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间年节习俗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58
颗粒名称: 漳州民间年节习俗谈
分类号: K892
页数: 18
页码: 98-115
摘要: 我国民间的传统年节习俗,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节日。这些传统的节日活动,不仅反映出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也反映出他们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以及岁时节气诸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地方色彩。当然,其间也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迷信色彩,如祭祀神鬼祖先之类的内容。流传于漳州的民间传统年节的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出闽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情调,充满节日欢乐的气氛,即使在今日的台湾民间,依然因袭闽南的年节风俗习惯,可见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了。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数春节了。
关键词: 漳州 民间 习俗

内容

我国民间的传统年节习俗,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节日。这些传统的节日活动,不仅反映出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情趣,也反映出他们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以及岁时节气诸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地方色彩。当然,其间也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迷信色彩,如祭祀神鬼祖先之类的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有些陈旧、过时的风俗习惯逐渐被人们扬弃掉,但有些仍被保存下来並且赋予了新的内容。流传于漳州的民间传统年节的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出闽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情调,充满节日欢乐的气氛,即使在今日的台湾民间,依然因袭闽南的年节风俗习惯,可见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了。
  正月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数春节了。漳州人把春节叫做“新正”,正月是岁首,新年新气象,象征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因此,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彩,除祭祀拜年外,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白天逛娱春场,晚上观耍龙灯,舞狮子,放烟花,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一直延续到元宵夜,到达高潮。
  漳州流传一首民谣,把春节活动用顺口溜,加以概括,颇有趣味,但说法不一,抄录一种于下:
  初一早,
  初二早,请女婿,
  初三睡到饱,
  初四尪(神)落天
  初五假开,(春节活动告一段落)
  初六打囡尻川,(打孩子屁股)
  初七平宵,
  初八做粿料
  初九天公生,(隆重庆祝玉皇圣诞)
  初十地公生
  十一吃福,
  十二庙打涸,(木鱼)
  十三关帝公生
  十四结灯棚,
  十五闹元宵。
  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叫做“开正”。主妇用红糖煮线面,敬祀神祗,祈求全家幸福长寿。再以三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漳州方言“剩余”读做“春”,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然后,全家大大小小都穿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主人家则用朱盒(漳州俗称“荐盒”)盛糖果,並泡甜茶、热情款待客人。至亲好友,主人还招待佳肴美酒,叫做“请春酒”。客人告辞时,双方都要以“红包”(压岁钱)赠予小孩们。如在路上遇到熟人,都要互相拜年,庆祝新春快乐。
  清龙溪举人曾省《漳州四时竹枝词》曰:
  “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
  儿童也解称恭喜,赚得红柑满袖来。”
  春节期间,漳州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即“逛公爷街”,现在改称“娱春场”。所谓“公爷”是指郑成功的部将黄梧,他献海澄降清,封为一等海澄公,漳州人称他及其世代为黄公台。黄梧霸占了谢探花的府第为黄公府,强迫当地人民把探花街改称为公府街。春节期间,在这条街上设新春游艺场,漳州人就叫逛公爷街了。
  初一这一天,民间还有几种禁忌:三餐不吃粥,据说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板,不把垃圾倾倒于户外,说是“财气不外泄”;又忌家里打破碗碟用具,也不打骂孩子,说是“避免不吉利的征兆”。总之,要欢欢喜喜,乾乾净净,顺顺利利地过个舒心的春节。
  初二除了拜年和逛娱春场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请女婿”。因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偕丈夫,归家贺新正。漳州的风俗,对待女婿是很亲热的,招待特别热情周到。不过他们来时也得带些“红包”和糖饼分给岳家的孩子们。当晚夫妻双双一同回去,不能留在娘家过夜。
