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女子中学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87
颗粒名称: 进德女子中学史略
分类号: G638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进德女中学是基督教会创办的,1920由英国伦敦公会女宣教士黎以智所倡议而设立,它是漳州第一所女子中学。同年秋,该校借用接官亭礼拜堂后面的进德斋为校舍,开始招生。初办时仅有学生12名,教员4位——黎以智、黄秉哲、庄庄山、和我。1926年秋,北伐军入闽后,国民党政府明令:外国人不得任校长或主持校务,私立学校应建立董事会加强管理。后经董事会聘请我出任校长,并负责进行立案准备工作。在平和县历时4年多,学生数增至300多人。1919年曾碧溪病逝,年仅31岁。1920年,进德女中学创立时,应聘任英语教员。在职期间,她倾注全部心血于校务,不辞劳苦地多次前往海外,募款完成学校基建任务,力争使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2年病逝,终年82岁。
关键词: 漳州市 进德 女子中学

内容

进德女中学是基督教会创办的,1920由英国伦敦公会女宣教士黎以智所倡议而设立,它是漳州第一所女子中学。同年秋,该校借用接官亭礼拜堂后面的进德斋为校舍,开始招生。初办时仅有学生12名,教员4位——黎以智(自任校长,兼教音乐和其他学科)、黄秉哲(国文教员)、庄庄山(数学教员)、和我
  (英文教员)。自1920年秋到1929年夏,共招收7届旧学制(四年制)学生,毕业者仅33名。
  1926年秋,北伐军入闽后,国民党政府明令:外国人不得任校长或主持校务,私立学校应建立董事会加强管理。后经董事会聘请我出任校长,并负责进行立案准备工作。学校自这年秋季起改办新学制(三、三制)。
  1932年学校申请立案获得批准后,因学生人数增加,原借用校舍(即现苍园小学旧址)不够应用,经董事会决议筹款修建校舍、宿舍各一座。当时英国伦敦公会先捐资3万6千元(我国国币),作为建筑新校舍之用。为筹集建造宿舍的资金,董事会推派黎以智和我负责进行募款工作。1933年夏,我前往上海捐募,仅得千余元,因此决定分向海外侨胞募款。同年秋,新校舍落成后,黎以智和我经香港抵达新加坡、印尼、马来亚等地进行募款,历时7个月,由于各地亲友和热心教育侨胞等的支持,募集国币2万多元,足以修造三层楼房的宿舍一座。但在择地兴建时,又受到各方面的阻挠,幸得校董陈智君的多方劝解和说服,才得顺利兴建。
  1937年春,省教育厅以该校基金不足10万元,令即停办高中部,同年秋停招高中新生。1938年夏,日寇侵占厦、鼓后,学校内迁华安县城,因水土不合,学生家长多不赞同,同年秋迁回漳州原校上课。1939年初,在时局紧张下又迁往平和县小溪镇。同年秋,高中部得以复办。在平和县历时4年多,学生数增至300多人。1944年秋,学校移设于市郊浦南镇。翌年抗战胜利后,迁回漳州原址。
  该校除主要必修科外,为适应女子日常生活需要,曾每周加设“家事”学科两教时,教授关于缝纽、烹饪、园艺等常识和技能。抗日战争中内迁小溪时,全力从事种植蔬菜,颇有成绩。因
  学生多来自漳浦、海沧、石码、海澄、角尾和北溪一带乡镇,以及本市附近农村,入学后养成具有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
  1947年,因学生数逐渐增加,原有礼堂狭小,难以容纳,董事会决议筹建新礼堂,分派英国伦敦公会女宣教士柳安宁前往菲律宾,我再赴新加坡、马来亚募款,历时5个多月,所得捐款足以修建礼堂。
  该校毕业生大多升学于福建华南女学院、协和大学、南京金陵女大、广州夏葛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她们在完成学业后,多数在国内和海外,从事教育、医务工作。
  回忆该校自1920年创办,至1949年秋漳州解放,延续近30年,始得初具规模,其间,是经过艰辛和曲折的历程的。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学校得以延续下来。1951年秋,我因病辞职退休。1952年,该校与崇正中学合并,称为漳州第三中学,以原进德女中学为校址。
  殷采芸(1890—1972),祖籍江苏常州。父殷雪桥(又名三元),曾任漳州中西学堂英文教员兼管行政工作,采芸随父在该学堂读书。继在福州一所女子学校就学,后随家前往新加坡,进英语专门学校肄业。毕业后曾在印尼爪哇、泗水等地教书。1912年前后回国,与厦门电灯公司第一任工程师曾碧溪结婚。1919年曾碧溪病逝,年仅31岁。
  1920年,进德女中学创立时,应聘任英语教员。1927年,经该校董事会正式聘请为第一任校长。在职期间,她倾注全部心血于校务,不辞劳苦地多次前往海外,募款完成学校基建任务,力争使学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因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致旧病复发,1951年秋辞职退休。1972年病逝,终年82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殷采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