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20
颗粒名称: 二、回国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101-102
摘要: “七七”事变,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降临华夏大地。其时,旅居南洋的广大侨胞虽身处异邦,但得悉祖国同胞在日铁寇蹄蹂躏下的惨悲时,无不义愤填膺。张章胜与当地侨胞一起,积极地参加了抵制日货的运动,还数次捐款“筹赈会”,支援祖国抗日,其爱国热忱可见一斑。一九三九年,我国的许多交通要道及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对外通道惟剩下西南与新疆这两条路线,其中尤以一九三八年间新开辟的位于西南的滇缅公路为主。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家世 华侨机工

内容

“七七”事变,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降临华夏大地。其时,旅居南洋的广大侨胞虽身处异邦,但得悉祖国同胞在日铁寇蹄蹂躏下的惨悲时,无不义愤填膺。侨胞们最关心者是每天的抗战新闻,当时“国难当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钱出力,才是救国英雄”的口号响彻南洋的华人社会。张章胜与当地侨胞一起,积极地参加了抵制日货的运动,还数次捐款“筹赈会”,支援祖国抗日,其爱国热忱可见一斑。一九三九年,我国的许多交通要道及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对外通道惟剩下西南与新疆这两条路线,其中尤以一九三八年间新开辟的位于西南的滇缅公路为主。当时,堆积在香港等地的大量军用物资亟待由仰光经滇缅干线这条仅有的途径输送到战场。因其多为险峻的山径,故非技术高超的驾驶员不可能驾驶,当时虽在云贵湘川及两广等地选拔了一千余名机工,但远远不及所需,要培训更多的机工,匆促间又不能如愿。为救这燃眉之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脑宋子良电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请求代雇司机与修理工回国服务。在陈氏的号召下,时仅数月,就有三千二百余名华侨机工踊跃报名,嗣后分成九批从南洋返回祖国。从此,这些由华侨机工组成的运输队就来往于誉称“抗战输血管”的滇缅线上。他们冒着纷飞的炮火,运送兵员及军用物资奔赴前线,为抗日战争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史篇。
  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南侨总会”登报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的消息在南洋华侨社会中不胫自走,张章胜与其他热血的华侨青年一样,觉得自己不论是司机或是机工均很熟练,符合招募条件,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利益,理应回国效力,于是下定决心报名。为避免家庭的阻挠,他索性不告知父母,偷偷地跑到古晋坡姑妈的家里,打听到设在轮渡码头的“华侨救国英雄报名处”,他改名为张志胜报了名。手续办妥后,经办人员交给他一面题着“华侨抗日回国服务团”的黑字青边黄底的四角旗,嘱其翌晨湏携带这一面旗到码头来集中。次日拂晓,他依约来此处,包括他在内共计十七人(在古晋坡算为首批回国服务者)搭乘轮船,领队是饶生萍,系广东省饶平县人。经过五日四夜的航行,于五月末抵新加坡,住在星洲“南天酒家”第五楼,接洽者是陈嘉庚先生的秘书侯西反,他代表陈氏发给每人二副军装。为等待另几处的侨胞,在星居留了将近二十天,等候马六甲、爪哇等地的人到齐后,轮船才启航。起程时每人领到回国护照,计一百一十一人,仍由饶生萍带队,系第七批华侨回国机工队伍。五日五夜后船达安南(即今越南)西贡港口。轮船一靠码头,即受到当地政府领导人及侨胞的鸣炮欢迎,胡志明还亲自登船与机工队的成员一一握手慰问。上岸后,一百多人住宿于该地的“福建学校”中。休息三日后,即改乘火车,历时四天才到达河内。小住一日,仍乘火车回国,经罗该抵昆明。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入了“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东山人民英勇抗战片断”、“日寇侵扰诏安纪实”、“诏安、东山、港尾三地之战”、“日伪侵占下的浯屿岛”、“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日寇窜扰漳属罪行录”、“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刺杀敌酋泽重信”、“对敌伪斗争二三事”、“盟军在缅甸痛击日寇见闻”、“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等32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