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81
颗粒名称: 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
分类号: G219.29
页数: 2
页码: 59-61
摘要: 事情发生在1944年的夏末秋初。解放前的漳州,“军统”势力特盛,国民党的地方党部和三青团,均为军统所把持。“中统”虽然有个“漳厦区调查统计室”的组织在漳州活动,但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很难插足地方事务。报纸是重要的宣传工具,中统早就想在漳州办个报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能够实现。早在骆萍踪等筹备初期,即想方设法,企图加以扼杀。眼见出版在即,巳成事实,便不择手段制造事端。继之,又获知军统还集中一批武装人员的消息,中统认为此举显然是军统寻衅所为。当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厦门于10月间接收光复,漳州《中央日报》筹备机构迁往厦门。至此,才正式出版《中央日报》(厦门版),总编辑仍为李世杰。
关键词: 漳州市 国民党 中央日报

内容

事情发生在1944年的夏末秋初。解放前的漳州,“军统”势力特盛,国民党的地方党部和三青团,均为军统所把持。“中统”虽然有个“漳厦区调查统计室”的组织在漳州活动,但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很难插足地方事务。
  报纸是重要的宣传工具,中统早就想在漳州办个报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能够实现。大约在1943年间,中统一些头面人物如骆萍踪(在石码镇经营工商业的资本家),叶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厦门宣传分处主任),严灼如(即严焰、厦门大陆商行经理),陈星耀(中统漳厦区室专员)等,醖釀创办《中央日报》(漳州版),这个建议得到国民党平和县党部书记长周耕民、海澄县党部书记长陈甘亨、南靖县党部书记长庄达衡等人的赞同和支持。经过了一番努力,几经与福建省党部和《中央日报》(福建版)联系,在1944年春批准进行筹备出版工作,指定骆萍踪、叶英、陈星耀为筹备委员,骆萍踪为筹备主任。于是便筹资购置印刷机件,铸造各号铅字,建立电讯室、采访室、资料室、编辑部、经理部..,社址设康乐道(即现自由路1—3号)。内定骆萍踪为社长、陈鉴修为主笔,并由《中央日报》(福建版,当时在临时省会在永安)派李世杰为总编辑。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曾经在6月间出版(试刊)两天。为了扩大发行,在正式出报前夕(1944年的7月末或8月初),邀请“中统”漳属各县县党部书记长来漳洽商,他们当时均下榻于现自由路“九龙饭店”(该饭店由严焰所经营,是当时漳州最大旅社)。
  漳州军统对于《中央日报》(漳州版)创刊一事,自始即极力反对,他们认为《中央日报》(漳州版)一旦出版,对他们十分不利,因而千方百计进行破坏。早在骆萍踪等筹备初期,即想方设法,企图加以扼杀。眼见出版在即,巳成事实,便不择手段制造事端。
  某日深夜(记得是在中统各县县党部书记长到达漳州后的第二天),九龙饭店大门被人泼撒屎尿。继之,又获知军统还集中一批武装人员的消息,中统认为此举显然是军统寻衅所为。于是也立即从石码、浦南、天宝等地调来行动组(均有武器),集中在炮仔街围仔内(即现炮仔小巷1号)漳厦区调统室内。一时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央日报》(福建版)社长林炳康闻讯,恐事态闹大,难于收拾,乃急电双方有关组织,要求互相克制。随即专程从永安赶来漳州进行调停。最后,林炳康说服中统有关头头,《中央日报》(漳州版)暂不出版,筹备机构仍暂保留,准备回永安后与省党部研究再作决定。一场两“统”(军统和中统)关于《中央日报》(漳州版)之争,遂暂告平息,《中央日报》(漳州版)也就这样“流产”了。
  1945年初,《南靖新报》由于改出日报,铅字磨损严重,字面模糊不堪,但在抗战期间,添置或重铸困难很多,然不及时铸换新的铅字排用,报纸版面十分难看。刚好闻悉《中央日报》(漳州版)暂不出报,经黄叶沱(南靖县临时参议会秘书与南靖新报经理)出面通过骆萍踪与李世杰洽商同意,将全部新五号铅字借用,当时李世杰并介绍张静川(原《中央日报》(漳州版)译电员)到《南靖新报》工作。
  当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厦门于10月间接收光复,漳州《中央日报》筹备机构迁往厦门。至此,才正式出版《中央日报》(厦门版),总编辑仍为李世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叶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