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30
颗粒名称: 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8-13
摘要: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份,是以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民盟福建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派组织部长周问苍和厦门盟组织的吴连春两位同志来漳州进行建盟工作,发展了林殷植、张仪卿、黄钟杰、谢炳炎、王义刚、陈中星、曾陈石、张寿贞、沈锡仪等九位同志为我市第一批新盟员。转归民盟厦门分部领导“民盟组织得到健康发展,民盟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键词: 漳州市 组织活动 概况

内容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份,是以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它已经有四十五年的光荣历史。
  一九五二年以前,漳州地区除了有张思国、陈伯文、邱铁汉、杨新田和黄光华等儿位解放前分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福州等地入盟的老同志散居在云霄、漳浦、龙海、漳州等地外,并没有盟组织的存在。
  漳州市民盟组织的建立、发展和活动概况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九五二年底,民盟福建省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派组织部长周问苍和厦门盟组织的吴连春两位同志来漳州进行建盟工作,发展了林殷植、张仪卿、黄钟杰、谢炳炎、王义刚、陈中星、曾陈石、张寿贞、沈锡仪等九位同志为我市第一批新盟员,成立临时小组,由黄光华任小组长。起初归盟省支部临时工委直接领导,一九五三年九月,转归民盟厦门分部领导。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在漳州市新华西路109号“李公馆”,正式成立“民盟福建省漳州直属小组”,一九五五年六月,改称“民盟漳州小组”,成员增到廿一人,小组长是林殷植。同时,成立“民盟海澄小组”,成员九人,小组长曾陈石。
  一九五六年九月三十日,在市教工之家(在龙师礼堂楼上)正式建立“中国民主同盟漳州支部”。张仪卿当选为主委,林殷植为副主委,杨剑冲、黄光华、王东海、陈中星、陈伯文等为支委。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廿三日,在漳州市新华东路167号成立“民盟漳州市委会筹委会”。由盟省委秘书长吴从征兼任主委,张仪卿任副主委,邱铁汉,林殷植、黄光华、陈伯文、万良柴、郑达三等为委员。
  在这段期间,民盟组织得到健康发展,盟员数增到九十五人。他们遵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总路线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同志被评为省、地、市和基层单位的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黄光华同志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二)在新形势下继续前进
  一九五六年,民盟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总方针、总任务。对中国共产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开始进行的整风运动,民盟同志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应各级党组织的邀请,不少盟员出席各种座谈会,坦诚相见,畅所欲言,满腔热情地对党和政府的各方面工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我市盟员有十二人被打成右派分子。
  尽管如此,我市广大盟员仍然本着爱国热忱,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进行艰苦的学术活动、教学工作和创作实践,尽心竭力,争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有廿八位盟员在不同战线上被评为各级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占当时盟员总数的34.1%
  一九五八年九月,我市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由主委郑畴,副主委林斯德、委员谢炳炎、吴毓初、郑达三、黄杭照、陈伯文和候补委员张仪卿等同志组成的“民盟漳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嗣后,又完成了原有的三个盟支部和四个盟小组的整顿工作,建立了三个新的盟支部。民盟组织在新形势下继续前进。
  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我市盟组织积极贯彻民盟中央指示的精神,努力提高全体盟员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知识分子自我改造问题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组织学习文件、交流经验、参观访问、举办展览等形式,努力提高成员自我改造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面向基层、深入实际,积极推动和帮助盟员投入技术革命和教育革命以及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在一九五九年的国庆十周年。一九六〇年“五一”节、一九六一年间,许多盟员开展向祖国献礼活动,热情撰写科技论文、文史资料、教学经验,搞技术革新、文艺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期间有十几位盟员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六二年一月七日,漳州市第二次盟员大会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由主委郑畴、副主委林斯德、委员万良柴、吴毓初、陈伯文、郑达三、徐崇民、黄杭照、谢炳炎、候补委员张仪卿等同志组成的第二届民盟漳州市委会。
  直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之前,我市盟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的精神,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在组织盟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思想改造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中小学工作条例进行教改,开展科研为农业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方面,既有成绩,也有教训。
  (三)经受最严峻的考验
  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民盟和广大知识分子经历的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在这段期间,我市盟的组织活动全部停止,机关被砸烂,多数盟员惨遭残酷迫害。
  但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我市盟员始终能保持“一定要相信党、一定要相信群众”的坚定信念,仍然执着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不愧为受党教育多年的革命知识分子。
  (四)恢复活动和重新发展
  一九七六——一九七七年冬,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广大知识分子带来了“第二个春天”。党中央拨乱反正,重申了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一九八三年又补充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一重要内容,充分肯定了民主党派的历史功绩和积极作用。民盟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九七九年五月,在民盟福建省委,中共龙溪地委和漳州市委的关心支持下,民盟漳州市委会恢复组织活动。通过对长期失去联系的盟员一一深入走访,促膝谈心;协助各级党组织落实各项政策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帮助盟员消除余悸,重树信心,自觉自愿在民盟组织里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民盟组织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五、十六日,民盟漳州市第三次盟员大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由主委张仪卿、副主委谢炳炎、吴毓初、委员万良柴、朱渭奇、邱铁汉、杨振藩、黄杭照、谢家群等同志组成的第三届民盟漳州市委会。至一九八一年五月,我市十七名被错划右派(含后来入盟的同志)和九名被以不纯处理的盟员全部获得平反改正。几位同志重新恢复领导职务。党的阳光温暖了盟员的心。我市盟员鼓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活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建设四化的第一线,开展教育改革,智力支边,创办光明业余学校,撰写文稿、编辑刊物、科技研究、艺术创作、交流经验、举办展览,联络“三胞”等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盟员陈中星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盟员杨烽、朱亚来率龙溪地区木偶剧团先后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访问演出,并拍成了《八仙过海》《黑旋风李逵》等电影和木偶电视连续剧;盟员黄家声、苏米隆等的工艺美术作品多次出国展览;盟员陈布伦主编出版了廿二期《水仙花》文艺双月刊、盟员卢奕醒、柯鸿基主编出版了十六期《金盏》民间文学小报,近年又与厦盟、泉盟合办《闽南乡土》杂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盟员蔡营积极推广甘蔗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的奖金和表彰证书。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五至十七日,民盟漳州市第四次盟员大会在漳州宾馆大礼堂胜利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由廿一名委员组成的第四届民盟漳州市委会,主委陈怡、副主委邱铁汉、陈布伦、吴东南。老同志张仪卿、黄稷堂、吴毓初、陈炳昭、杨振藩等退居二线,担任顾问。这次会议开得生气勃勃,充分体现了盟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我市盟务工作也从此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更健康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一九八六年六月,我市已建立十四个盟支部、十二个盟小组,有近二百四十名盟员。近三分之一的盟员被评为各级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更多盟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卢奕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