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七月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65
颗粒名称: 漳州民间七月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106-108
摘要: 每年七月七夕,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所以叫“七巧节”或“少女节”。《漳州府志》记载:“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巧在天孙不用猜,女儿乞巧亦痴哉!现在漳州人七夕这天只喜吃“白酒”。但是,七月间,在漳州民间最盛行的迷信活动是做“普度”。各地中元节,仅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祭祀先人,烧楮钱纸衣。七月初一,称为“开焰口”,,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一盏“普度灯”,灯上写“七月流火”字样,还在两边画上花鸟人物。灯光半明半暗,终夜不熄。
关键词: 漳州 民间 习俗

内容

每年七月七夕,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所以叫“七巧节”或“少女节”。《漳州府志》记载:“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具体做法是:“妇女陈瓜果七盘,茗碗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枚,取绣线,于焚楮光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
  曾省十分诙谐地调侃道:
  “巧在天孙不用猜,女儿乞巧亦痴哉!
  一年一会牛郎话,那有工夫送巧来?”
  现在漳州人七夕这天只喜吃“白酒”。制法是把糯米蒸熟,加入白曲,发酵成糕状,用白糖或红糖做清汤,食之又甜又酸,十分可口。
  但是,七月间,在漳州民间最盛行的迷信活动是做“普度”。本来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闽南一带叫做“鬼节”,传说是由于目连僧救母。《大藏经》中说:目莲僧得道后,因母亲罪孽深重,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求救于佛,佛令作盂兰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盘中供佛,然后目连的母亲才能得食。《漳州府志》也载:“七月半作盂兰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灯天际,联缀数枝,如滴如坠,望之若星,谓之作‘中元’。”这俗今已废,惟漳州沿溪市民于中元节还有放水灯之举,入夜行之,用缽头装饰成莲花灯,点燃后从上游漂下。传说旧时灯中置有银物,顺流而下,拾得者皆大悦。
  《竹枝词》:
  “胜会兰盆踵事增,繙经礼佛兢延僧。
  笙歌入夜人家胜,並看河边放水灯。”
  各地中元节,仅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祭祀先人,烧楮钱纸衣。乡里则敛钱请寺僧做盂兰盆会,备丰富的斋品,祭祀孤魂野鬼,叫做“普度”。但是漳州人“普度”则大肆铺张,整个七月,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至三十日,排日轮流做“普度”。这一天设坛打醮,搭台演戏,家家户户宴请亲友,花费不少钱财,
  这种做法怎么解释呢?古老传说普度公有五尊,称为“五显神”,属于金、木、水、火、土。其实是“五脏神”。居家人平日都很俭省,一粒鸡蛋也舍不得吃,还得排上用场,换针线或盐巴。从春节到七月,整半年,也该破费些犒劳五脏神了,所以要大肆铺张一下。
  七月初一,称为“开焰口”,(即开地狱门),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一盏“普度灯”,灯上写“七月流火”字样,还在两边画上花鸟人物。灯光半明半暗,终夜不熄。直到月底“关焰口”,(关地狱门)时,才把这灯烧掉。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