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60
颗粒名称: 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
分类号: D665.5
页数: 9
页码: 26-34
摘要: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是以医药卫生界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农工党是1927年夏季开始酝酿组党的。它的前身是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才把党名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在漳州地区至今巳有五十九年的光荣历史。整理组织后,承认其党籍的有王继忠、郑之翰、方国华、郑石麟、郭廷寿、陈问聃、陈阿根、陈启茂等十人。
关键词: 漳州市 中国农工 民主党

内容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民主党派,是以医药卫生界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
  农工党是1927年夏季开始酝酿组党的。它的前身是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才把党名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在漳州地区至今巳有五十九年的光荣历史。它的建立、发展、活动概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前的组织和活动
  1928年,中华革命党发起人之一谭平山派任陈祖康、陈卓凡为福建闽南地区党务筹备委员,在漳厦一带负责发展和扩大组织的工作。
  1930年,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在上海召集会议,决定将党名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此时在漳、码、澄一带的党员有:陈卓凡、李健、曹翼凡、陈祖康、郑之翰、胡西冷等人。之后,邓演达调陈卓凡到广东,仍派陈祖康在漳继续活动。
  1932年,十九路军入闽,总指挥部设在漳州。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着我党员负责人之一黄琪翔协助了解漳厦一带的军事形势,黄即电令陈祖康赴沪汇报军情。黄又决定加派周士第(又名周力行)、邓次侯一起赶到漳厦一带开展工作。不久,十九路军派秘书长徐名鸿和周力行接谈合作,进行反蒋抗日活动,并指定周力行为主要负责人,在漳州创办《闽南日报》(后改为《回风报》)。陈卓凡、邓次侯等人都参与负责工作,进行反蒋抗日的宣传。在这期间,农工党组织有了发展,各项工作进展很快,中央便电召全国各地同志来闽工作。先后到达漳州的有杨逸棠、邱学训、何自坚、刘民范等几十人。
  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发动“闽变”,组织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时,任命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黄琪翔为“人民革命政府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周力行为闽西善后委员会委员、陈祖康为漳浦县县长、兰应夔为平和县县长。农工党参加“闽变”者甚多,在漳一带有陈祖康、兰应夔、欧阳平、郑静安、陈雪华、胡西冷、翁慈星、林义民、欧阳煊、柯祖平、黄清淮、郑寿森..等负责组织工农青年群众及民众武装,参加反蒋反封建斗
  争。“闽变”失败后,农工党在闽南地区大部分同志都离开漳州,未离开者遭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拘禁、或迫害,只留下郑静安、兰耀文、林义民等本地同志坚持在漳厦一带进行地下活动。
  1948年3月,郑静安遵照在港农工党主要负责人章伯钧、彭泽民、黄琪翔的指示,由港返厦联络闽南地区10多位老党员,如兰应夔、郑之翰、林义民、周希文、黄奠璋、王继忠、郑国珪、杨剑垣、戴宗亨等人,由郑静安任联络员,互通信息,并与香港农工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继续开展地下斗争。
  1949年1月,郑静安再度赴港会晤陈卓凡、杨逸棠等人,陈、杨面嘱在漳厦各地吸收进步分子发展组织,并设法与中共地下组织联系,配合从事地下工作。这时主要工作是:(一)帮助泉州游击队进行募捐。(二)调查国民党政府机关各种情况。(三)散发宣传单、《约法八章》、革命小册子,进行宣传发动。8月,在港农工党中央负责人黄琪翔等指定郑静安为农工党闽甫特派员,负责组织闽南临时工委会,后由郑静安推荐兰应夔、林义民、杨剑垣、吴勉为闽南工委,派黄奠璋为总干事。此时的主要工作活动是:(一)与中共地下组织密切联系,接受其领导。(二)策动国民党反门警备司令李良荣反正。(三)协助及掩护友党革命同志工作。(四)争取开明民主人士参加解放运动。(五)保护国民党政府机关重要案卷。(六)组织、推动、联络群众进行斗争。
  9月上旬,郑静安、林义民等转赴浒茂与中共地下党同志叶绍书、林文吉一起工作。中旬漳码一带解放。郑静安与林德才等同志组织了船工200多人,征集大小民船百余条,汽船十艘,积极训练、教育以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军解放厦鼓。在解放厦鼓的战斗中,农工党的郑静安、林清仕、方渊源、林义民、林其发分别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得功劳证一件和奖金。
  二、市委会的筹备、建立和活动
