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67
颗粒名称: 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
分类号: D693.65
页数: 11
页码: 38-48
摘要: 1943年夏,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了。按照中美双方所签订协定的内容表明,成立中美所之目的,是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而在军事情报上进行交流合作,直至对日作战取得最后胜利,即认为此项任务完成了,该所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中美所的主要任务只是为了交换研究有关日本陆海空军在中国沿海和大陆上,以及其他地区的活动和布署情况。美方愿意提供武器弹药、气象器材、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医药设备等军用物资来协助军统开展搜集敌伪军活动情况,瞭望监视海上敌舰艇及运输船只往来情况,以及测报沿海气象情况等工作,共同完成这些任务。
关键词: 漳州市 中美合作 第四地区 指挥站

内容

一、成立中美合作所的原委
  1943年夏,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以下简称“中美所”)正式成立了。按照中美双方所签订协定的内容表明,成立中美所之目的,是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而在军事情报上进行交流合作,直至对日作战取得最后胜利,即认为此项任务完成了,该所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中美所的主要任务只是为了交换研究有关日本陆海空军在中国沿海和大陆上,以及其他地区的活动和布署情况。美方愿意提供武器弹药、气象器材、交通运输工具、以及医药设备等军用物资来协助军统开展搜集敌伪军活动情况,瞭望监视海上敌舰艇及运输船只往来情况,以及测报沿海气象情况等工作,共同完成这些任务。
  起因是由于1941年3月间,军统头子戴笠派张圣才以《大公报》驻菲特派记者的公开身份,去组织军统菲律宾站,其任务是千方百计离间美日关系。当时美日关系十分密切,日本侵华作战的军火、石油以及其他军需物资,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供应,这对中国的抗战十分不利。张圣才根据日本报章所提供的大量消息,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情报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美日关系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结论。他以记者职业性的敏锐观察,从日本军部“南进”抑或“北进”的繁嚣争执中,预感到日军少壮派中海军将领的主见定占上风,太平洋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他将这看法向戴笠汇报,得到军统局的批准,于是从10月份起,逐步在驻菲各国记者团中不断散布。此后戴笠又接到潜伏在东京代号为“D—5”的情报员(福建人,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提供的绝密情报,证实日本军部正秘密策划,在太平洋上突然轰炸美军基地,不宣而战的阴谋,果然不出张圣才所料。戴笠便想运用这一绝密情报,以引起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军统的重视,便通过军统美国站站长萧勃,告诉驻美大使馆武宫郭德权,要他设法通知美国五角大楼,请他们密切注意日海空军在太平洋上的新动向。当时,日木特使来栖三郎正赴美商谈两国贸易优惠条件,以示友好之际,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听见军统提供的“日军即将袭击美军太平洋基地”的情报,无不捧腹大笑,认为是“天方夜谭”。他们讥笑道:“军统制造这么个拙劣的谣言,无非为了离间美日之间的友好关系而已。”孰科,将军们的笑声未巳,在美军疏于戒备,毫无防范的情况下,日军趁星期日例假机会,就在这年的12月7日日海空军偷袭珍珠港,一举成功,使美军遭到惨重损失。