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九月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67
颗粒名称: 漳州民间九月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109-110
摘要: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特殊的感情。重阳之佳,在于秋高气爽,风霜高洁,宜登高望远,宜赏菊赋诗。所以每到这一天,出游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今天,还保持这种风俗。漳州士人也仿效古代习俗,在这一天邀友人登高览胜,学校放假组织远足,或举行爬山比赛,或兢放风筝。“九月黄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说当年。风筝,北方称之为“纸鸢”,南方称为“鹞”。这证实闽南方言“放公灾”,符合古意。漳州民间风俗在重阳节喜吃柚子,说是可以补头脑;吃番薯或芋头,可以补四肢筋骨;吃花生,可以补手指;吃红柿子,可以补心肺。虽说取其形象类似,实则是介绍时令小吃而己。
关键词: 漳州 民间 习俗

内容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特殊的感情。重阳之佳,在于秋高气爽,风霜高洁,宜登高望远,宜赏菊赋诗。所以每到这一天,出游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今天,还保持这种风俗。漳州士人也仿效古代习俗,在这一天邀友人登高览胜,学校放假组织远足,或举行爬山比赛,或兢放风筝。
  《竹枝词》:
  “九月黄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说当年。
  儿童游戏贪逃学,偷向城头放纸鸢。”
  风筝,北方称之为“纸鸢”,南方称为“鹞”。《漳州府志》有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对风筝很有研究,曾撰写一篇《南鹞北鸢考工记》,他在《红楼梦》中写宝玉放风筝时,曾说:把风筝放得高高的,让它断线远逝,就把晦气远远地送走了。这证实闽南方言“放公灾”,符合古意。
  风筝不仅是一种有益儿童身心的娱乐玩具,而且还有它奇特的用场。古代战争中曾利用它来传递信息;十八世纪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风筝作科学试验。无线电的发明者意大利马可尼利用风筝,首次试验成功横跨大西洋拍发无线电报。解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军民,还曾用无线遥控装置操纵风筝,向台湾同胞传送慰问品。可见放风筝,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运动项目。
  漳州民间风俗在重阳节喜吃柚子,说是可以补头脑;吃番薯或芋头,可以补四肢筋骨;吃花生,可以补手指;吃红柿子,可以补心肺。虽说取其形象类似,实则是介绍时令小吃而己。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