  初三,一般不互相串门拜年了,因为早时新丧之家,俗例要在这一天祭亡灵,有亲眷来吊丧,谓之“消新愁”。所以初三不到别人家里拜年,避免不吉利。
  初四是“接神日”,因为去岁腊月二十四夜,送神祗上天奏善事,到初三深夜神祗就要回驾本宅。所以这天清晨,沐浴焚香、排三牲果品迎接神祗,以祈求合家一年平安。
  初五,年假已过,各行各业开始营业,所以叫“假开”,(假毕,开始工作了)。店铺常用朱红色纸写”开张大吉”或“大吉利市”的字条贴在门上和柜台前。开店门时要燃放鞭炮,祝贶生意兴隆。
  初六,拜年的活动基本结束了,但市郊的农村妇女,喜爱在这天进城逛娱春场,传说初六多走路,可以避免脚掌长“鸡眼”。
  初七是“平宵”,农民精选五谷和蔬菜煮来吃,名叫“七宝汤”,据说吃了可以解除百病。
  初八这天全家人必须团聚在一块儿享叙天伦之乐,准备初九这天隆重庆祝玉皇大帝生日。
  十一,俗称“吃福”,这一天一定要弄些好东西吃,可以保养身体,有福气。
  以后几天就是准备闹元宵了,这是欢庆春节活动的高潮,也是春节活动的尾声了。漳州传说:这天晚上,天上的状元爷要下凡游街。状元爷是具有儿童的性情,欢喜同儿童游玩的。所以家家户户叫儿童手提五光十色的灯笼,欢聚街上,高喊游街,照得夜市光明如昼。
  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算是个重大的节日,所以庆祝元宵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红男绿女涌上街头,看花灯,猜灯谜,旧时还扎鳌山;广场上放烟火,攻炮城;大街上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脚,摇花船,大鼓凉伞,使人应接不睱,狂欢到深夜,俗称“闹元宵”。
  《漳州竹枝词》有咏元宵曰:
  “满城灯火巧安排,兢看鳌山景物佳。
  北管南腔听不断,几番箫鼓过前街。”
  二月
  二月初二,灶王公生日,漳州风俗,家家户户都用糕饼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兴旺。(有些人家同时供土地公。)
  《府志》记载:二月花朝,乡人仿古为“春祈会”。敛分金,宰牲、祀神毕,群饮于庙,分胙而归,谓之做福。现在已经鲜有做“春祈”。
  曾省《漳州竹枝词》:
  “祈农报土事尤关,打鼓吹箫赛社还。
  近日民风多演戏,乡村亦唱外江班。
  (所谓外江班,外地戏班也。)
  三月
  三月清明节,这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草木欣欣向荣,《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漳州习俗折柳插门楣上,表示吉祥祛邪。居家则用“薄饼”祭祀祖先。所谓“薄饼”,是把肉、笋、豆腐干等切丝合煮作馅,加上香菇、海苔、扁鱼、沙虫、豆芽、韭菜等等,用摊得很薄的圆形面皮卷成卷儿,圆滚滚,直挺挺的,用手捧着吃,千净,可口,漳州人十分喜欢吃,而且津津乐道。有的人家则吃“卤面”,这都是闽南风味的小吃。
  《竹枝词》咏清明:
  “三月三日天气长,祖祠祭罢共称觞,”
  豆芽葱韭兼春笋,好卷新煎麦饼香。”
  清明时节扫墓以祭祀祖先,这个风俗自古相传至今,漳州习俗扫墓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巡墓”,只用糕饼致祭,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锭,以纸钱置坟头。另一种叫
  “培墓”,除整修坟地外,以酒食为祭品,但其中必有一盘甜的糯米糕,据说是为了祈求祖先庇祐子孙日子过得甜的意思。
  《竹枝词》:
  “门前插柳雨初晴,令节今朝又一更。
  簌簌棠梨城畔路,谁家上冢祭清明””
  解放后,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以寄托哀思,赋予清明节以新的内容。
  四月
  四月初八龙华会庆佛生日,旧时各寺院的和尚沿门唱梵曲化缘,说是要颂经礼赞洗佛象,求布施“洗佛钱”。
  《竹枝词》:
  “龙华浴佛久相沿,和尚游街藉乞钱。
  毕竟俗根仍未离,也须一洗脱尘缘。”
  五月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风土记》)端即事物边缘,或开始的意思。《漳州府志》上记载:“端午悬艾插蒲蒸角黍,服雄黄酒,儿童带茧虎,俗斗龙舟,富人放标,持豚酒饲之。”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大概是由于时至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借助于艾和菖蒲的气味,可以驱虫除秽,清洁空气的缘故。喝雄黄酒,是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所以古人认为雄黄可以除毒避邪。有人还把雄黄酒涂在儿童额上,写“王”字,说是可以避免生疮。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特别是食物贮藏室,厨房洒上雄黄水或薰雄黄烟,用以杀死或防止毒虫,尚不失为环境消毒的一种办法。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雄黄是一种致癌物质,即使喝很少量也是有害的,人体的消化道吸收雄黄中包含的砷的成分,日久还会引起肝的损伤。
  角黍,就是粽子,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漳州有碱粽、豆粽、肉粽等数种。赛龙舟,更是端午节最热闹的盛会,从五月初一开始,九龙江畔分地段轮日举行,奖品是向当地商家富户募捐来的,在终点把奖品挂在竹竿上,飞舟争渡,力争上游,谓之“夺标”,水上盛会,热烈非凡。吃粽子,赛龙舟,这种习俗,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漳州人尊之为“水仙尊王”。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在《端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作过详细而精辟的考证,他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在水面上举行龙舟竞渡的游戏,是给图腾神娱乐的。粽子也是给图腾神吃的,当然也供龙子龙孙们一同娱乐,一起享受。
  端午节龙舟竞渡,至今依然十分红火,曾省又有《竹枝词》为证:
  “端阳佳节可人天,溪北溪南兢斗船。
  金鼓声喧齐喝采,锦标争夺看谁先?”