  1950年6月,农工党福建省工委会派王继忠、戴宗亨、郑国挂为龙溪工委会委员,以王继忠为主委,派杨剑垣为海澄县党务特派员。1951年6月,农工党省工委会派副主委汪盈科带领陈祖宪、魏巍等人来漳领导整理组织工作。参加整理组织的有十四人。整理组织后,承认其党籍的有王继忠、郑之翰、方国华、郑石麟、郭廷寿、陈问聃、陈阿根、陈启茂等十人。1953年4月,农工党省工委会决定成立漳州直属小组,任命王道同志为小组长,发展了朱浴沂、林南洲、韩得成、徐梦龄、潘一智、王朴人、杨在彬、张鉴源、吴加禾、黄祥煦、郑炳森、王贻元等十多位同志。11月,农工党漳州直属支部正式成立,由朱浴沂任支部主任。起初归农工党省委直接领导,而后转归农工党厦门市领导。1954年起,农工党厦门市委、农工党福建省委先后派洪夏生、吴志文、华荫铭、陈祖宪来漳协助筹备成立市委会的工作。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56年9月,在新华西路224号东坂后礼拜堂,正式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筹委会”。由朱浴沂任主委,林南洲任副主委,徐梦龄,韩得成、郑之翰等为委员组成筹委会。
  在这段期间,由于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广泛宣传和进一步贯彻,农工党漳州组织迅速发展,成员由筹委会成立前的20人,增加到105人。其中医药卫生界58人,占总数51.8%;科技工程界11人,占7.1%;教育界和其他36人,占41.1%。一大批医务界知名度较高的中上层人士先后参加了组织,壮大了我党队伍。如龙溪地区医院小儿科主任郑明祥、龙溪地区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济民、外科副主任陈鼎盛、眼科副主任石维岩、林行同志、中医科主任包国材、著名老中医余勉堂、漳州市立医院内科主任杨振宇、龙海县医院副院长梁崇真、医务主任张秋世、龙溪地区中医院著名骨伤科主任章宝春,名老中医郭澄园、归产科郑月卿、李绮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汤辉邦、石码保健院院长吴王谋、石码卫协会主委吴世辉、漳州市防疫站站长杨在堉育等。基层组织由原来一个支部,增加到十二个支部。
  1957年5月间整风运动开始,农工党同志抱着热爱共产
  1958年8月,农工党在新华西路东坂后礼堂召开了漳州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总结筹委会二年多来工作,选举了朱浴沂为主委、郑图为副主委,徐梦龄、郑月卿、郑明祥、方国华、韩得成、郑之翰、包国材等为委员组成市第一届委员会。1962年1月,举行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朱浴沂为主委,郑图为副主委,郑月卿、郑明祥、韩得成、方国华、郑之翰、陈友金、包国材等为委员组成第二届委员会。
  “文革”开始前的这一段期间,暂停发展组织。市委会根据“以政治为统帅,以劳动实践为基础,以工作岗位为基地”的“三以”工作方针,在上级的布置下,开展了向党交心,拔白旗插红旗,制订、修改、评比自我改造规划,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个主义”教育运动,组织成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先进模范事迹和时事政策。同时,多次召开基层工作现场会,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推动、帮助成员做好岗位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组织上百次的以医药卫生为重点,包括科技、教育的以提高成员为社会主义服务本领为目的各种业务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工党漳州市组织和许多成员,在政治上、组织上都遭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摧残与破坏,机关被砸烂,干部被调离、下放,组织活动全部停止,很多成员惨遭残酷迫害。在这极端困准的日子里,绝大多数成员经受了最严竣的考验。
  三、在新形势下继续前进
  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新形势、新格局、新任务;统一战线的形势和全国形势一样,是建国以来最好时期之一。农工党漳州市组织的工作日趋活跃,思想政治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有了健康发展,成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为四化服务和开展“三胞”工作中做出了一定成绩。主要有:
  (一)大力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各项政策,进一步调动成员社会主义积极性。市委会恢复活动后,把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各项政策当为首要任务来抓。据统计,有38位成员得到政策落实。包括错划右派、历史老案、“文革”案件、抄家物资等,分别给予公开平反恢复公职、补发扣发的工资、改正结论、恢复原工资级别、迁回户口等,极大地激励了成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
  (二)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民主协商活动,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据统计,农工党漳州市先后有36位成员担任省、市、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在参加地方大政方针的协商。在视察、调查的各项活动中,都能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三)市委会把工作重点切实地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几年来,市委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与可能,成立了“前进医疗保健咨询服务站”和“前进科技咨询服务站”,并确定以服务为宗旨;组织多学科的科技支边;举办医疗新技术——高压氧、电子计算机、老年人保健等各种讲座;创办文化补习班、护士常用英语学习班、中药炮制培训班、日语、广东话学习班,以及眼光检光配镜学习班,受益人数692人;组织78批多学科的医疗队伍,上街道、下学校、下工厂、到农村,为一万多人次的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和城市居民,台胞、侨胞的亲属体检、咨询、义诊。“前进科技咨询服务站”还为长太岩溪经济联合社生产酶解葡萄糖浆、高级酱油;为市利民食品综合厂生产萄葡糖浆设备提供设计、並协助加工设备、培训技工等技术咨询,为我市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市委会还把推动、帮助成员做好岗位工作,作为经常的重要工作来抓。据不完全统计,1986、1987两年,农工党成员中被评为各级各种光荣称号有22人次。梁崇真主委和他人合作,研究《日本棘隙吸虫病的发现及其流行病学、临床学研究》荣获1986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市防疫站林耀煌同志被评为省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
