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华英小学校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86
颗粒名称: 漳州华英小学校史
分类号: G638
页数: 7
页码: 70-76
摘要: 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基督教美国归正教公会、英国伦敦公会,分别于1844年、1847年派波罗满等来到厦门。在我国戊戌维新时期学制改革的影响下,教会所附设的私塾也先后改为学堂。1898年初,英美公会为适应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需要,联合其所属教会,在漳州马肚底创办中西学堂,由殷雪桥任校长。1904年校舍因洪水倒塌而停办。1908年英公会为单独控制学校起见,经由教绅黄振荣等倡议复办,改称中西育才学堂,并将原接官亭礼拜堂附设的男塾更名漳东小学堂,并入为附属小学。1916年,英公会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无力负担该校经常费而停办中学,但续办小学,名为华英小学。先后聘魏子绳、昊茂才、邓奕庆、张连金等任校长。
关键词: 漳州市 华英小学 校史

内容

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基督教美国归正教公会(简称美公会)、英国伦敦公会(简称英公会),分别于1844年、1847年派波罗满等来到厦门。这两个公会都在进入厦门的次年,派人分向汀漳龙道所辖各县的城市以至穷乡僻壤,逐步开堂设教,并在教堂附设学塾。在我国戊戌维新时期学制改革的影响下,教会所附设的私塾也先后改为学堂。如英公会在漳州接官亭礼拜堂(即现新华东路东风电影院)附设的进德斋(女塾)也改称进德小学堂。1898年初,英美公会为适应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需要,联合其所属教会,在漳州马肚底(即现漳州体育场内)创办中西学堂,由殷雪桥任校长。1904年校舍因洪水倒塌而停办。1908年英公会为单独控制学校起见,经由教绅黄振荣等倡议复办,改称中西育才学堂,并将原接官亭礼拜堂附设的男塾更名漳东小学堂,并入为附属小学。1914年,当周寿卿任接官亭礼拜堂牧师时,驻厦英公会决定复办教会中学,周遂奉命筹办华英中学(实是中西育才学堂的更名),借用该教堂附近的黄楼为校舍,聘周宗侨任校长。1916年,英公会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无力负担该校经常费而停办中学,但续办小学,名为华英小学。先后聘魏子绳、昊茂才、邓奕庆、张连金等任校长。
  1921年接官亭礼拜堂修建新殿堂,拆及黄楼,该校乃迁移于新兴街(现解放街)福音医院(即现芗城区中医院旧址)。1926年英公会以该校舍局促简陋,难以发展,遂派曾经驻漳的英公会传教士施耐劳来漳筹建新校舍。1927年,施耐劳将英公会内定计划提经该校董事会讨论通过,并委托他前往英国、荷兰在南洋的各属地,向华侨募得银元三万二千元。翌年在市郊田下社购地建筑新校舍一座。(即现漳州第四中学旧校舍)所用基石近六千六百丈,是申请龙溪县政府建设科拨给旧城石砌用的。当时由该校董事会建筑委办黄恩培(莲航)主持,交与工头王万金承包建筑,建成验收时发现有偷工减料的弊端。
  英公会在漳州的宣教区,是以接官亭礼拜堂为中心的,因而原龙溪县及附近的长泰县等地的乡村教会儿童多前来就学,致住宿发生困难。为此,1929年派施耐劳再往菲律宾马尼拉募得银元一万元。翌年又派张连金前往南洋荷属各地向华侨劝募,又得银元七千余元。1935年宿舍落成,存有基金银元二千余元,放利生息,结果亦为董事某吞没无踪。
  1931年间,该校曾因英公会经济困难,人员减少,学校负责无人,几至停办。当时接官亭礼拜堂牧师刘向荣,乃商得该堂长老卓长福先生捐献基金银元一万元,每年向卓氏所设的厦门同英布行支取利息一千元为经常费。1948年,卓氏之子卓绵成,为巩固该校经常费起见,遂将其在本市马道底私有园地、鱼池各一,并收买黄增寿(黄恩培之子)的东河鱼池一口,归为寻源中学、华英小学两校所共有,定名为寻源中学农场,交由寻源中学经营生产,每年收益寻源中学得百分之七十五、华英小学得百分之二十五。解放后,卓全成(卓绵成之弟)又将本市新华西路店屋一座的租金,拨由该校承收使用。这样该校每年经常费的来源已有:英公会年助国币三百一十元、卓氏基金收息一千元、校产收息约三百元、学费收入约三千二百元、临时募捐约五百元,收支可以相抵。