  六月
  六月六日,俗谓之“天门开”,洒衣服不患蠹蛀,读书人则晒书。居家人涤井,给猫犬洗澡,说是为之去腥气。现在很少人这样做了。
  《竹枝词》:
  “晒衣六月蠹能除,酷热金乌燎太虚。
  此日天门开好晒,郝隆惟晒腹中书。”
  漳州的风俗则是在六月十五日,做“半年圆”,祭祀祖先。这种“圆”和“冬至圆”有所不同。半年圆是用粳米做成的,形似龙眼果,中间掺杂一些红色的,先蒸熟,后加红糖煮吃。据说是表示半年团圆的意思。
  七月
  每年七月七夕,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所以叫“七巧节”或“少女节”。《漳州府志》记载:“七夕是夜,儿女罗酒果于庭,祝牛女二星,瞻拜以乞巧。”具体做法是:“妇女陈瓜果七盘,茗碗炉香各七数,用针七枚,取绣线,于焚楮光伏地俄顷穿之,以能否夸得巧之多寡。”
  曾省十分诙谐地调侃道:
  “巧在天孙不用猜,女儿乞巧亦痴哉!
  一年一会牛郎话,那有工夫送巧来?”
  现在漳州人七夕这天只喜吃“白酒”。制法是把糯米蒸熟,加入白曲,发酵成糕状,用白糖或红糖做清汤,食之又甜又酸,十分可口。
  但是,七月间,在漳州民间最盛行的迷信活动是做“普度”。本来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闽南一带叫做“鬼节”,传说是由于目连僧救母。《大藏经》中说:目莲僧得道后,因母亲罪孽深重,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求救于佛,佛令作盂兰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盘中供佛,然后目连的母亲才能得食。《漳州府志》也载:“七月半作盂兰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灯天际,联缀数枝,如滴如坠,望之若星,谓之作‘中元’。”这俗今已废,惟漳州沿溪市民于中元节还有放水灯之举,入夜行之,用缽头装饰成莲花灯,点燃后从上游漂下。传说旧时灯中置有银物,顺流而下,拾得者皆大悦。
  《竹枝词》:
  “胜会兰盆踵事增,繙经礼佛兢延僧。
  笙歌入夜人家胜,並看河边放水灯。”
  各地中元节,仅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祭祀先人,烧楮钱纸衣。乡里则敛钱请寺僧做盂兰盆会,备丰富的斋品,祭祀孤魂野鬼,叫做“普度”。但是漳州人“普度”则大肆铺张,整个七月,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至三十日,排日轮流做“普度”。这一天设坛打醮,搭台演戏,家家户户宴请亲友,花费不少钱财,
  这种做法怎么解释呢?古老传说普度公有五尊,称为“五显神”,属于金、木、水、火、土。其实是“五脏神”。居家人平日都很俭省,一粒鸡蛋也舍不得吃,还得排上用场,换针线或盐巴。从春节到七月,整半年,也该破费些犒劳五脏神了,所以要大肆铺张一下。
  七月初一,称为“开焰口”,(即开地狱门),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一盏“普度灯”,灯上写“七月流火”字样,还在两边画上花鸟人物。灯光半明半暗,终夜不熄。直到月底“关焰口”,(关地狱门)时,才把这灯烧掉。
  八月
  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时当新秋,暑气消尽,气候宜人,月夜良宵,清爽明澈,皎月晶莹夺目,清辉洒满大地,这时节难怪我国人民有中秋“走月亮”、“拜月娘”、祭月、挂彩灯等习俗,其中,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最为盛行。
  《竹枝词》咏中秋:
  “今宵设酒到三更,共赏中秋月色明。
  最是人家多问卜,不求财利即功名。”
  按旧俗中秋夜,妇女每行街巷中窃听人语,取其凶吉句,以卜一年行运,今亦渐废。
