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龙溪少年抗敌剧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502
颗粒名称: 忆“龙溪少年抗敌剧社”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龙溪少年抗敌剧社”,成立于一九三九年初,它是“龙溪县社会军陈郑煊事训练总队部”所组织的一个宣传机构。这时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抗战的初期,在民众抗敌热潮中,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并装潢门面表现其工作而设立的。社长林春风,聘请陈郑煊为指导员兼导演。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抗敌剧社

内容

“龙溪少年抗敌剧社”,成立于一九三九年初,它是“龙溪县社会军陈郑煊事训练总队部”所组织的一个宣传机构。这时正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抗战的初期,在民众抗敌热潮中,为适应当时的形势并装潢门面表现其工作而设立的。社长林春风,聘请陈郑煊为指导员兼导演。队员男女共二十多人,都是招考来的当地失学少年,年龄最大者十五岁,最小者十二岁。男队员有陈丙森、杨波、高凤岐、陈金盾、傅梦祥、郑谨贤、林庆璋、柯金标、林国成、周增智、庄××等;女队员有庄雪痕、庄雪清、庄雪白、杨彩鸣、张阿花、颜瑞燕、赵玉源、谢玉美、王月云、郑玉琼、林翠绸、陈阿香等。陈郑煊先后又介绍郑燧、林婉玲(女)、蔡生财、黄文智、郑江春等任干事,协助该社排练和演出工作,每月各领薪金二十多元。
  该社的经费来源,一部分向当地殷商募捐,如外幕用布就是蔡同昌布店所捐献;另一部分由县辖各区署负责筹募。
  社员除供给膳食外,按月发给另用费二元(银元)。入社后每人发给草绿色军服一套。全部社员集中于社训总队部(现大同路原暨南局旧址)训练。训练科目,除戏剧和歌咏的练习外,每日早晨要受军训,出操一小时。负责教练者是社训总队妇女队长戴金花和事务员石益谦,这两人都是林春风的心腹,暗中负有监视该剧社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的任务:如在歌咏课上教唱《枪口对外》、《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游击队之歌》等抗战歌曲时,戴、石两人就认为这些歌曲是共产党人在解放区所编写的,遂向其主子林春风汇报,以致指导员陈郑煊被警告谴责,禁止教唱。
  社员经过一个月训练后,首先在黄金戏院(现北京路龙溪师范礼堂原址)举行公演两天,这是专为招待各界和募捐的。演出的剧目有《台湾的孩子》(陈郑煊编)、《东北一角》、《小三子》(陈郑煊改编)等三个独幕剧。此后即前往县辖乡镇的石美、角尾、东美、浦南、石码、市尾,以及其他大村庄进行巡回演出。也曾到邻县长泰的岩溪演出两天。
  当时公路巳破坏,汽车难以通行,巡回演出时多半是步行,而且自背行李,分挑布幕、道具等物。途中大家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如年纪小的队员难于跋山涉水,年纪较大者就代背行李,甚至将人背上走路。我们每次都是整好队伍,唱着抗战歌曲走进要演出的乡镇。夜间住宿的一般只是学校的教室或大祠堂。演后离开时,把住宿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群众赞扬说:“这‘孩子班’的纪律比国民党军队好得多!”
  演出的场所都是临时搭的露天戏台,用汽灯照明。轮流演出的剧目有《古庙钟声》(三幕剧)、《金门除夕》、《东北一角》、《台湾的孩子》、《战》等。每次演出时,观众拥挤得几乎把简陋的戏台挤倒。孩子们的表演艺术水平虽不是很高,可是演得认真卖力,得到群众的好评。
  不久,“社训总队”改称“龙溪县抗敌自卫团”,林春风调往长泰,其遗缺由原督练员张志鸿接充。张的能力和权势较差,接任后各区署不肯继续负责筹募剧社经费,以致剧社人员的生活费难以发给。由于经费困难和人员辞职、离去,成立刚一年的“少年抗敌剧社”也就解散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入了“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东山人民英勇抗战片断”、“日寇侵扰诏安纪实”、“诏安、东山、港尾三地之战”、“日伪侵占下的浯屿岛”、“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日寇窜扰漳属罪行录”、“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刺杀敌酋泽重信”、“对敌伪斗争二三事”、“盟军在缅甸痛击日寇见闻”、“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等3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郑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