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内迁磨难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90
颗粒名称: 辗转内迁磨难多
分类号: G46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日寇飞机轰炸漳州。为学生安全计,是年秋,在校长尹日新主持下,龙溪筒师内迁南靖县和溪乡,以南菁社的南河楼为校舍。1938年5月厦门失陷后,闽南局势骤紧。1939年秋苏克惠继任校长,同年夏,日寇猖狂侵扰沿海地区,敌机滥炸地区内延,奉省府令学校于秋间再迁往闽北山区建宁县城,一年后又回迁南靖县山城镇邻近的溪雅滨社。初到建宁时,仅有六个班级,学生约二百人。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巳告胜利。12月迁回漳州原校址,改称省立龙溪师范学校。普师一年级和简师各年级共五个班级仍暂留山城,延至1947年春校舍修缮后方才撤回,并将所借用的协和医院退还。至此该校辗转内迁才告结束。
关键词: 漳州市 龙溪简师 辗转内迁

内容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日寇飞机轰炸漳州。为学生安全计,是年秋,在校长尹日新主持下,龙溪筒师内迁南靖县和溪乡,以南菁社的南河楼为校舍。
  1938年5月厦门失陷后,闽南局势骤紧。同年秋,郑接任校长后,该校再徙南靖县山城镇,借南苑楼为校舍。1939年秋苏克惠继任校长,同年夏,日寇猖狂侵扰沿海地区,敌机滥炸地区内延,奉省府令学校于秋间再迁往闽北山区建宁县城,一年后又回迁南靖县山城镇邻近的溪雅滨社。
  学校撤迁建宁时,师生备受艰辛,当时分二批行动:行李及学校图书设备由教务员杨仁山等二人押运,先乘船:从山城——靖城——水潮,尔后乘车:由水潮——龙岩——连城。自连城起,因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破坏了公路,只得雇挑夫步行。当时地域割据,匪盗猖獗,路途十分难行。每经一个地界都得找当地头面人物庇护,折腾约两个月到九月中旬才到达建宁县城。学生一路由苏克惠带领沿崎岖山路步行,从南靖——和溪——龙岩——连城——宁化——清流县境的四宝,抵达建宁。行进中不少学生因劳累而病倒,尤其女生休质孱弱者常跟不上队伍,师生在互助互励下艰苦跋涉了十三天。到达建宁时,绝大部分学生巳身疲神倦,哀苦不己。此外,不少学生因路途遥远难行而中途辍学。初到建宁时,仅有六个班级,学生约二百人。后来陆续增招一大批闽西和闽北八县学生补充。
  学校迁往建宁后,龙溪县地方人士认为:学校办于建宁,闽南各县学子就读不便,部分学生招自闽西和闽北,毕业后恐难派到闽南服务,对闽南教育的发展不利。同时因建宁气候寒冷,许多学生水土不合,经常患病(如打摆子、生冻疮等),有的学生因体弱难支只得停学。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遂于1940年初,先派教师郑开泰(曾任该校教务主任)和教务员杨仁山回南靖山城筹办简易班,同年2月简易班在圩内公园边开办,校名称为省立南靖国民师范学校,开设甲种(学制半年)、乙种(学制一年)、丙种(学制二年)等三种学制。同年秋,龙溪简师由建宁回迁南靖山城后,改名省立南靖简易师范学校,原有的简易班成为其分校(1942年春简易班停止招生),同时添办普师科一班二十五人。1941年1月改称省立南靖师范学校,因原南苑楼校舍巳被内迁南靖的私立厦门大同中学占用,遂借用溪雅滨社的黄氏祠堂为校舍,后陆续添建一些简易平房。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巳告胜利。12月迁回漳州原校址,改称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其时原校舍已被龙溪县立初中借用(该校延至1946年暑假才迁出),加上抗战中原校舍屡遭敌机轰炸,破损惨重,所剩无几,仍不敷使用,只能分批迁返。1946年秋先迁回的是普师二、三年级,并借现解放路协和医院旧址为临时宿舍。普师一年级和简师各年级共五个班级仍暂留山城,延至1947年春校舍修缮后方才撤回,并将所借用的协和医院退还。至此该校辗转内迁才告结束。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慕方
责任者
黄大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