。这种导生制度也是从外国搬来的,和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大不相同,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制度的老师是一副铁板的脸孔,对学生又极为威严,学生畏之如老虎。导生制度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打破上下级的界线,师生互相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择师活动就是从这种精神演变出来的。实行这种择师而学,在当时确实是新鲜事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学生除学习正课以外,还有进行课外活动,如唱歌、跳舞。这种课外活动,由厦门来的女教师黎希兰、洪碧清负责教唱教舞。学生又有话剧组织,由教师负责选剧本担任导演。当时漳州巳有剧社组织,时常在中山公园演出,该校学生也排练节目,参加演出,一时找不到适当女角色,由学生汪大均男扮女装,登台演出,演得维妙维肖,观众为之拍手叫好。每次补习结束,常开同乐会,互相联欢,有时在黄金戏院(现北京路龙溪师范礼堂),有时在西河小学(现杨老巷原林氏祠堂)举行,有一次为着筹募补习学校基金,到厦门天仙戏院和厦门大学群贤楼礼堂公演苏曼殊所作的《断鸿零雁》话剧,观众买票入座,得款除开销外,余充作暑期补校活动公积金。老师如吴方桂、郑江涛、沈君泽等都粉墨登场。
  暑期补习学校办了几届以后,取得了很大成果,以后每年暑假都继续不断地办下去,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本市学校内迁才停办。总计从1923年起至1936年止前后经历十四年,总共办十四期,培养学生几千人。在该校学习而现在当科学家的有好几个,如薛澄耀教授现在是全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有不少的学生现在在海外当医生、实业家。
  在办学的十四年中,校址屡有变更,有时在南山寺,有时在西河小学,有时在崇正中学。以后很长时间固定在崇正中学,因为暑期学校从开始是以厦门大学学生为主体,而崇正中学校长林文彬是厦大毕业的校友,他义不容辞要提供校舍。教师每年都有更动,到末了一二期,朱浴沂、朱兆祥、庄受福、黄靖华、颜日三、郑江波等也在该校任课。
  (二)
  解放前漳州市区私立中等学校有寻源、进德、崇正、竹溪等校,此外还有厦大校友中学一所,但它鲜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该校开办不久,就碰上地方解放而被裁并。尽管它的存在,只是昙花一现,旋即凋谢,但它给人的印象,仍未可抹煞。
  解放前漳州厦大校友只有十几个人,他们都是年华正茂,怀抱振兴中华之志,每次谈到家乡教育还不很发达,城市人口日益增多,青年学生读书常有向隅之叹,特别是城郊没有一所中学,学生每日到城内读书,往返极感不便,都感到有必要在城郊附近设立中学。因此就选定娱蚣山姜园亭为校址。恰好那里有一个旧宅院,方圆约有几百米,左右前后有扩展余地。这一旧宅院是一位热心教育人士捐献的,略加修葺,便可应用。校名定为“龙溪厦大校友中学”。寓意是与厦大校友有关,是厦大校友创办的事业,与厦门的厦大校友中学恰好遥遥相对。旧宅院有三落:前落为办公厅,中落后落为教室。旧宅院的前面有一片旷地,作为操场。学校设茸事会,董事长是厦大校友、杨协成酱油厂经理杨天华,副董事长是厦大副教授黄典诚和厦大教授叶国庆。学校应用器具如课桌椅等设备费、修建费及经常费全部由杨天华负责。起先开办高初中各一班,以后逐渐扩充。校长由厦大校友、前县中校长郑鸣岐担任。全校学生有二百多人,多数家住新旧桥附近一带。学校于1949年1月开始着手筹备,一面赶做课桌椅,一面派人赴省办理立案手续,幸能很快得到省教育厅批准设立。7月底筹备工作告一段落。8月1日开始上课,开学那大也是建校的第一天,举行建校典礼,请了一些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开会,他们都认为城南一带创办中学是符合人民的要求,希望学校要有长远计划,奠定基础,把学校办得更加出色。会上来宾殷殷剀切慰勉的话语,永远使全校师生铭记在心,全校上自校长下至全体教职员工都下定决心要把学校办好。开学以后,虽然时局动荡不安,学校在物质缺乏条件下,仍然坚持制度准时上下课,学校秩序井然,学生学习情绪日趋高涨。
  1949年9月漳州解放。9月26日漳州军管会派军代表许钟英等人到校接管,教师覃景芬协助。军代表经常到校指导校务和学生活动。
  解放后学校出现崭新气象,学生组织歌咏队、腰鼓队、戏剧队,学校到处飘溢歌声腰鼓声,准备迎接开国第一个国庆节。漳州各界决定10月1日开庆祝会,9月就由漳州军管会文教系统以鲁光为代表召开各中学筹备庆祝活动,该校派教师吴方泽参加。庆祝会召开之前,该校仍由吴教师带队前往各街头进行宣传。
  1950年1月至2月新民主主义学习班在原寻源中学开办,漳属各中等学校教职员参加该班学习。学习结束以后,专署教育科以该校创办不久,设备简陋,通知停办。该校教师由政府重新安排工作,学生并入各中学习,学校于是宣告结束。

附注

本文材料多半调查得来,完稿后蒙吾师叶国庆教授、沈君泽、吴方泽老师校阅一遍,认为与当时情况相符合,特志之,以表谢忱。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颜日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