事后,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召集记者会研讨原因时,美国《生命》杂志记者杰克·比当场叫嚷起来:“美国将军不听忠言劝告,Mr张(圣才)早在一两个月前,屡次警告,应密切注视日军‘东进’的新动向了,你们充耳无闻,才遭此惨败。”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痛定思痛,这才想起中国大使馆武官郭德权事前送来的军统情报是何等精确,又何其神秘啊!于是,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这才派梅乐斯中校千里迢迢地来到重庆,跟戴笠进行商谈,最后中美双方达成协议、决定成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美国军方希望尽快掌握军统在抗战几年间所积累下来的对日本空军所使用的密码研译的技术经验,但是戴笠却不想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经验轻易地传授给美国人,而他倒想从美国军方获取美军那套研泽密电码的科学仪器设备。彼此双方各有打算,可又心照不宣,然而又都看出了对方的优长,有可供利用之处,于是只好继续合作下去,只是降低了要求,把密码破译技术变为情报交换工作而已。
  军统早能破译日本空军的密码,这适非虚言。当年日机狂轰滥炸重庆、桂林时,军统情报人员往往能准确地预告明天日机会空袭那里,这是因为军统研泽室人员已能截获並破译日空军与指挥部的轰炸后的情况通话。但是,军统的情报来源並非仅靠研译室破译密码得来的,更主要的还是通过敌伪人员及沦陷区里的上层人物中取得的。所以,戴笠所获得的绝密情报並非从“研译密电”中破译来的,而是“D—5”从土肥原军部得来的,便是一例。因此,戴笠的信条是:要绝对保守自己的秘密,使人摸不着你的底细,人家才会更器重你,同时也更害怕你。他对梅乐斯就是使用这一手法。
  二、第四地区指挥站的组织概况
  1944年夏天,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梅乐斯中校,由军统局人事处处长龚仙舫陪同来福建沿海视察,在福州活动结束后,闽南站站长陈达元专程来福州迎接梅乐斯等人,由长乐启行,循海岸线前往漳州、华安视察。等到梅乐斯回到重庆和戴笠协商后,就决定从浙江杭州湾起到广东的潮、汕,成立中美所四个前哨指挥站,负责搜集日军情报。
  中美所第四地区前哨指挥站就设在漳州。这是一个对日作战的情报机构实体,其组织相当庞大、复杂,並不只局限于在偏僻的华安山区设立一所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培训一批两栖作战人员,准备来日配合美海军登陆作战而巳。
  但是,在“关于设站的组织方案”谈判中,又遇到了一些障碍。中美所的中方负责人陈达元所提出的好几种方案,都不合美方负责人的心意,故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坐镇在重庆的戴笠亲自发电粤东台,召军统闽南站诏汕组组长汤精义,连夜赶到漳州,会同陈达元,参加协商。汤提出的方案正适合对方的胃口,第二天,在谈判会上,终于顺利地达成协议。
  为什么汤精义来后,一谈就妥了呢?原来汤情义本是陈济棠的部下,西南特训班出身,精通欧美各国的谍查组织方式。当年欧美各国所重视的谍查组织方式,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谍查史上发展出来的西方式的,以单工(即单帮特务)为主干,多建敌后联络组织的纵线活动方式,也就是说,必须建立在敌后以单线联系,单身工作为主的情报组织。这就要求在敌后工作的情报人员必须是个“全才”,他不仅精通特工业务,能够单枪匹马地搞到情报,且需自己发报,把搞到的情报及时发回,並且还能通过各种关系自行解决活动经费问题。但是陈达元却只懂得按照军统传统的以谍报组或小组为主的活动方式,因为这种集体活动的方式,在敌后行动只要有一个成员被暴露了,全组就会被一网打尽,那损失就太大了。美方坚决不同意这种活动方式,因此双方一直谈不拢。但是若真正要求军统全然抛弃传统的组织方式改用单工为主的活动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这种特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行。汤精义也只能投其所好,口头上加以变通,在协议上虽然承认应以单工为主干,实际上仍然运用军统的原班人马,照传统方式办事的。因为对外搜集情报,派遣特工的具体工作,都归中方人员负责,美方人员並不干预其事。这叫做瞒上不瞒下,也是军统行事的惯技。
