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委会的筹备、建立和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62
颗粒名称: 二、市委会的筹备、建立和活动
分类号: D665.5
页数: 4
页码: 28-31
摘要: 1950年6月,农工党福建省工委会派王继忠、戴宗亨、郑国挂为龙溪工委会委员,以王继忠为主委,派杨剑垣为海澄县党务特派员。1951年6月,农工党省工委会派副主委汪盈科带领陈祖宪、魏巍等人来漳领导整理组织工作。整理组织后,承认其党籍的有王继忠、郑之翰、方国华、郑石麟、郭廷寿、陈问聃、陈阿根、陈启茂等十人。11月,农工党漳州直属支部正式成立,由朱浴沂任支部主任。起初归农工党省委直接领导,而后转归农工党厦门市领导。1954年起,农工党厦门市委、农工党福建省委先后派洪夏生、吴志文、华荫铭、陈祖宪来漳协助筹备成立市委会的工作。
关键词: 漳州市 市委会 筹备建立

内容

1950年6月,农工党福建省工委会派王继忠、戴宗亨、郑国挂为龙溪工委会委员,以王继忠为主委,派杨剑垣为海澄县党务特派员。1951年6月,农工党省工委会派副主委汪盈科带领陈祖宪、魏巍等人来漳领导整理组织工作。参加整理组织的有十四人。整理组织后,承认其党籍的有王继忠、郑之翰、方国华、郑石麟、郭廷寿、陈问聃、陈阿根、陈启茂等十人。1953年4月,农工党省工委会决定成立漳州直属小组,任命王道同志为小组长,发展了朱浴沂、林南洲、韩得成、徐梦龄、潘一智、王朴人、杨在彬、张鉴源、吴加禾、黄祥煦、郑炳森、王贻元等十多位同志。11月,农工党漳州直属支部正式成立,由朱浴沂任支部主任。起初归农工党省委直接领导,而后转归农工党厦门市领导。1954年起,农工党厦门市委、农工党福建省委先后派洪夏生、吴志文、华荫铭、陈祖宪来漳协助筹备成立市委会的工作。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56年9月,在新华西路224号东坂后礼拜堂,正式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筹委会”。由朱浴沂任主委,林南洲任副主委,徐梦龄,韩得成、郑之翰等为委员组成筹委会。
  在这段期间,由于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广泛宣传和进一步贯彻,农工党漳州组织迅速发展,成员由筹委会成立前的20人,增加到105人。其中医药卫生界58人,占总数51.8%;科技工程界11人,占7.1%;教育界和其他36人,占41.1%。一大批医务界知名度较高的中上层人士先后参加了组织,壮大了我党队伍。如龙溪地区医院小儿科主任郑明祥、龙溪地区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济民、外科副主任陈鼎盛、眼科副主任石维岩、林行同志、中医科主任包国材、著名老中医余勉堂、漳州市立医院内科主任杨振宇、龙海县医院副院长梁崇真、医务主任张秋世、龙溪地区中医院著名骨伤科主任章宝春,名老中医郭澄园、归产科郑月卿、李绮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汤辉邦、石码保健院院长吴王谋、石码卫协会主委吴世辉、漳州市防疫站站长杨在堉育等。基层组织由原来一个支部,增加到十二个支部。
  1957年5月间整风运动开始,农工党同志抱着热爱共产
  1958年8月,农工党在新华西路东坂后礼堂召开了漳州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总结筹委会二年多来工作,选举了朱浴沂为主委、郑图为副主委,徐梦龄、郑月卿、郑明祥、方国华、韩得成、郑之翰、包国材等为委员组成市第一届委员会。1962年1月,举行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朱浴沂为主委,郑图为副主委,郑月卿、郑明祥、韩得成、方国华、郑之翰、陈友金、包国材等为委员组成第二届委员会。
  “文革”开始前的这一段期间,暂停发展组织。市委会根据“以政治为统帅,以劳动实践为基础,以工作岗位为基地”的“三以”工作方针,在上级的布置下,开展了向党交心,拔白旗插红旗,制订、修改、评比自我改造规划,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个主义”教育运动,组织成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和时事政策。同时,多次召开基层工作现场会,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推动、帮助成员做好岗位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组织上百次的以医药卫生为重点,包括科技、教育的以提高成员为社会主义服务本领为目的各种业务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工党漳州市组织和许多成员,在政治上、组织上都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摧残与破坏,机关被砸烂,干部被调离、下放,组织活动全部停止,很多成员惨遭残酷迫害。在这极端困准的日子里,绝大多数成员经受了最严竣的考验。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昊志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