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83
颗粒名称: 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3
页码: 22-24
摘要: 龙海县港尾乡东南滨海,海岸线长84.5公里,与厦门岛和浯屿岛隔海相望。1938年厦门、浯屿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之后,港尾区成为防卫前线,国民党75师郭殿荣一个营驻守港尾,县保安队一个中队驻守卓岐、深澳。一路是胡、陈两团于17日上午由白坑登陆,登陆后只分少数兵力进犯镇海,主力则向过山后、岭兜、青阳一线进犯。经过数小时协商达成协议,约定胡、陈两团长当夜到港尾晤谈。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反正纪要

内容

龙海县港尾乡(旧日海澄县港尾区)东南滨海,海岸线长84.5公里,与厦门岛和浯屿岛(港尾辖属)隔海相望。1938年厦门、浯屿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之后,港尾区成为防卫前线,国民党75师郭殿荣一个营驻守港尾,县保安队一个中队驻守卓岐、深澳。
  1940年2月初,有汉奸汪精卫所属伪军三个团在港尾登陆流窜侵扰,最后竟然反正了,这事件一时轰动闽南,在我县历史上留下一段插曲。
  1940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十日),厦门日寇驱使汉奸黄大伟率领胡耐甫(警卫团)、陈光锐(特务团)和新编步兵张步楼团等三个团,合计兵力3000多名,由2艘军舰、13艘汽艇和4只木排运输,以钳形攻势分南北两路入侵港尾区。一路是胡、陈两团于17日上午由白坑登陆,登陆后只分少数兵力进犯镇海,主力则向过山后、岭兜、青阳一线进犯。占据青阳后又分为两线:一线沿山坪、山兜迁回南太武山麓,直攻卓岐,并沿海岸绕至王公地之古城,意图袭击港尾;一线以主力集结于沈岭坪。另一路是黄大伟亲信张步楼团约1500人,于18日由屿仔尾登陆,分少数兵力进犯打石坑,而以主力向新厝仔、大径进占店地、白沙,直逼港尾之象山,妄图与胡、陈两团在港尾会合。
  在此伪军压境之际,港尾驻军和保安中队以及警察所警察合计兵力不及400名,虽组织抗击,顽强战斗,终因兵力薄弱,在众寡悬殊之下,不敢恋战。一面急电漳州师部求援,一面且战且撤,一直退至省山,扼守梅峰之间,以待援军。但经一场交锋,港尾圩居民纷纷疏散,分逃漳浦、漳州、石码等地避难,未逃离者也纷纷上山。不料胡、陈两团因素受日寇的歧视压迫,不愿再受驱使;且其时日本侵略者经长期战争,巳成强弩之末,一些伪军有被瓦解消灭之虑。为寻求出路,有心反正,故只登陆而不挺进。翌日(19日)晨,我驻石码水清浚团率步、炮各一营驰赴增援,部署反攻。一面开展政治攻势,向伪军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勿为倭寇利用”、“快快反正杀敌”等口号,在实力反攻和政治宣传的攻势下,敌军士气瓦解,军心动摇。结果胡、陈两团于下午3时左右,派出营长、团副各1人,冲过火线,前来洽降。5时左右又派出团副2人,副官1人,持白旗前来洽降。经过数小时协商达成协议,约定胡、陈两团长当夜到港尾晤谈。是夜一时许,胡、陈两团长举白旗来降。水团长与胡、陈团长彼此相见以诚。20日上午,伪军两团全部开入港尾休整待命。
  张步楼团较为顽固,它从屿仔尾登陆后,经大径一路进至白沙时,遭到我军步、炮队的反击,颇有伤亡,乃退至屿仔尾,梦想夺海逃回厦门。黄大伟即派日舰1艘,汽艇3只,急驶屿仔尾接应,但被我炮乒击退。黄大伟情知不妙,下令撤走全部汽艇,撇下张团不顾,逃回厦门去了。张步楼只好据守天马山,尚望胡、陈两团来援。及知两团巳降,张步楼在巳无退路,亦无援兵的形势下,亦表示愿意投诚。一场战火,终告平息,化干戈为玉帛。港尾区及后方人民闻讯,莫不额手称庆。
  此次三个团反正官兵共有3000多人,枪支2800多杆,平射炮、迫击炮及轻重机枪等一批。
  先是胡、陈两团反正时,适值俗习“天公生”日,群众即将祀神祭品,丰富的牲醴、果点、甜粿等慰劳反正部队。全部伪军反正后,海澄县政府及各界代表组织慰问团和救护队前往港尾进行宣慰工作。期问团唱起“流亡三部曲”时,反正士兵纷纷撕下所佩带的伪军帽徽及符号,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爱国不打内战”等口号。
  事后驻军报功,郭殿荣提升为副团长;将梅峰寺改称“得胜庙”,并立有碑记。
  反正伪军撤离海澄县境时,受到隆重的欢送。途经石码,各界代表列队出郊欢迎,锣鼓鞭炮之声喧天震耳。在码住了两夜,即转往漳州。在漳州又是一番热烈欢迎,赠送慰问品以表慰劳。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入了“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东山人民英勇抗战片断”、“日寇侵扰诏安纪实”、“诏安、东山、港尾三地之战”、“日伪侵占下的浯屿岛”、“伪军三个团在港尾反正纪要”、“日寇窜扰漳属罪行录”、“堵击日寇流窜闽南纪实”、“刺杀敌酋泽重信”、“对敌伪斗争二三事”、“盟军在缅甸痛击日寇见闻”、“漳州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况”等3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昆发
责任者
陈启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