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中美合作所的原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68
颗粒名称: 一、成立中美合作所的原委
分类号: D693.65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1943年夏,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了。按照中美双方所签订协定的内容表明,成立中美所之目的,是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而在军事情报上进行交流合作,直至对日作战取得最后胜利,即认为此项任务完成了,该所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中美所的主要任务只是为了交换研究有关日本陆海空军在中国沿海和大陆上,以及其他地区的活动和布署情况。美方愿意提供武器弹药、气象器材、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医药设备等军用物资来协助军统开展搜集敌伪军活动情况,瞭望监视海上敌舰艇及运输船只往来情况,以及测报沿海气象情况等工作,共同完成这些任务。军统早能破译日本空军的密码,这适非虚言。
关键词: 漳州市 中美合作 原委

内容

1943年夏,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以下简称“中美所”)正式成立了。按照中美双方所签订协定的内容表明,成立中美所之目的,是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而在军事情报上进行交流合作,直至对日作战取得最后胜利,即认为此项任务完成了,该所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中美所的主要任务只是为了交换研究有关日本陆海空军在中国沿海和大陆上,以及其他地区的活动和布署情况。美方愿意提供武器弹药、气象器材、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医药设备等军用物资来协助军统开展搜集敌伪军活动情况,瞭望监视海上敌舰艇及运输船只往来情况,以及测报沿海气象情况等工作,共同完成这些任务。
  起因是由于1941年3月间,军统头子戴笠派张圣才以《大公报》驻菲特派记者的公开身份,去组织军统菲律宾站,其任务是千方百计离间美日关系。当时美日关系十分密切,日本侵华作战的军火、石油以及其他军需物资,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供应,这对中国的抗战十分不利。张圣才根据日本报章所提供的大量消息,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美日关系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结论。他以记者职业性的敏锐观察,从日本军部“南进”抑或“北进”的繁嚣争执中,预感到日军少壮派中海军将领的主见定占上风,太平洋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他将这看法向戴笠汇报,得到军统局的批准,于是从10月份起,逐步在驻菲各国记者团中不断散布。此后戴笠又接到潜伏在东京代号为“D—5”的情报员(福建人,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提供的绝密情报,证实日本军部正秘密策划,在太平洋上突然轰炸美军基地,不宣而战的阴谋,果然不出张圣才所料。戴笠便想运用这一绝密情报,以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军统的重视,便通过军统美国站站长萧勃,告诉驻美大使馆武宫郭德权,要他设法通知美国五角大楼,请他们密切注意日海空军在太平洋上的新动向。当时,日木特使来栖三郎正赴美商谈两国贸易优惠条件,以示友好之际,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听见军统提供的“日军即将袭击美军太平洋基地”的情报,无不捧腹大笑,认为是“天方夜谭”。他们讥笑道:“军统制造这么个拙劣的谣言,无非为了离间美日之间的友好关系而已。”孰科,将军们的笑声未巳,在美军疏于戒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日军趁星期日例假机会,就在这年的12月7日日海空军偷袭珍珠港,一举成功,使美军遭到惨重损失。事后,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召集记者会研讨原因时,美国《生命》杂志记者杰克·比当场叫嚷起来:“美国将军不听忠言劝告,Mr张(圣才)早在一两个月前,屡次警告,应密切注视日军‘东进’的新动向了,你们充耳无闻,才遭此惨败。”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痛定思痛,这才想起中国大使馆武官郭德权事前送来的军统情报是何等精确,又何其神秘啊!于是,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这才派梅乐斯中校千里迢迢地来到重庆,跟戴笠进行商谈,最后中美双方达成协议、决定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美国军方希望尽快掌握军统在抗战几年间所积累下来的对日本空军所使用的密码研译的技术经验,但是戴笠却不想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经验轻易地传授给美国人,而他倒想从美国军方获取美军那套研泽密电码的科学仪器设备。彼此双方各有打算,可又心照不宣,然而又都看出了对方的优长,有可供利用之处,于是只好继续合作下去,只是降低了要求,把密码破译技术变为情报交换工作而已。
  军统早能破译日本空军的密码,这适非虚言。当年日机狂轰滥炸重庆、桂林时,军统情报人员往往能准确地预告明天日机会空袭那里,这是因为军统研泽室人员已能截获並破译日空军与指挥部的轰炸后的情况通话。但是,军统的情报来源並非仅靠研译室破译密码得来的,更主要的还是通过敌伪人员及沦陷区里的上层人物中取得的。所以,戴笠所获得的绝密情报並非从“研译密电”中破译来的,而是“D—5”从土肥原军部得来的,便是一例。因此,戴笠的信条是:要绝对保守自己的秘密,使人摸不着你的底细,人家才会更器重你,同时也更害怕你。他对梅乐斯就是使用这一手法。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水道
责任者
啸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