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十二月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70
颗粒名称: 漳州民间十二月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111-115
摘要: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即最后一次打牙祭的意思。这一天东家办丰盛的酒肴祀宅神后,遍请夥计表示犒劳。《云霄厅志》有记载:“岁每月朔望后一日,贾人及胥役工匠之属备酒肴祀神,谓之做衙。”但是,做“尾祭”,更另有深意,就在这次酒宴上,决定明年夥计的去留,如果东家斟酒敬某一夥计,就是示意明年要把他解雇;假如某夥计明年决定不继续干了,到了散席时就把筷子倒置。用这种暗示的方式,主雇双方不言自明。“尾牙”后,各商店年终结帐,互相会帐,以便追讨欠款,经纪人从这天忙碌起来,四处奔走讨债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漳州人叫“送尪”,郑重其事地送神上天奏事。这是小民贿赂官吏的写照。
关键词: 漳州 民间 习俗

内容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即最后一次打牙祭的意思。这一天东家办丰盛的酒肴祀宅神(土话称地基主)后,遍请夥计表示犒劳。《云霄厅志》有记载:“岁每月朔望后一日,贾人及胥役工匠之属备酒肴祀神,谓之做衙。”但是,做“尾祭”,更另有深意,就在这次酒宴上,决定明年夥计的去留,如果东家斟酒敬某一夥计,就是示意明年要把他解雇;假如某夥计明年决定不继续干了,到了散席时就把筷子倒置。用这种暗示的方式,主雇双方不言自明。“尾牙”后,各商店年终结帐,互相会帐,以便追讨欠款,经纪人从这天忙碌起来,四处奔走讨债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漳州人叫“送尪”,郑重其事地送神上天奏事。《淮南子》上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人间小民实在诚惶诚恐,为了防止灶君上天奏自家的短处,就在他临行前,用灶糖灶饼为他饯行,想用胶牙糖把灶君牙齿粘住,使它不能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君说不出话来。这是老百姓愚弄官僚们最机智的办法了。宋代诗人范成大十分诙谐地描述祭灶情景:“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小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是小民贿赂官吏的写照。
  漳州人送神时,除焚香祷告外,还用一付对联贴在灶神龛位上,明确地表白心事:“上天言好话,回宫降吉样。”这真是直言不讳,坦诚相告了。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灶神下降,祀礼如仪,应酬一番后,便依旧行事不予置理了。
  “送神祀灶敬陈牲,风度家家爆竹声。
  为祝来年运气好,香灯供奉到天明。”
  (按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神,灯火通宵不得熄。)
  腊月二十四,也叫“小年夜”,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准备过春节了。民谚云:“二十四扫房屋,二十七、二十八贴花花。”主妇们忙于扫尘,洒扫室堂,洗涤家具器皿,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家庭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扫年”的风俗,反映出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
  “扫尘“后,便贴春联,挂年画,使起居环境焕然一新,充满节日欢腾的气氛。除夕前几天,亲友间还持礼物相赠,这叫做“馈岁”。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张灯排宴,互祝新春,叙旧话新,达旦不寐,这叫“守岁”。可见守岁的“守”字,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因此,除夕守岁是我国历代相传有其积极意义的习俗。
  漳州的除夕要“围炉”,因为全家大小团聚吃“年夜饭”时,必须用一个新的红泥小火炉,生着火炭,红红旺旺地放置于桌下,(有的用金属火锅放在桌上),象征家庭幸福兴旺。
  除夕的宴席上佳肴美食特别丰盛,而且具有某种意义。例如:韭菜寓意“韭菜春”,长久幸福之意;豆腐,谐音“富”;最普通的新鲜菠菜、芥菜、或“牛皮菜”,叫“长年菜”,不能切断,得撕成一条条,烫熟,吃了长寿,所以越长越好,也含有不忘本之意。还得有一盘蚶,只稍用开水烫一下,以半生熟为美味,这大概是古越人习俗之遗风吧。因为蚶壳喻金银,宴会后不得扫入垃圾,应郑重地置于门后或床下,预兆明年发财,金银满屋。
  “围炉”时,亲人若有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席间禁忌说不吉祥的话,要团结和睦,宴会后,做长辈的要给儿孙们分“红包”(即“压岁钱”)。除夕夜,子女们守岁,“终夜不寐”,说是会增高父母亲的寿数。
  曾省的《漳州竹枝词》最后一首咏围炉:
  “围炉儿女共欢情,锣鼓今宵闹满城。
  来到五更犹旧岁,天明才算是新正。”
  过年,围炉,旧社会里对中户以上人家是全家团聚,欢乐的节日,对贫穷人家则犹如过“鬼门关”。债主讨债,按旧习惯,只要债主手持的灯笼中烛火不灭,讨帐可以讨到鸡鸣的,到天明乃止。因此,漳州还流传“躲债戏”的习俗。除夕之夜,有些庙宇通宵演戏,(如三坪寺就最盛行)一些无钱还债的人,就躲在这庙里看戏,债主们不敢到庙里来讨债。到了初一至初四,春节期间,照例不许见面讨债,这样就躲债过年关了。
  总而言之,每个年节,都有适合节令的风味小吃,祀神祭鬼,无非为了祭嘴,反映出各地人民的生活情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若将这些地方风俗习惯,摈除了迷信色彩,赋予新的健康内容,便能使人民节日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喜气洋洋,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最后录一首漳州民间流传的《十二个月歌》作结:
  “正月鼓仔灯,
  二月落花生,
  三月窖豆芽,
  四月卖麻茶,
  五月来裹粽,
  六月田草冻,(夏天的一种凉食品)
  七月印经衣,(即冥衣,迷信品)
  八月卖麻薯,
  九月放风叉,(即风筝,方言)
  十月拾稻穗,
  十一月卖草席,
  十二月卖粿叶。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