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96
颗粒名称: 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7
页码: 59-65
摘要: 一九三四年冬天,聂耳、刘良模等人在上海四川北路青年会发起组织“民众歌咏会”,展开了大规模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掀起了一个划时代的音乐革命,这个“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很快地从上海推广到苏州、无锡、宁波等地。一九三六年五月以宋庆龄为首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后,民众歌咏运动配合抗日救国工作,进一步发展到天津、广州、厦门和香港等地。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抗日战火蔓延至上海后,更向全国延伸。二十六日拂晓,日寇配合飞机大炮掩护登陆。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歌咏运动

内容

一九三四年冬天,聂耳、刘良模等人在上海四川北路青年会发起组织“民众歌咏会”,展开了大规模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掀起了一个划时代的音乐革命,这个“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很快地从上海推广到苏州、无锡、宁波等地。
  一九三六年五月以宋庆龄为首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后,民众歌咏运动配合抗日救国工作,进一步发展到天津、广州、厦门和香港等地。
  “芗潮剧社”在漳州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于六月发起成立了“芗江民众歌咏会”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大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和歌咏活动,激发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侮,保卫国家民族的爱国思想。从此,揭开了漳州歌咏运动历史的序幕。
  (一)芗江民众歌咏会的诞生
  一九三六年六至七月间,为了响应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号召,由芗潮剧社柯联魁、郭宽谅(郭佳)等人发起组织“芗江民众歌咏会”,运用歌咏方式结合抗日救国宣传。地点附设在龙溪县民众教育馆(现西桥小学内)。首先从该馆举办的民众夜校入手,由柯联魁向夜校学员讲解抗日形势和国际时事,郭宽谅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为了使歌咏运动更快地开展起来,选择易学、易唱、简短通俗,具有鼓动作用的歌曲,如聂耳的《打回老家去》、《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刘良模的《救中国》;陶行知作词的《锄头歌》以及《大刀进行曲》和《打杀汉奸》……等。这些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易学,群众学了几遍就会唱,一人唱百人和,愈唱愈热烈,愈唱愈激动,大大振奋和提高群众抗日情绪,同时也促进了歌咏运动不断高涨。
  为了使歌咏运动进一步开展,我们运用民众教育馆所属的各所民校在音乐课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並在学员中编组成歌咏队。由于影响扩大了,一些工人如蔡生财、李溪水、周亚狮、方国华;音乐教员曾雨音、包三金、洪永盛、陈周祯、张雪琴、施有珍等人,都纷纷参加到歌咏运动的行列来,热心地帮助教唱和开展宣传组织工作。由于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群众的迫切要求,当时各校音乐教师都运用抗日救亡歌曲作为音乐教材,取代当时不适合形势的歌曲。
  在抗战时期歌咏运动是个声势浩大的、影响深远的革命运动,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面貌,焕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不到一个月,歌咏队巳发展到十多个,每星期日下午在民众教育馆的操场举行大会唱,那时队员有三、四百个,这就是“芗江民众歌咏会”的萌芽时期。
  (二)九龙江畔歌声嘹亮