  该校设有董事会,由各单位代表组成。解放前夕的董事有:驻漳英公会代表施耐劳,接官亭礼拜堂代表林恩惠、曾江河、卓绵成、基督教漳州区会代表洪秉章,下沙礼拜堂代表洪锡麟,校长张连金为当然董事,合计七人。从这组织形式上说,董事会的职责是保管财产、筹集经费、发展校务、任免校长等。但实际上,全校的行政以至设施,均为英公会代表所控制,该会等于虚设,而校长更是事事奉行英公会代表的意旨而巳。
  至于校长和教职员的任用,也有其一套手法:校长一席需聘任教友,且在教会中现任长老或执事之职者;教员首先聘用教会中学毕业的教友,次及教会外人,偶或聘用公立中学毕业生,但为数极少。教职员的薪金逐年递升,自聘用的第二年起,按年每月增加二元。
  英公会创办这所小学,仅有六间教室,只可办六个班级,而教室面积狭小仅可容纳二十五名学生,预计全校只收学生一五〇名。又如学费较高:高小每学期每人六元,初小五元(这在当时是昂贵的),这样贫苦的儿童,就受限制而难以入学。
  至于课程,高小班英文、国文每周各占五教时,初期英文且采用英国版本,后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巳先后出版了英文课本,教员认为我国自行编著的较适合国情,学生学习也很感兴趣,经过据情力争后才改用我国版本。在初小班的课程上,编排有白话字母(即闽南话拼音字)、《训蒙浅说》、《真道问答》等。高小班设有《新约·马可福音》,这些宗教课程都列为必修科,考试评分也很严格。
  学校每日上课前必须先举行所谓“朝会”半小时,由英公会传教士、校长、入教的教员等轮流主持,除通知一些有关校事外,大都宣扬基督教的仁爱、和平、忍耐、恩慈、良善、温柔等。英公会传教士施耐劳公然说:“公会办学,目的在招人信道。”
  学校中的宗教活动是相当频繁的:学生每逢星期日上午要整队到礼拜堂去“礼拜”(即是听宗教的宣讲),下午在校参加“主日学,”由寻源、进德两个中学的基督教徒学生担任教师,进行宗教教育的种种活动。
  厦门英公会逐年发下调查表,对学校的经费开支、教会内外的员生各占多少、入教者多少等,进行详细调查。英公会总会每三年或五年,派出总巡或调查人员前来我国,对其所属教会、学校进行调查。如对小学则就儿童的记忆力、握力、体格等进行测验,记入表册,据说将以此作为与英国儿童比较的资料。
  每当高小学生毕业前,就调查其中教会内外的子弟各多占少,并力劝其投考教会中学。对于教会中贫穷子弟的升学,则帮助其学费,每人每学期约为二十元,但资助的对象以教会的传道,牧师的子弟为主,次及教会长老、执事的子弟。凡受资助者,公会经常向各中学了解其“信道”(宗教信仰)和表现情况。中学毕业前,还一再力劝其毕业后在教会小学工作,或投考教会大学、神学院。
  英美公会在我国内创设学校,对于我国的法令是采取抗拒或阳奉阴违的态度的,现举二例以资说明:
  在“五四运动”后,教员们的政治觉悟提高了,纷纷倡议在学校里应悬挂我国国旗,但其时美公会驻漳传教士保夏礼却极力反对,并为此多次在育贤小学召集市内各教会中小学负责人讨论,他主张禁挂我国国旗,竞说:“教会学校是天国的学校”。美公会驻漳传教士英亚提也极力支持其主张。因遭到各校代表的反对,禁止悬挂我国国旗的议案未能通过。
  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府颁布学校立案条例,龙溪县教育局通令教会学校应遵法办理立案手续。英美传教士极力阻挠教会学校向我政府立案,竟然说:“教会学校立案,只有招来政府对学校行政的干涉和宣传宗教的限制”。华英小学董事卓绵成说:“在中国境内办学,应向中国政府立案”,该校董事会赞同卓氏主张,进行办理立案手续,1929年获得批准,它是漳州首先办理立案的教会学校。
  综观这所小学历年由国内外人士捐建校舍,卓绵成捐赠校具,连同学校积累的物资等,合计将近十万元,而查阅捐募册据记载:英国人只捐出二千元,仅占总额的百分之二,经常费年约五千多元,而英公会只支付三百一十元,仅占百分之六左右而巳。
  这所创办将近百年的小学,解放前一直被英公会传教士所控制。1952年秋,人民政府接管该校,改名解放小学,归为人民所有。此后又改为漳州第四中学,并逐步加以扩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连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