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08
颗粒名称: “集训”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一九三五年起,蒋介石下令全国实行“国民军事训练”,福建省和其它省市一样,对大学和高中学生实行军训,各学校除派有军训教官进行平时训练外,每年都集中一批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一九三五年举行第一届“集训”,一九三六年举行第二届“集训”,我参加了一九三七年四月上旬至七月上旬在福州东湖举行的第三届“集训”。
关键词: 抗战初期 学生生活 “集训”

内容

一九三五年起,蒋介石下令全国实行“国民军事训练”,福建省和其它省市一样,对大学和高中学生实行军训,(初中学生仍是童子军训练)各学校除派有军训教官进行平时训练外,每年都集中一批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女生在原地进行救护训练,不全省性集中)。一九三五年举行第一届“集训”,一九三六年举行第二届“集训”,我参加了一九三七年四月上旬至七月上旬在福州东湖举行的第三届“集训”。抗战发生后,第四届“集训”则移到沙县举行。
  抗战前,福建教育不发达,大专院校只厦门大学、协和大学、福建学院、福建医学院等几所,高中及中专也寥寥可数,漳州地区高中及中专只有省立龙溪中学、私立寻源中学、进德女中、龙溪简师等几校。按规定,“集训”参加对象是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男生、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和简师三年级下学期男生。第三届“集训”全省约集中大学生一百六十人,高中生一千二百人。漳州的中学参加学生有一百多人。这是一次全省学生的大聚会,三个月内一千多个学生同住在一个兵营内当兵,朝夕相处,虽来自不同学校,但同年级,又在同一操场出操,同一礼堂上课,有的且编在同队同班,日夜生活在一起,因此“集训”同学许多彼此都认识,建立感情。以后又同时参加“民训”和“民教”,混得更熟。现在这些同学在漳州者有数十人,省内外各地都有,在台湾及海外也不少。原国民党空军飞行员现任职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曾更求先生、侨居印度尼西亚的企业家柯汉扬先生都是同期参加“集训”、“民训”和“民教”的老同学。
  第三届学生“集训”成立了“福建省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总队部”,以福建省军训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华为总队长。下设两个大队,第一至第七中队为高中生,另设一个直属中队为大学生。每个中队分三个区队,每区队三个班。以中队为单位,生活、训练均在一起,每个中队约一百六十人。大中队长清一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现尚记得姓名者有沈尧、张域、徐鹏九、吴家琳、戴杰夫、江连钦、林梦飞、林春风、邓少贞、王泽民、吕省吾等人,政治教官为戴仲玉、陈立森等人。这些人后来都飞黄腾达,不少人是师长、专员、县长。区队长则由省保安团调来、班长是宪兵团调来。全省各学校学生同一天到东湖营房报到后,即分散编队,脱下校服,剃光头发,穿上士兵服装,扎绑腿,束皮带,开始过不折不扣的大兵生活。我当时个子瘦小,编在持马枪的第七中队(其他中队的人都持汉阳造步枪),中队长为吕省吾。
  三个月“集训”,除了星期日放假上街自由活动外,其余时间不准外出营房大门一步。营房大门层层岗哨守卫。每天从上午五时半起床至晚上九时半睡觉,都十分严格、紧张。天蒙蒙亮,军号一响,营房内各中队值星官的哨子就拼命吹。起床后半小时内要完成一系列任务:穿戴衣帽鞋袜、扎绑腿、洗漱、“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上厕所等等。顶麻烦费工的是“整理内务”了。我们的宿舍是一个中队的人睡一间大厅、九张长长的大统铺,穿衣后各人要把白床单拉得平平展展,把灰军毯叠得方方正正,再用两把特制的木板把叠好的军毯夹压出有棱有角,而后再用毛刷子细心地刷亮军毯,使军毯对角两斜线交义的四个三角形均有光亮度。最后用长绳子把全班全中队的军毯前后左右校正对齐,保持间隔距离一致。面盆牙杯也要排整齐,连牙刷柄都规定要向右看齐。我手脚一向笨拙,又讨厌这一套繁文缛节,就为这些事屡屡挨受班长的训斥。
  训练以出操为主,上讲堂其次。每天上午时间除下大雨外,各个中队一千多人都在大操场出操。下午有时出操,有时听政治教官讲课。晚上有时上课,有时“自由讨论”。三个月内按《步兵操典》的要求从“立正”、“稍息”起,到班、排、连的教练,从徒手训练到实弹射击、实战演习,样样学、件件练。教官们的要求十分苛刻,如果你的动作有一点点他认为不顺眼时,就把你拉出队列训斥,而后是罚跑步,在大操场上让你一人跑一圈又一圈,直跑得你上气接不着下气,才让你归队。福州初夏天气,晴雨无常,不论烈日当空,或是风雨交加,我们总在操场上操练,到收操时,个个衣服、帽子和绑腿都可拧出汗水来。经过长期间整天室外雨淋日晒,到“集训”结束时,每一个学生脱下军帽,脸孔都黑白分明,眉毛以上是白的,眉毛以下是黑的。大家戏称“阴阳脸”。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张,一九三七年上半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关内到处挑衅,制造事端,抗战的形势如箭在弦上。但“集训”期间,那些教官却闭口不敢谈论抗日问题,而是夸夸其谈“力行哲学”、“蒋委员长言论”等等。他们灌输的是服从乃军人之天职,要绝对服从。
  “集训”期间,福建省主席陈仪、省保安处处长叶诚,省教育厅长郑贞文等官员经常来对学生训话。他们也不谈抗日问题。“集训”结束前两天,“芦沟桥事变”发生了,抗日的炮声巳打响,东湖大操场上冠盖云集,举行盛大的“集训”结业典礼,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中央训练总监部的“军训结业证书”,说有了这张证书可以取得预备军官的资格。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入了“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东山人民英勇抗战片断”、“日寇侵扰诏安纪实”、“诏安、东山、港尾三地之战”、“日伪侵占下的浯屿岛”、“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日寇窜扰漳属罪行录”、“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刺杀敌酋泽重信”、“对敌伪斗争二三事”、“盟军在缅甸痛击日寇见闻”、“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等32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