  漳州歌咏运动的火焰点燃起来后,短短时间内形成燎原之势,嘹亮的抗日救亡歌声响彻九龙江畔。歌咏队象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从民众夜校转向街道,以当时的“保”为单位成立队。同时各工厂、手工业作坊也都组织起来,首先是印刷、皮革,接着是竹器等行业。至此、工人、学生、店员、小贩、工商业者和农民都参加到歌咏运动中来,形成一支庞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统一战线。
  由于成员大多数是文盲,不会看简谱,又来自各行业,休息时间不一致,只好利用晚上,每星期二至四晚上进行教唱活动。由于队伍发展很快,教唱的人手缺乏,所以凡是芗潮剧社社员,只要能唱歌的,不论男女一律出动参加教唱,当时教唱的社员有:许铁如(彭冲)陈素兰(骆平)张蕴琪、陈月英、汪瑞椒、连秀琴、周水仙、周亚狮、黄浪舟、陈俊、王达江、陈郑煊、郑万……等。
  “七七”芦沟桥事件爆发了人民抗日战争,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歌咏运动也跟着更加高涨,队伍迅猛发展,不断壮大,歌咏队伍已发展至二十队左右,约一千多人。老队员虽然抽出一部份人教唱,但还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当时由郭宽谅通过厦门同学许钦世(厦门地下党员)的介绍,到海沧邀李英前来漳州协助。李英有一定音乐水平,嗓子很好,能吸引群众。经过芗潮剧社和歌咏会配合,对歌咏队伍进行调整,並推行下乡宣传建队。那时城乡巳建立二十五、六队,连民众夜校计三十多队,由李英、郭宽谅选择歌曲,先后共印歌曲集五集。每队设队长、歌咏指导员各一人,並在各队进行互相学习交流。
  一九三七年十月,歌咏会举办学习班,抽调骨干加以培训,以进一步提高音乐理论和教唱水平。当时选择老队(如渔头庙队、修竹街队)为基础,参加学员三十多个。培训班设在龙溪县抗敌后援会(现中山公园图书馆),后移至太古桥光明电影院(现大众影院),三个月结业。主要学习《怎样教群众唱歌》和普及音乐常识,并学习二部合唱、四部合唱。经三个月培训结业时还进行考试,在毕业典礼上,每人发给指挥棒一支,龙溪抗敌后援会编印的歌曲集四集,学习纪念章一枚,同学录一册,毕业证书一张。除部分学员因工作变动外,结业时学员计有:李溪水、蔡生财、范来赐、周德志、方国华、欧阳根、陈志坚、郑雨生、陈长安、张志明、邱青年、张雪琴、陈余银、张志倪、胡大草、江和成、倪雄海、林茂渊和年仅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周水仙、张雪芬、张兰芬、陈其勉等二十五人,毕业后分配到各歌咏队任歌咏指导员,他们不但没有领补贴,有的还要自己掏钱作经费。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歌咏队巳发展到四十余队,逐渐进入高潮时期。计有民教馆、渔头庙、修竹街、断蛙池、南市街(香港路)、龙眼营、东桥亭(修文东路)、烧灰巷、新桥头大庙口(厦门路)、石路后、炮仔街、雨伞街、青年路、自由路、东门街(新华东路潮州会馆)、漳南道巷、马道底、新行街、岳口街、西街头、龙岩会馆、金峰(东乡)、北斗(西乡)、小梅溪、大梅溪、长福乡(百花村)以及民众夜校等,据不完全统计巳有基本会员约三、四千人。这时抗日救亡运动从城镇到农村,从漳州到各地蓬勃开展起来,群众浸沉在抗日歌咏热潮中,嗦吭的歌声响彻了九龙江畔,象巨浪澎湃怒吼,大大激发闽南儿女抗日救亡的爱国热忱。
  (三)“九·一八”歌咏大会
  一个秋天晚上,正是“九·一八”纪念日,漳州中山公园七星池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歌咏指挥李英正在指挥着台上台下群众歌唱,抗日歌声汇成一片,雄伟的救亡歌声震天动地,歌声起处人心激动,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引吭高歌,形成一片歌海,歌声一停,响起愤怒的口号:“打倒汉奸卖国贼!”“坚决收回失地!象火山喷爆冲击夜空。当演出开始,台上一排女演唱员肃立,一个约十二岁的女孩子站上指挥台,把指挥棒一挥,雄伟的《义勇军进行曲》振奋着每一个人的心弦,使人意气奋发。接着一队男演员出台参加,由一个约八、九岁的男孩指挥,男女合唱《救国军歌》,歌声犹如巨浪滚滚,又似万马奔腾,雄伟壮烈动人。当台上唱出《打回老家去》时,台上台下同声合唱,全场汇成一支强大歌流,飞扬在芗城上空。大会结束,便进行示威游行,队伍中抗日救国歌声四起,人们热血沸腾,一时全城沉浸在救国歌声的洪流中。游行队伍一路高喊口号示威,以表达群众抗日的要求和决心。此后每逢纪念日,均举行大、小型的集会和歌咏会,形成一股巨大声势。