  经过这一番周折,中美所第四地区前哨指挥站终于成立了。站部设在青年路天主教堂旁边的一座双层楼房里,美方人员住在附近的硕仁桥36号的两幢洋楼里。(这里原是美国传教士洪为霖和协和医院院长、美国医生厚士端的私人住宅。)第四指挥站的美方负责人是美海军少校戴维尔·比斯(DivelBiss),他在中美所(即S.A.C.〇)系统官职是技术指导官,而他当时在美军中的职务则是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第十八军事联络组的负责人。其他还有美籍的会计、报务员、译电员、以及第14航空队的爱司扩宋上尉等四人。
  中方负责人则是陈达元少将,当时他身兼多职,既是军统闽南站站长,又兼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第六班(因为设在华安,简称“华安班”)的副主任,还是三青团漳州分团主任,成了“四位一体”的“要人”了。副站长是葛滋韬(又名“徐勉”)上校,他是闽南站沦陷区译电室主任,是老资格的军统干员,闽南站的核心人物。此外还有秘书郑庆云,他原是三青团的骨干,后来曾任过漳浦县长。其余还有会计、文书、译电等内勤人员。
  当时直属第四地区指挥站编制的组、台有:厦鼓一组,组长陈可我,林一平也以他的化名兼职。(他原是闽南站派遣厦门的情报组组长,台湾籍人,原名林顶立)。厦鼓二组,组长许斗恒。漳州组,组长何水道,化名何维民,他还兼心理作战组小组长、队长。漳码组,组长张海。金门组,组长陈企。海沧组,陈国星,王元昌。此外尚有汕头组,组长汤精义、余斯渭等。除这些情报组外,指浑站还管辖一个电台,台长是郑康隆。还兼辖海空监视台,台长林天竺,下属有五处监视哨。以及一个气象站。
  三、改组第四、五“联合推进站”的经过
  后来中美合作所又把第五地区指挥站和第四地区指挥站合并组成“联合推进站”,把从粤东到广西凭祥的沿海各组、台,统统并入第四地区指挥站统一指挥了。当时第五指挥站美方负责人是莫沙尔(Morssarl),是美国海军中校,在中美所中也是个技术指导官,他有无兼任战略情报局的秘密职务就不得而知了。只是由他通过中美所,直接介绍粤东组前来挂勾的。它下属的组、台有:海澳组,组长蔡诗彬;澄海组,组长陈雄;潮阳组,组长王格;惠州组,组长陈×。各情报组都配备有电台,当时这个“联合推进站”共拥有敌后情报电台70部之多,光在漳州的电台就有17部了。推进站里从接收听部派来的基本职员就有30多个,配给重点工作,派入敌后活动,后来取得不少的专题成就。当时派到沦陷区搜集日军活动情况和伪军动态的清报人员,最多时,男女不下50人。
  除了搜集日军情报外,中美合作所第四、五地区指挥站的联合推进站,其主要任务还有负责瞭望、监视从台湾海峡到北部湾的沿海日舰艇及运输船只来往情况,以及测报沿海气象情况。因为当时在太平洋区域活动的美军舰艇和飞机,亟需要中美所能及时提供这两项情报,以决定对日作战的部署方案。
  当时划归第四、五地区联合推进站管辖的海空监视哨台共有七处:即同安澳头海空监视哨,台长(姓名忘记)。海澄港尾监视哨,台长江一山。漳浦六鳌监视哨,台长陈定国。诏安宫口海空监视哨,台长陈义远。广东澄海圭屿监视哨,台长曹宏。海丰石碑澳监视哨,台长洪鸣东。惠来遮浪角监视哨,台长(姓名忘记)。各哨台都配有报务、机务、气象及警卫人员。各哨每日除了从各自电台把观察得来的情报,按规定分向第四、五联合推进站及中转联络组发送外,还得分报给设在华安的二级站,以及重庆总哨。中转联络台的台长是美军中尉司孟(Simon),中转站里也配备有报务、机务、气象和雇用的华籍人员等。
  至于气象站,原本是直接隶属于中美所重庆气象总站的,其测候网点遍布沿海各地。第四、五指挥站的联合推进站只是受权托管而已,气象站的仪器使用及气象资料的获得等技术工作,均由美方人员负责,各哨台的中方人员只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或助理人员罢了。这个气象站在战争结束后,即随“盟军”一道撤退了。
  各地气象站的测候网点,每日早晚都得按时将当地的风速、气温、阴晴变化等等气象数据,除报送给当地受托兼管的机关备查外,还应及时以专用电台分报给二级站和重庆总站。如当时设在诏安宫口的气象站(其负责人是谢云,昆明人,重庆气象班出身),每天都准时将气象情报分报给第四、五地区联合推进站,和华安二级站,及重庆总站。而设在广东揭阳的气象站,除抄报给联合推进站备查外,还得分报给梅县班二级站和重庆总站。由此可见,分设在华安和梅县的气象二级站,並不隶属于那里的特种技术训练班,它也只是受托兼管,以利于掩护並提供工作方便而巳。
  四、“联合推进站”的战绩
  在现代化立体作战的军事行动中,气象情报的作用,可以从当年盟军东南亚总司令部每日所发表的战事公报中看出端倪来:
  “史迪威将军在华总部26日发表第341号公报称:
  “(1944)8月24日及25日,暴雨妨碍第14航空队在各线活动。“中国南部海面,我B—24式机于8月24日轰炸厦门之码头区。”
  由此可见,盟军的海空军事行动,必须获取当地气象情报为依据。方能制订作战方案。还有海空观察哨所提供的情报,也是很重要的。
