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82
颗粒名称: 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这时南靖的《南靖新报》一些负责人,立即计划将报纸的出版冲出南靖,向漳州、厦门推进,立足厦门,向外发展。于是便在1945年9月中旬,特地编印两期报纸,每期各印150份,在拟议报名时,以“南”字象征正气,定名《南报》,便着手做好赴厦的事前准备。当获知“接收厦门委员会”通知所有接收人员在9月底集中石码候命的消息时,黄奕赫,黄叶沱,随带先期印就的两期《南报》,经漳州前往石码等候,10月13日随“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厦门宣传分处”专船入厦,想在厦门谋求一立足之地,以便将《南靖新报》迁往厦门出版,打好向外发展的基础。因为漳州还是较有基础,决定迁漳出版。
关键词: 漳州市 南报

内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这时南靖的《南靖新报》一些负责人,立即计划将报纸的出版冲出南靖,向漳州、厦门推进,立足厦门,向外发展。于是便在1945年9月中旬,特地编印两期报纸,每期各印150份,在拟议报名时,以“南”字象征正气,定名《南报》,便着手做好赴厦的事前准备。
  当获知“接收厦门委员会”通知所有接收人员在9月底集中石码候命的消息时,黄奕赫(南靖新报社长),黄叶沱(南靖新报兼任经理),随带先期印就的两期《南报》,经漳州前往石码等候,10月13日随“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厦门宣传分处”专船入厦,想在厦门谋求一立足之地,以便将《南靖新报》迁往厦门出版,打好向外发展的基础。讵料当时厦门的受降接收问题,多方插手,各有来头,情况错综复杂,彼此当仁不让,都是“非我莫属”,你争我夺,互相制肘,利益绝对不容分沾,扯皮之事不断。虽然我们曾经与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厦门市长黄天爵和国民党厦门市党部书记长黄谦若有过联系,但他们都在忙于自己的接收,自顾不服,那有余力协助,经过十多天的奔走,毫无成果,感到在厦门找个社址,确不容易,眼看插足无望,不得不知难而退,改求其次。因为漳州还是较有基础(《南靖新报》原巳在漳州设有办事处),决定迁漳出版。
  1945年10月中旬,《南靖新报》》由靖迁漳,社址设在漳州现自由路1—3号。自己备有小型发电机照明,为了扩大发行,报纸采取“一报两名”的形式,在漳州一带发行的报纸,报名为《南报》,印后在南靖本县发行的报纸,报名仍为《南靖新报》。内容完全相同,只在印刷时将报头换一换而已。
  此时,南靖本县籍工作人员,因本职工作关系,末能迁来漳州,所以另组一套班子:
  社长黄奕赫 副社长黄叶沱
  主笔陈鉴修 编辑杨殿钟
  经理黄仲和
  此外如营业部由原来漳州办事处原班人马充任,10月下旬在漳正式出版。报纸由在南靖本县发行的2000多份猛增到3000多份,发行网遍及厦门、石码、海澄、平和、长泰、华安、同安、漳浦、诏安等地。
  1946年3月,因经费发生困难,不得不迁回南靖。虽然继续出版,但只出版四开张半周刊,并且缩小发行,只印发本县。
  1947年11月,仍以《南报》名义,再次迁漳出版,仍是以“一报两名”形式,改出四开张晚报,其时社长王友仁,总编辑吴襟江,地方新闻报编辑蔡欣堂,主笔陈鉴修,副刊《夜市》由黄叶沱兼编。这一时期的报纸,因系晚报,版面比较活泼,副刊《夜市》辟有“灯下琐语”专栏连载许文的篆刻,朱白文“水浒一百零八将”印谱,并附析文。
  1948年2月,又因经费问题而停刊。这次不仅将所有印刷机件,连家具财产也全部迁回南靖,继续出版半周刊。迁回南靖后的总编辑为黄叶沱。
  这时,国民代表和立、监委的选举在即,为了进行竞选活动的需要,“中统”龙溪县干组负责人叶铁民向国民党南靖县党部书记长庄达衡提出将《南报》让给漳州接办,洽商取得同意,自1948年2月起,《南报》即归漳州中统接办。
  漳州中统接办后的《南报》,以叶铁民为发行人兼社长,林仲山为经理,陈鉴修为主笔,黄本扬为编辑,社址仍在漳州现自由路1—3号。自己没有印刷部,所以报纸组编后交与私营印刷社代印(在颇长的一个时期中,系由“华声通讯社”承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