  (四)万人火炬游行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抗日战火蔓延至上海后,更向全国延伸。日寇进迫华南,于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夜,又企图在金门登陆,当时全体军民英勇投入激烈的战斗,与日舰炮击多时。二十六日拂晓,日寇配合飞机大炮掩护登陆。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金门县长,胆小如鼠,竟敢擅离职守从后路逃奔漳州。日寇占领金门后,直接威胁厦门,此后日机向漳州、泉厦空袭频繁,人心惶惶。龙溪县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以芗潮剧社为核心,为了安定民心,加强群众抗日信心,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万人火炬歌咏示威游行,有各机关、团体、学校等参加。于二十六日夜六时,在中山公园集中出发,当时芗江民众歌咏会正举办歌咏训练班,接到消息立即停止学习,迅速分配学员到各歌咏队去指挥游行。黄昏,参加游行的队伍挤满公园,从梅岗亭远望,只看烟火四起,火光冲天,偌大的中山公园形成一片歌海。这时只见一个年青的小伙子,纵身跳上一只刚抬来的桌上,高声指挥着游行队伍,人们认识他就是许铁如。在他严密组织下队伍井井有序,顺利地向四路出发,火炬歌咏队所到之处,歌声震憾夜空,全城火焰冲天,整个城区沉浸在抗日的怒海中。街道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这边队伍在唱:“救!救!救!救中国,一齐向前走”。那边队伍在唱:“一座火山爆发,一个民族解放正在进行……”另一个队伍在唱:“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地方是我们的……”。接着一阵高喊口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金门岛!”“团结起来打回金门岛去!”“坚决把日本帝国主义滚出金门岛!”在这种高涨气氛中,歌声激动,队伍精神奋发,斗志昂扬,肩并着肩大踏步前进!这种激动人心的画面,在漳州是第一次出现。游行延至深夜,群众
  还是不肯散去!
  当时一些患恐日病的官僚士绅,看到这股强大的群众力量,惊恐万状,歌声象尖刀刺向他们心窝,使之坐立不安。卖国贼怀恨在心,阴谋迫害这些抗日爱国青年和志士,企图扑灭这股革命火焰。
  一九三八年春天,国民党一五七师他调,七十五师驻漳。国民党内部军统和中统勾心斗角,各自拉拢地方势力,眼看漳州芗潮剧社和芗江民众歌咏会十分活跃,群众力量雄厚,又掌握着龙溪县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及其他团体,群众基础好,分外眼红,犹如硬刺鲠喉,便蓄意搞跨它。因此对芗潮剧社抗战宣传活动百般阻挠,芗潮剧社诸人在环境恶劣,困难重重情况下,坚持斗争,坚持工作,把工作转移到农村去,继续在南乡的小梅溪、大梅溪、长福乡(百花村)、北乡的小坑头、北斗;西乡的西洋坪、后塘;东乡的金峰……等地进行抗战救亡歌咏宣传活动。但反动派的迫害越来越紧,四月五日清明节,国民党龙溪县社训总队长林春风派便衣无故拘押了陈松年、郭宽谅、黄德洵、郭宽逊、侯维钟、郑天万、陈月英、连秀琴、张兰芬、汪瑞椒、王巧珍等十一人,以汉奸嫌疑罪名强加于这些人头上。一星期后,因迫于社会舆论和各方交涉,只好由家属铺保出狱。出狱后这些人並没有被压服,继续进行抗战宣传工作。
  (五)扑不灭的火焰
  历史的巨轮是永恒地在前进,尽管当时蒋介石政府千方百计镇压和杀害无数抗战青年和爱国志士,抗战救亡运动工作並没有被扼杀,相反地烈火越烧越旺,汇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抗战洪流。
  一九三八年六月五日深夜,歌咏会发起人之一柯联魁,惨遭龙溪县长戴仲玉、国民党自卫团长林春风等人谋杀,壮烈牺牲。他的热血激励着我们的抗战热情更加高涨!当时歌咏运动巳转入教育界和文化界继续战斗,歌手们分散到各基层活动,雄浑而有力的抗战歌声,依然不间断地在芗城内外飘扬,这时巳普遍深入地在群众中扎根。随着指导员转移到石码、南靖山城、水潮、平和、华安、永福、龙岩、汀州、浦城、福州、以至江西、四川、湖南各地,而且打入国民党兵营中开展抗战歌咏活动。抗战歌声在那里,抗战救亡运动就在那里,歌声呼唤了人们燃起抗战烈火……响亮的歌声在各地荡漾着。它配合着全国抗战救亡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入了“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东山人民英勇抗战片断”、“日寇侵扰诏安纪实”、“诏安、东山、港尾三地之战”、“日伪侵占下的浯屿岛”、“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日寇窜扰漳属罪行录”、“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刺杀敌酋泽重信”、“对敌伪斗争二三事”、“盟军在缅甸痛击日寇见闻”、“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等3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