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89
颗粒名称: 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
分类号: G46
页数: 6
页码: 78-83
摘要: 龙溪师范学校前身——省立龙溪简易师范学校是漳州的一所中专学校。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后曾内迁至南靖和建宁,迨1947年春才全部迁返漳州原校址,历时九年半。内迁期间,辗转迁徒,艰苦办学,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对于南靖和建宁两县的地方教育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日寇飞机轰炸漳州。因战争环境加上国民党政府所拨教育经费短少,该校内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面对各种物质条件困难,师生协力维持,因陋就简,艰苦办学。学校从建宁迁回后,首次招收普师科一个班时,也是利用破房上课,旧祠堂住宿。尽管条件艰苦,但学业勤谨不懈。
关键词: 漳州市 抗战期间 龙溪简师

内容

龙溪师范学校前身——省立龙溪简易师范学校(简称龙溪简师)是漳州的一所中专学校。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后曾内迁至南靖和建宁,迨1947年春才全部迁返漳州原校址,历时九年半。内迁期间,辗转迁徒,艰苦办学,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对于南靖和建宁两县的地方教育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现据采访曾在该校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所得,并参考地方史料记述于下:
  辗转内迁磨难多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日寇飞机轰炸漳州。为学生安全计,是年秋,在校长尹日新主持下,龙溪筒师内迁南靖县和溪乡,以南菁社的南河楼为校舍。
  1938年5月厦门失陷后,闽南局势骤紧。同年秋,郑接任校长后,该校再徙南靖县山城镇,借南苑楼为校舍。1939年秋苏克惠继任校长,同年夏,日寇猖狂侵扰沿海地区,敌机滥炸地区内延,奉省府令学校于秋间再迁往闽北山区建宁县城,一年后又回迁南靖县山城镇邻近的溪雅滨社。
  学校撤迁建宁时,师生备受艰辛,当时分二批行动:行李及学校图书设备由教务员杨仁山等二人押运,先乘船:从山城——靖城——水潮,尔后乘车:由水潮——龙岩——连城。自连城起,因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破坏了公路,只得雇挑夫步行。当时地域割据,匪盗猖獗,路途十分难行。每经一个地界都得找当地头面人物庇护,折腾约两个月到九月中旬才到达建宁县城。学生一路由苏克惠带领沿崎岖山路步行,从南靖——和溪——龙岩——连城——宁化——清流县境的四宝,抵达建宁。行进中不少学生因劳累而病倒,尤其女生休质孱弱者常跟不上队伍,师生在互助互励下艰苦跋涉了十三天。到达建宁时,绝大部分学生巳身疲神倦,哀苦不己。此外,不少学生因路途遥远难行而中途辍学。初到建宁时,仅有六个班级,学生约二百人。后来陆续增招一大批闽西和闽北八县学生补充。
  学校迁往建宁后,龙溪县地方人士认为:学校办于建宁,闽南各县学子就读不便,部分学生招自闽西和闽北,毕业后恐难派到闽南服务,对闽南教育的发展不利。同时因建宁气候寒冷,许多学生水土不合,经常患病(如打摆子、生冻疮等),有的学生因体弱难支只得停学。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遂于1940年初,先派教师郑开泰(曾任该校教务主任)和教务员杨仁山回南靖山城筹办简易班,同年2月简易班在圩内公园边开办,校名称为省立南靖国民师范学校,开设甲种(学制半年)、乙种(学制一年)、丙种(学制二年)等三种学制。同年秋,龙溪简师由建宁回迁南靖山城后,改名省立南靖简易师范学校,原有的简易班成为其分校(1942年春简易班停止招生),同时添办普师科一班二十五人。1941年1月改称省立南靖师范学校,因原南苑楼校舍巳被内迁南靖的私立厦门大同中学占用,遂借用溪雅滨社的黄氏祠堂为校舍,后陆续添建一些简易平房。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巳告胜利。12月迁回漳州原校址,改称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其时原校舍已被龙溪县立初中借用(该校延至1946年暑假才迁出),加上抗战中原校舍屡遭敌机轰炸,破损惨重,所剩无几,仍不敷使用,只能分批迁返。1946年秋先迁回的是普师二、三年级,并借现解放路协和医院旧址为临时宿舍。普师一年级和简师各年级共五个班级仍暂留山城,延至1947年春校舍修缮后方才撤回,并将所借用的协和医院退还。至此该校辗转内迁才告结束。
  抗日救亡热血沸