  漳州人民在中秋夕,还盛行掷状元筹,夺魁的娱乐。这种特殊的月饼,由小到大共六十三块,标以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进士、举人、秀才等等第名号。玩时大家轮流掷骰子,看点子多寡而取规定名称的月饼,谁获得状元饼就认为是幸运者。这种游戏始于清初,原是士子作为获取功名讨彩头的一种玩法。
  漳州习俗,又认为这一天是土地公生日,凡是有后土祠处,场里都以酒肉、月饼敬祀“福德正神”,並演戏以娱神,群众迷信心理:“不怕官大只怕管”,所谓“得罪土地公,鸡犬都不宁。”其实是古代“春祈”、“秋报”的遗意,感谢社稷神而已。
  九月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特殊的感情。重阳之佳,在于秋高气爽,风霜高洁,宜登高望远,宜赏菊赋诗。所以每到这一天,出游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今天,还保持这种风俗。漳州士人也仿效古代习俗,在这一天邀友人登高览胜,学校放假组织远足,或举行爬山比赛,或兢放风筝。
  《竹枝词》:
  “九月黄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说当年。
  儿童游戏贪逃学,偷向城头放纸鸢。”
  风筝,北方称之为“纸鸢”,南方称为“鹞”。《漳州府志》有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对风筝很有研究,曾撰写一篇《南鹞北鸢考工记》,他在《红楼梦》中写宝玉放风筝时,曾说:把风筝放得高高的,让它断线远逝,就把晦气远远地送走了。这证实闽南方言“放公灾”,符合古意。
  风筝不仅是一种有益儿童身心的娱乐玩具,而且还有它奇特的用场。古代战争中曾利用它来传递信息;十八世纪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利用风筝作科学试验。无线电的发明者意大利马可尼利用风筝,首次试验成功横跨大西洋拍发无线电报。解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军民,还曾用无线遥控装置操纵风筝,向台湾同胞传送慰问品。可见放风筝,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运动项目。
  漳州民间风俗在重阳节喜吃柚子,说是可以补头脑;吃番薯或芋头,可以补四肢筋骨;吃花生,可以补手指;吃红柿子,可以补心肺。虽说取其形象类似,实则是介绍时令小吃而己。
  十月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旧时漳州迷信的居民,在这一天都要焚香点烛,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並在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曰“三界公灯”。现在已渐渐被人遗忘了。
  十一月
  冬至,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订出的一个。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愈往北愈显著。过了冬至,各地气候都进入到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之说。但是我国古代对冬至节非常重视,而且有头贺的习惯。《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
  到了冬至,民间总是做些应时食品来庆贺这个节日。漳州习俗作米园,叫做“冬节圆”,家人团圆而食,谓之“添岁”。
  《竹枝词》:
  “家家碾米煎圆香,祭祖祠堂共举觞。
  刺绣传闻添弱线,一天添得一条长。”
  《府志》还记载一种愚味的习俗:“又作细丸遍涂门户器皿中,号祀耗。谓可禳耗教丸。漳州民间传说冬至夜,老鼠要娶亲,所以特地以圆子作礼物馈送老鼠。这真是滑稽得很!