  沿海各哨台一发现日军的海空行动,便立即把这情报,电告第四、五联合推进站的中转台,中转台有权直接与陈纳德第14航空队、或驻华美海军指挥部联系,如果发现重大的紧急情况,甚至于可以直接向美军东南亚总司令部联系,以便盟军及时对之采取军事行动。
  海空监视哨配合盟军作战,其辉煌之战果,每日均可见诸报端。例如:
  “散泊闽海敌舰五艘被炸沉没”
  “(中央社南平17日电)本月13日、14日两日,盟机曾袭击闽南海面,发现敌舰若干,共投五十余弹,外海敌舰被炸沉没或受创者至少五艘以上。同安海面炸伤敌运输舰一艘,厦门海面炸沉敌运输舰两艘,汽艇两只。”
  《闽西日报》1945年3月18日
  “厦门近海敌舰六艘全被炸毁
  “(中央社重庆22日电)......六千吨货轮一艘,及护航驱逐舰二艘被炸沉,三千吨货轮两艘均起火,可能被炸毁,另一艘驱逐舰被创。
  “闽海目前仍有敌舰散处停泊,但敌轮千吨以上者则巳绝迹”。
  《闽西日报》1945年3月23日
  那一阵子,散处沿海的各组、站、台,以及当地居民,从海面漂浮来的敌舰上的物资:阴丹士林布匹,整简的汽油......等等,每日捞获不少,成为军统的一大笔经费收入。
  自1944年春天开始,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大东亚战争”已经全线崩溃,盟军开始反攻,並取得节节胜利。在台湾海峡中,日海空军巳丧失了制空权与制海权,处处被动挨打。例如,那年4月间,日本陆军第9师团由北方调防广东,从海路经过台湾海峡,就在漳浦及南澳的海而上,遭到陈纳德第14航空队(当时称之为“飞虎队”)的轰击,舰沉入亡,损失数千人,武器弹药,军事物资全数沉入海底。该师团仅余残部德本光信联队400人,后又陆续收容其他幸存人员,也不过900多人。他们只好退守到厦门、金门两处孤岛上,却又跟踞守岛上的日海军部队发生龃龉,想要到潮、汕和日本南支派遣军会合,又怕在海上挨炸,只好从陆路突围,闯过浦、云、诏一线,到达潮州、汕头。
  但潜伏于厦门日本海军武官府充当“嘱托”的第四地区指挥站厦鼓一组的林一平,先期即将此情报电告中美所各有关部门。中美所立即命令“华安班”四个营,配合地方驻军前去培截。由于战斗力悬殊,“堵截”未能完成任务。最后还是海空监视哨联系上第14航空队,在诏安分水关,予敌以重大杀伤。
  此外还有一个心理作战组,这个机构原不属于中美所管辖范围内的,而是属于美国海军情报部驻华海军心理作战的组织。在1944年12月间,该组织由其建制的主管单位电请中美所,转托第四、五地区指挥站联合推进站代为管辖。计有两个组:一是“心战粤东组”,组长刘楚夫少校、报务欧××上尉,联络李汉挺少校,还有一个是陈羽准尉,我参加这个组。二是建瓯班心战专业组,其组员共有五男四女,由于少接触,情况不很了解。
  心战粤东组自与联合推进站挂上勾后,便进驻广东钱东开展活动,由推进站负责掩护其工作,並为其转拨经费、监测业务等。
  当时他们做出比较出色的活动有儿件:
  一、在沦陷区内,利用敌伪军政人员间的矛盾,从中进行扩散与煽动,使得当时敌宪19号组织和敌粤东联络支部及汪伪警备队发生一场火讲。二、系统地搜集了沿海日海军主力的动态。三、向敌占区空投或散发美国新闻处和国民党抗战宣传报刊、传单等。四、仿制汪伪储备银行大额钞票千余万元,潜运敌占区,捣乱市场,破坏金融秩序。本来还想调高级人员来进行策反工作,並挑动日、台、韩士兵之间的内讧,这一工作,由于不久日本投降而作罢。
  至于中美所第四地区指挥站及后来合并的联合推进站,其活动时间仅一年多。除了搜集日军情报,监视日海空活动和测报沿海气象情况等日常性工作外,组织较大的武装行动,就是堵截德本光信联队的流窜了,此外,在我的记忆里,经美国新闻处报导过的还有:一、不成功的“蛟龙计划”,中美所组织袭击浯屿岛日军仓库的行动。二、在美方技术人员配合下,拍摄了沦区——金、厦环岛的地形、地貌和海山;南澳环岛的地形、地貌。三、闽粤部队以测监器联系第14航空队,为之导航,袭击了汕头、厦门敌码头、仓库、机场、兵站等军事设施,並炸毁敌舰艇及运输船只。四、导引盟军舰只在东礁、南礁及南潮等处海面炮击敌炮艇队。
  五、中美合作所的结束
  1945年“8·15”日本投降后,中美合作所按中美双方签订的协议,抗日战争结束,该所任务即告完成。因此,同年11月前后,中美所就办理结束。该所所有美方人员,一个不留的都回国了。中美所办的“特种技术训练班”,也随之奉命解散。如“华安班”原有4个营,经整编,只留下一个营,改为水警大队,调到台湾去了。

附注

关于珍珠港情报内幕系作者当年在港区从中美合作所美国香港新闻处所发布的讯息得知,並经本刊派专人向张圣老核实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水道
责任者
啸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