  (四)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几年来,市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对农工成员特别是新成员进行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教育;广泛深入地进行农工党史的教育,树立光荣感和责任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承和发扬农工党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
  (五)逐步开展海外的联系工作:据调查,成员中有“三胞”关系的占60多。不少人在海外经济上有实力,政治上有影响,学术上有造诣。据统计,1987年成员中就有27人发出167封信向海外亲友联系,做了大宣传工作。今年,有九位成员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会亲访友,宣传大好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还有不少成员邀请了他们海外亲友回来旅游、讲学、参观、洽谈投资业务。
  农工党福建省委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张秋世和建国前参加农工党的离休老干部郭廷寿同志为发展我市经济、兴办家乡福利事业积极穿针引线,引进、及捐资数十万元,合办“海田合作茶场”,生产“七叶胆”药用饮料和合办鳗鱼苗养殖场以及兴办家乡的文化、教育、交通等福利事业。
  (六)市委会在开展各项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1980年8月,在芗城区招待所举行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朱浴沂为主委,林南洲、郑月卿为副主委,委员郑明祥、韩得成、梁崇真、章宝春、方国华、陈友金、吴王谋、洪夏生等十一人组成第三届委员会。1983年1月,在东坂后礼拜堂召开第四次党员会议,增补徐陈如、宋肇祥、陈彩鸾为市委委员。委员分工:推选朱浴沂为主委;林南洲、郑月卿为副主委;委员韩得成、方国华兼组织组正副组长;郑明祥、梁崇真兼宣传组正副组长;委员徐陈如、宋肇祥、陈友金、陈彩鸾、洪夏生等十二人组成委员会。1985年1月,在漳州宾馆举行第五次党员大会,选举朱浴沂为主委,韩得成、徐陈如为副主委,方国华、吴志文、宋肇祥、郑明祥、梁崇真、陈彩鸾、陈友金、张时杰、黄育东、蔡瑞云等为委员组成第四届委员会。之后,市委会议选举吴志文为秘书长,决定设立组织、宣传、为四化服务、联络工作、办公室等五个工作机构,由委员分工担任各工作机构负责人。1986年6月,在卫生科技中心召开第五届党员大会。这是地改市、农工党漳州市组织升格地级组织的第一次大会。大会选出梁崇真为主委;徐陈如、吴志文为副主委(兼秘书长)、方国华、吴清清、宋肇祥、陈彩鸾、郑明祥、张时杰、黄育东、蔡瑞云等为委员组成第五届委员会;推选梁崇真、徐陈如、吴志文、吴清清、宋肇祥五人为常委;朱浴沂、韩得成为顾问。新的市委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群体结构都向前迈进了一步,充分体现农工党漳州市组织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民主党派基罢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细胞,是民主党派工作的基础,市委会十分重视基层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基层领导力量,根据以工作岗位为基地和业务性质相同,以方便联系开展工作为原则,把原来9个支部调整为15个支部,退下了8位老支委,引进了26位新人。
  (七)贯彻执行了“巩固和发展相结合”和“在工作中发展,发展为了工作”的组织工作方针。至1987年底止,全市成员有172人,比77年恢复组织时增加一倍多。其中医药卫生界90人,占52.3%;大中小学39人,占22.1%;科技工,程技术界27人,占10.5%,其他16人,占15.1%。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外科学家陈荣殿,爱国华侨韩希琦,爱国民主人士林仲姚,诏安县三位同盟会会员传略,台湾抗日志士张国明,第三党在漳州的早期活动,中国农工民主党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四十九师张贞部被改编经过,中美合作所第四地区指挥站,“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龙溪支会概况,“义社”在漳州,邵蕙君之死,中统在漳州的组织活动,国民党《中央日报》(漳州版)“流产”经过,我所知道的漳州《南报》,第八中学和第八初级中学琐记,漳州华英小学校史,进德女子中学史略,漳州一所侨办中学,抗战期间龙溪简师内迁纪略,解放前龙溪暑期补习学校和厦大校友中学,三十年代初漳州报纸出版概况,我在《闽南新报》一年,忆漳州民歌演唱会,漳州木版年画与颜氏家族,“石溪金石书画社”小记,漳州业余京剧活动,解放前的漳州糖业,抗战期间龙溪县田赋收入和粮食管理,龙溪县银行概况,漳州驰名老牌刀剪,旧社会“花会”的祸害,浦头话沧桑,漳州市郊区钟姓畲族的族源及其习俗,解放前漳州武术门派的源流概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昊志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