  十二月
  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即最后一次打牙祭的意思。这一天东家办丰盛的酒肴祀宅神(土话称地基主)后,遍请夥计表示犒劳。《云霄厅志》有记载:“岁每月朔望后一日,贾人及胥役工匠之属备酒肴祀神,谓之做衙。”但是,做“尾祭”,更另有深意,就在这次酒宴上,决定明年夥计的去留,如果东家斟酒敬某一夥计,就是示意明年要把他解雇;假如某夥计明年决定不继续干了,到了散席时就把筷子倒置。用这种暗示的方式,主雇双方不言自明。“尾牙”后,各商店年终结帐,互相会帐,以便追讨欠款,经纪人从这天忙碌起来,四处奔走讨债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漳州人叫“送尪”,郑重其事地送神上天奏事。《淮南子》上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人间小民实在诚惶诚恐,为了防止灶君上天奏自家的短处,就在他临行前,用灶糖灶饼为他饯行,想用胶牙糖把灶君牙齿粘住,使它不能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君说不出话来。这是老百姓愚弄官僚们最机智的办法了。宋代诗人范成大十分诙谐地描述祭灶情景:“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小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是小民贿赂官吏的写照。
  漳州人送神时,除焚香祷告外,还用一付对联贴在灶神龛位上,明确地表白心事:“上天言好话,回宫降吉样。”这真是直言不讳,坦诚相告了。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灶神下降,祀礼如仪,应酬一番后,便依旧行事不予置理了。
  “送神祀灶敬陈牲,风度家家爆竹声。
  为祝来年运气好,香灯供奉到天明。”
  (按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神,灯火通宵不得熄。)
  腊月二十四,也叫“小年夜”,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准备过春节了。民谚云:“二十四扫房屋,二十七、二十八贴花花。”主妇们忙于扫尘,洒扫室堂,洗涤家具器皿,拆洗被褥,开展一次家庭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扫年”的风俗,反映出我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
  “扫尘“后,便贴春联,挂年画,使起居环境焕然一新,充满节日欢腾的气氛。除夕前几天,亲友间还持礼物相赠,这叫做“馈岁”。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张灯排宴,互祝新春,叙旧话新,达旦不寐,这叫“守岁”。可见守岁的“守”字,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因此,除夕守岁是我国历代相传有其积极意义的习俗。
  漳州的除夕要“围炉”,因为全家大小团聚吃“年夜饭”时,必须用一个新的红泥小火炉,生着火炭,红红旺旺地放置于桌下,(有的用金属火锅放在桌上),象征家庭幸福兴旺。
  除夕的宴席上佳肴美食特别丰盛,而且具有某种意义。例如:韭菜寓意“韭菜春”,长久幸福之意;豆腐,谐音“富”;最普通的新鲜菠菜、芥菜、或“牛皮菜”,叫“长年菜”,不能切断,得撕成一条条,烫熟,吃了长寿,所以越长越好,也含有不忘本之意。还得有一盘蚶,只稍用开水烫一下,以半生熟为美味,这大概是古越人习俗之遗风吧。因为蚶壳喻金银,宴会后不得扫入垃圾,应郑重地置于门后或床下,预兆明年发财,金银满屋。
  “围炉”时,亲人若有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席间禁忌说不吉祥的话,要团结和睦,宴会后,做长辈的要给儿孙们分“红包”(即“压岁钱”)。除夕夜,子女们守岁,“终夜不寐”,说是会增高父母亲的寿数。
  曾省的《漳州竹枝词》最后一首咏围炉:
  “围炉儿女共欢情,锣鼓今宵闹满城。
  来到五更犹旧岁,天明才算是新正。”
  过年,围炉,旧社会里对中户以上人家是全家团聚,欢乐的节日,对贫穷人家则犹如过“鬼门关”。债主讨债,按旧习惯,只要债主手持的灯笼中烛火不灭,讨帐可以讨到鸡鸣的,到天明乃止。因此,漳州还流传“躲债戏”的习俗。除夕之夜,有些庙宇通宵演戏,(如三坪寺就最盛行)一些无钱还债的人,就躲在这庙里看戏,债主们不敢到庙里来讨债。到了初一至初四,春节期间,照例不许见面讨债,这样就躲债过年关了。
  总而言之,每个年节,都有适合节令的风味小吃,祀神祭鬼,无非为了祭嘴,反映出各地人民的生活情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若将这些地方风俗习惯,摈除了迷信色彩,赋予新的健康内容,便能使人民节日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喜气洋洋,鼓舞人们积极向上。
  最后录一首漳州民间流传的《十二个月歌》作结:
  “正月鼓仔灯,
  二月落花生,
  三月窖豆芽,
  四月卖麻茶,
  五月来裹粽,
  六月田草冻,(夏天的一种凉食品)
  七月印经衣,(即冥衣,迷信品)
  八月卖麻薯,
  九月放风叉,(即风筝,方言)
  十月拾稻穗,
  十一月卖草席,
  十二月卖粿叶。
  (本文仅凭我耳闻目睹、回忆所记述的,除参阅了《福建通志·风俗篇》、《漳州府志·风土篇》,以及《龙溪县志》、《漳浦县志》《云霄厅志》外,还参考了文革前出版的《漳州文史资料》(第一辑)中,范守志的《富有情趣的新年风俗》、施大晟的《漳州地方的风俗习惯》,以及郑启远、傅宝华、施大晟采辑的《十二个月歌》等篇,特此中明並致谢。)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郑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