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83
颗粒名称: 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忆
分类号: G638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省立第八中学和省立第八初级中学,是两所不同学制的学校,由于都是省立中学,都设在芝山之下,又都编数第八,所以过去人们都混称“八中”。现忆述其一些轶事于下:。中等学校教员的资格,按照规定是大专学校毕业的方能充任的。自清朝末年开办学堂以来,挂欠经费是最常有的事。自民国十六年到二十年,这五年间,省教育厅挂欠学校经费从未间断过,甚至拖欠到三、四个月之久。有时在学期中,省立学校校长也要约齐同上福州去索讨经费。我们进出省教育厅,窜走第一科室当“叫化子”。万一倒闭了,教育厅是不认账的,这个责任校长是负不了的。民国十八年,漳州各省立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为讨发教育经费而决议罢教,所有省立学校一时瘫痪了。
关键词: 漳州市 第八中学 初级中学

内容

省立第八中学(1918—1927年)和省立第八初级中学(1927—1931年),是两所不同学制的学校,由于都是省立中学,都设在芝山之下,又都编数第八,所以过去人们都混称“八中”。现忆述其一些轶事于下:
  省立第八中学
  辛亥光复之后,漳州府中学堂由芝山书院移到八卦楼边的丹霞书院来,改为校长制,第一任校长是海沦华侨、捐过道台的陈秉璜。先后接任的吴春元、王廷赞、陈启基等,都是福州优级师范毕业的。在陈启基任内从甲班招生起到丙班毕业,共三个班级。甲班学生于1915年毕业,正是袁世凯称帝的所谓“洪宪元年”,所以毕业证书上写的“洪宪”年号。
  民国七年(1918),漳州府中学堂改为省立第八中学,它是一所旧制中学,四年毕业。民国九年(1920)迁移于芝山之麓的甘露寺里,仅就寺院房舍加筑围墙作为校舍。民国十三年(1924)校长陈启基被驻军师长张毅撤职,改派施拔甘(前清岁贡)接任,可是不到一个学期,张毅又改派在法国勤工俭学刚回来的林有壬接充校长。
  在这个阶段,特别是在丹霞书院时期,学校有点新气象:理化、博物等科的教学还充实,教师都是福州优级师范毕业的,而且多是前清秀才,或者进过科场的,诗文不必说,科学也学得好。上课时不但有实验、有解剖,还有显微镜;美术和音乐教师也是专科出身的,他们一身西装,我们给予一个“金苍蝇”的绰号,事实上也是难能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郑谦光,学问好,教学认真,拖出肺病来,当他弥留时,我们学生前去探望,不少人悲痛地流下眼泪。军事操练很突出,教官如徐壮立、李振中,都是保定军校出身的,威武而严格,学生们很怕他们。徐壮立上课时,把学生带到丹霞书院的半月楼前面,“稍息”后,就“鞑靼”、“满清”、“猪尾巴”(即长辫子)、“腐败”、“卖国”等等讲演一通,灌输革命思想。光复那一年,头一次双十节,漳州全城提灯游行热烈庆祝时,他当了总领队,那一身武装和响亮口号,使学生们更佩服。
  当时学制是模仿日本的,要升学还是中学毕业生较便当,因此一时升学和留学的风气大开,甲班刘为霖、丁班林元英升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丁班杨维铨(杨骚)留学日本,戊、己班吕隆庆、黄如虎、吴冠英、林毓英等留学法国,学工或学医都有成就。厦门大学创办后,升学的更多,叶国庆、薛澄清等就是毕业后升入厦大的。此外,升学和留学于国内外大学的还很多,已记不清楚了。
  中等学校教员的资格,按照规定是大专学校毕业的方能充任的。省立第二师范和第八中学两校的校长和教员,多是福州优级师范或其他专科学校出身的,因而形成一个派系,把学校当为一块地盘,不许安插外人。因为两校都设在南隅丹霞书院的原故吧,不晓得是自称或者人家给他们的称号,叫做“南党”。“二师”和“八中”是漳属的最高学府,不但有油水,而且有地位,加上一批批学生毕业出去后,有的是地方上的乡绅地霸,声势浩大,的确叫人家眼红。因此,地方上另一部分士绅,合为一个派系出来争夺,也是很自然的。他们也许因为多半住在东隅,也不知道是自称或者人家给的称号,叫做“东党”。可是“东党”三争四争,总争不过“南党”,“二师”和“八中”这两个地盘总拿不过来,于是诉诸武力,记得“东党”曾经有人带领打手,前来袭击丹霞书院,害得学生夜间不敢走出校门。但是“南党”也不示弱,居然有人打起夜行装束,穿上黑衫裤,带了手枪、木棍在校里巡逻,准备拼命。
  省立第八初级中学
  民国十五年(1926)大革命时,国民革命军东路军何应钦部进驻福建。翌年,福建省政府设立教育改造委员会,仿效美国学制,中学改为初、高级三三制,把省立第八中学和第二师范合并,改办省立第八初级中学(仍设在芝山“八中”旧址)和第三高级中学(仍设在“二师”旧址)。学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叫做校务执行委员会。省教育改造委员会派吴玉德、郑江涛、黄庄钧、林有壬、陈学朱等为第八初级中学校务委员。郑江涛的装束和学生童子军一样,挂着红的领带。校内成立国民党区分部等,虽然“旧瓶新酒”,另有一种革命气氛。五个校务委员却分为三派——留日的、厦大的和中立的,他们把教职员的饭碗拿来均分,大家讨价还价,争取安插私人,互相勾心斗角,各拉学生以自固,兼作打手,搞对方的鬼。一年后,废去校务委员制,恢复校长制,省委任郑江涛为校长,可是仅一个学期就辞职,由吴玉德接任。
  民国二十年(1931)第八初级中学和第三高级中学合并,改为省立龙溪中学。这是驻军49师师长张贞的旨意,省教育厅只得照准。张贞确也为龙溪中学和芗江女子师范各盖了一座礼堂等,但是建筑费却是出卖丹霞书院所得的七万元而来的。书院旧日址改为霞熏饭店。
  自清朝末年开办学堂以来,挂欠经费是最常有的事。自民国十六年到二十年(1927—1931),这五年间,省教育厅挂欠学校经费从未间断过,甚至拖欠到三、四个月之久。因此,每逢学校放寒暑假时,漳州省立八中、三高中、职中、实小等校的校长都要上福州去坐索经费。有时在学期中,省立学校校长也要约齐同上福州去索讨经费。我们进出省教育厅,窜走第一科室当“叫化子”。厅长没办法,我们也见过省主席。夏天是炎日当空,冬天是寒风瑟瑟,要跑财政厅,找学款经理处。打交道,翻起脸孔吵一阵,陪小心,讲可怜话都有过。有一次,我们包围了“盐运署”,吓得卢兴邦(福建民军头目)的喽啰不敢接见而躲起来。后来省政府闹政变,教育厅长程时烓给卢兴荣(卢兴邦之弟)带到南平软禁,吃了苦头,就是为了那次索讨教育经费和“盐运署”过不去而被报复的。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讨,有时候讨不得分文,只得空手回来;有时候讨得个把月经费,却还是福州的“台伏”(福州钱庄所发的支票),得等一两个月才能兑现,只好“贴现”(补贴利息,提取现款),这样等于打了折扣,不然的话,谁晓得这一家钱庄会否倒闭?万一倒闭了,教育厅是不认账的,这个责任校长是负不了的。民国十八年(1929),漳州各省立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为讨发教育经费而决议罢教,所有省立学校一时瘫痪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玉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