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办学留美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92
颗粒名称: 艰苦办学留美名
分类号: G46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因战争环境加上国民党政府所拨教育经费短少,该校内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无论在南靖和溪时的南河楼,或迁山城时的南苑楼抑或溪雅滨的黄氏祠堂,还是北迁建宁县城西的江西会馆和李家祠堂,都是租借旧房,且多巳破损,由于迁徙频仍,图书设备也损耗甚多。面对各种物质条件困难,师生协力维持,因陋就简,艰苦办学。在和溪时,曾利用南河楼对面的旧祠堂开办师范补习班。学校从建宁迁回后,首次招收普师科一个班时,也是利用破房上课,旧祠堂住宿。尽管条件艰苦,但学业勤谨不懈。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定期举行作文、演讲比赛,经常开展全校性壁报比赛,举办学生画展,有国画、木刻、水彩画等。
关键词: 漳州市 龙溪简师 艰苦办学

内容

因战争环境加上国民党政府所拨教育经费短少,该校内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无论在南靖和溪时的南河楼,或迁山城时的南苑楼抑或溪雅滨的黄氏祠堂,还是北迁建宁县城西的江西会馆和李家祠堂,都是租借旧房,且多巳破损,由于迁徙频仍,图书设备也损耗甚多。面对各种物质条件困难,师生协力维持,因陋就简,艰苦办学。在和溪时,曾利用南河楼对面的旧祠堂开办师范补习班。1940年春,在山城公园边开办简易班时,教职员办公挤在一个旧炮楼里,学生以新搭的简易木架棚为课室。学校从建宁迁回后,首次招收普师科一个班时,也是利用破房上课,旧祠堂住宿。师生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是靖师的英豪,用手劳动,用脑思考,重重困难我们能克服”。在校长苏克惠、郑巩任内,师生自己动手新建了一些平房校舍。先后添建有:膳厅兼作礼堂(能容纳近千人)一座;教室(能容纳60人左右)四间;学生宿舍一座两大间,统铺住宿可达二百多人;校长、主任等住房平屋二间,勤杂人员居住的简易平房一间,暂时解决了一些困难。当时学生生活俭朴,多数学生白天打赤脚,晚上穿木屐,即令寒冷的冬季也仅穿着麻皮打造的草鞋出操。上课用的课本不易买到,多数用油印讲义替代,学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刻苦研习,以古人凿壁偷光的好学精神自励。尽管条件艰苦,但学业勤谨不懈。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定期举行作文、演讲比赛,经常开展全校性壁报比赛,举办学生画展,有国画、木刻、水彩画等。文体活动开展也十分活跃,在山城时,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音乐会,经常演出话剧如老舍的《谁先到了重庆》、于伶的
  《杏花春雨江南》、夏衍的《水乡吟》、林柯的《沉渊》、《第五号情报员》等。普三组曾鸣锵、徐碧琳主演《雷雨》大获成功,曾引起轰动。
  该校在内迁期间还有所发展。1944年秋,为补充各县技能科师资的急需,添办了艺术师范科。1945年秋,为培养浦云和诏东各县师资,在漳浦县城创办分校,招收普师三个班约一百多人。到1946年秋回迁漳州时,该校巳有18个班级学生数达七百多人,教职员64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慕方
责任者
黄大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