  龙溪简师内迁时,正处于民族危机深重,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面对艰危的时局,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爱国热情高涨。在和溪的一年中,该校的抗日救亡活动极为活跃。学生在峭壁上书写“读书不忘救国”的醒目大标语以明志述怀。一批进步学生与漳州的芗潮剧社和龙溪县抗日后援会有密切联系,师生同唱同演抗日救亡歌曲和话剧。音乐教师高惠生经常组织师生学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打杀汉奸》等激昂雄壮的抗日战歌。师生演出不少宣传抗战剧目,如《芦沟晓月》、《芦沟烽火》、《放下你的鞭子》、《骂汉奸》等,语文教师黄典诚(现厦门大学教授)在《芦沟烽火》中饰演过抗日将领吉星文。师生经常有计划地外出宣传抗日。每逢二、七和溪圩集市期,各班同学轮流赶赴圩场宣传,有时还在圩内搭戏台召开抗日救亡扩大会;每逢周六同学们组成小分队,深入附近村社宣传。为唤醒更多民众,师生还有组织地深入到水潮、金山、龙山、漳平、永福、迎富、乐土等一带,处于公路沿线的,与国民党驻军联系车辆协助;没有公路的偏僻地区,师生则爬山涉水前往。宣传内容在安排上大体是先演讲抗日形势,后演出抗日剧目。民众深受学生那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说和生动形象的演出所感动。如在金山演出捉汉奸时,老百姓异常激愤竟起哄要殴打汉奸。十六、七岁的女生蔡恩和演了不少抗日小剧目,表现突出。这些抗日宣传活动既唤醒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也锻炼提高了自身。在进步教师郑畴等指引和环境影响下,1938年3月间,学生沈耀昆(现名沈柔坚,原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名画家)、陈德矩(现名彭燕郊,湖南湘潭大学教授,名诗人)、王恭娘、袁文德。叶子丁、杨蕴仁等人先后离校参加了新四军和抗大,踏上抗日征途。
  在南靖山城时,该校组织有近五十人的合唱团,由曾雨音(现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和汪精辉老师指导,常在节日演出,唱的有《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开路先锋》等抗日歌曲。钟金增和沈汉祯老师指导艺师科及爱好书画的学生,常为南靖县制作抗日宣传标语,当时山城街上,常可看到靖师学生的作品。学校组织学生沈汉光等人经常撰写宣传抗日内容的散文、诗歌等,登载于《南靖新报》副刊上。在校内定期编写壁报、演出宣传抗日话剧、歌舞等。1944年冬,国民党政府提出配合盟军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动国统区大中学生从军时,靖师许多热血青年,爱国心切,抱打败偻寇,报效国家之志,毅然投笔从戎,正式参加青年军者约有百人。
  艰苦办学留美名
  因战争环境加上国民党政府所拨教育经费短少,该校内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无论在南靖和溪时的南河楼,或迁山城时的南苑楼抑或溪雅滨的黄氏祠堂,还是北迁建宁县城西的江西会馆和李家祠堂,都是租借旧房,且多巳破损,由于迁徙频仍,图书设备也损耗甚多。面对各种物质条件困难,师生协力维持,因陋就简,艰苦办学。在和溪时,曾利用南河楼对面的旧祠堂开办师范补习班。1940年春,在山城公园边开办简易班时,教职员办公挤在一个旧炮楼里,学生以新搭的简易木架棚为课室。学校从建宁迁回后,首次招收普师科一个班时,也是利用破房上课,旧祠堂住宿。师生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是靖师的英豪,用手劳动,用脑思考,重重困难我们能克服”。在校长苏克惠、郑巩任内,师生自己动手新建了一些平房校舍。先后添建有:膳厅兼作礼堂(能容纳近千人)一座;教室(能容纳60人左右)四间;学生宿舍一座两大间,统铺住宿可达二百多人;校长、主任等住房平屋二间,勤杂人员居住的简易平房一间,暂时解决了一些困难。当时学生生活俭朴,多数学生白天打赤脚,晚上穿木屐,即令寒冷的冬季也仅穿着麻皮打造的草鞋出操。上课用的课本不易买到,多数用油印讲义替代,学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刻苦研习,以古人凿壁偷光的好学精神自励。尽管条件艰苦,但学业勤谨不懈。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定期举行作文、演讲比赛,经常开展全校性壁报比赛,举办学生画展,有国画、木刻、水彩画等。文体活动开展也十分活跃,在山城时,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音乐会,经常演出话剧如老舍的《谁先到了重庆》、于伶的
  《杏花春雨江南》、夏衍的《水乡吟》、林柯的《沉渊》、《第五号情报员》等。普三组曾鸣锵、徐碧琳主演《雷雨》大获成功,曾引起轰动。
  该校在内迁期间还有所发展。1944年秋,为补充各县技能科师资的急需,添办了艺术师范科。1945年秋,为培养浦云和诏东各县师资,在漳浦县城创办分校,招收普师三个班约一百多人。到1946年秋回迁漳州时,该校巳有18个班级学生数达七百多人,教职员64人。
  教化遗泽润靖宁
  龙溪简师内迁九年多中,辗转于南靖和建宁,校址先后变动四次,单在南靖就转徙三处,长达八年半,是抗战时期内迁南靖时间最早与最久的中专学校,它和内迁的大同中学等一起,对南靖地方教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1942年秋起该校在山城开办附属小学,作为教研和见习的基地,对当地基础教育有推动作用。该校还增招南靖县籍的生员,便于补充地方教育师资。1946年秋,该校部分迁回漳州原址办理后,南靖县当局在地方人士的强烈吁请下,遂在溪雅滨的师范旧址上创办了南靖县立初级中学(即现南靖一中的前身),成为南靖有史以来的第一所中学。足见其对南靖地方教育的发展有促开风气之功。
  该校迁移建宁为期仅有一年,但也起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陆续增招了闽西闽北八县学生约三百人,培养一批小教师资。其次,迁回南靖时,该校留下了课桌、课凳,修好的房舍等,移交与当地政府,还留下一些教师。1940年秋,建宁县教育科就在留下设备和部分师资的基础上,开办了建宁县初级中学(即现建宁一中的前身),而第一任校长郑其准,就是留下的教师。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慕方
责任者
黄大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