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29
颗粒名称: 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的历史事迹,以及发扬林秉祥先生遗志,继续为家乡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社会福利作出贡献。
关键词: 爱国华侨 林秉祥 事略

内容

林秉样先生,一八七三年诞生于福建省龙溪县石码镇浒茂城内尾面园(即现龙海县紫泥乡所在地)。浒茂地处九龙江出海口,是一片冲积土堆成的洲地,溪港交错,人多地少,洲内历来种植水稻,很少其它经济作物,付业不多,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浒茂与石码、海澄只九龙江一水之隔。海澄,明代称为月港,是我国那时与南洋一带贸易往来的一个重要口岸。有此便利,石码、海澄以及石(美)角(美)东(美)这九龙江下游的人民,自明、清以来,就有很多人背乡离井前往南洋群岛谋生。
  林秉祥的父亲林和坂(又名林采蘩)于清光绪初年,由东美一位侨居新加坡的富商介绍出洋。他初到新加坡,即在富商黄明所开设的大公司当伙计,因他为人聪明能干、忠厚诚实、勤俭朴素,深得东家器重,东家仅有一女,后遂选为赘婿,以至亲关系并得擢任海港船坞公司经理。几年之后岳父逝世,他就掌握了整个公司大权,在他的营运下,生意更为发展。他热心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侨胞所敬仰,成为新加坡的华侨领袖之一。鉴于他在华侨中有很高威望,当地政府聘他为华侨咨询委员。
  林秉祥童年时在家乡念过几年私塾,十余岁始赴新加坡,生活在其父身旁。他自知凭着家乡所学的那些不切实用的四书五经,根本无法在英国人统治下的社会上经商,于是进入圣茹授斯学校攻读英文,刻苦学习。至一八九二年他二十岁时出校已能以英语交际,父亲才委以重任,当上丰源航务局经理,从此崭露头角。以后丰源航务局改组扩大为和丰轮船公司,其父名义上任董事长,实际由他负责,业务蒸蒸日上。二十年代,林秉祥曾游历日本,并回国游览京、沪等地名胜,目的在于到处考察商务,开拓视野,增广见识。故返回新加坡后,在其主持下实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公司全盛时,拥有丰庆、丰祥、丰平、丰茂、丰远、丰明等二十九艘远洋巨轮,航行南洋各商埠以及香港、厦门、上海等十多个口岸,直到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发生,新加坡沦陷才被迫停航。从历史上看,林秉祥所主持的和丰轮船公司曾一度执过南洋航运界的牛耳,而各方面均处优势的外商也竞争不过他,并佩服其商业才干。
  清末民初是林秉祥在事业上的高峰期,在新加坡除轮船公司外,还投入巨资创办以“和丰”为商号的大企业,如水泥厂、肥皂厂、油厂、米厂、铁厂等十多家工厂及和丰信局。这些工厂都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称雄一时。林秉祥不但成为马来亚首富,而且是信誉较高、实力雄厚的一位华侨巨子。他在事业有所成就时,便把精力放在集结华侨经济力量上面。于是倡议创组银行,通过它吸收华侨游资,便利华侨工商界资金周转,依靠雄厚的经济后盾与外商竞争。这个倡议得到华侨的响应和支持,于一九一三年在新加坡成立了华商银行,他自任经理。不久又经营和丰银行,其分支行遍及马来亚各埠和香港等地。以后为促进华侨界的团结,集中资力,乃改组为华侨银行有限公司,这个财团对于马来亚及东南亚各埠工商业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华侨飘泊异国,寄人篱下,绝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爱国心,他们的具体表现是热心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林秉样发迹以后更能发挥侨胞的优良传统,自民国初年以至抗日战争发生前,在这二、三十年间,他先后捐献银元近百万元,举办各项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惠及后代,其事迹虽时隔数十年,至今仍为乡亲所称颂:
  创办采蘩小学九所:自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起,在其家乡先后办了九所小学,为普及教育和解决当地儿童入学的困难,学校分设各乡村:一校:城内社、二校:溪洲社、三校:霞港社、四校;新洋港社、五校:草洪社、六校:金定社、七校:巽玉社、八校:吉贝社、九校:仁和社。这些学校的经费都由其负担,他不但出钱还出力。几次还乡亲自勘定校址,充实设备,物色师资,均勤勤恳恳不遗余力。为了借重地方力量还礼聘漳州绅士林琯玉为名誉校长。历任校长有游藏珍、施作邦、陈梓植、林振和、林联博诸人。一九二六年以后,由林有基任校长,各分校设主任,合计教职员二十多人,十多个班级,学生数四、五百人。一九四三年改名为县立浒茂中心学校。现在国内外卓有成就的浒茂人,许多是当年这学校所培养的。
  设立采蘩医局: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他和弟弟林秉懋自备基金银元三万一千元,在漳州广建不动产业,计有南市场场房一座、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店屋毗连十座、公园西门口附近(现新华西路)西园旅社房屋全座,逐年以上述房产收取的租金,作为采蘩医局经费。药局设于溪洲社,聘请漳州名中医林建章为主治医师,每日在局里义务看病,对贫苦病者施诊、施药。当时浒茂洲交通不便,为便利医师各村巡回出诊,特购置一顶轿子配备轿夫候用。医局还兼办施棺、赈恤、修路等事项。当地父老对此义举至今还感戴不尽。
  救济贫苦农民:他目睹鳏寡孤独的乡亲衣食困难,乃于民国初年投资巨金围垦一片海滩,当地称为“新围田”,面积几千亩(其时当地群众形容说他的田地鸟儿飞不过去)将该田地所收租谷作为救济基金。按月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分发救济金,全浒茂乡困难户,不论姓氏,都可到采蘩医局领取钱和粮,每人每月银元一元、白米三斗。
  兴办工厂发展生产:为解决家乡地少人多劳力过剩的问题,民国初年,他在城内社开设建祥纱织厂(后改名建样针织厂)。从国外购进机器设备,延聘技师,招收本地劳力当工人,生产针织品,产品有纱衫、背心等,畅销本省。一九一二年,又在石码开办建丰酒厂,延聘浙江技师,酿造绍兴花雕及其他色酒。但这两个厂因经营不善,于一九二三年停办。
  开设华泰电灯公司:一九一二年,他和同乡华侨林勘(南土村人)、郭梓希(西良村人)等人合资在石码镇创办华泰电灯公司,使石码镇居民开始用上电灯,街市在夜间大放光明。迨抗日战争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令将机器设备折迁内地,因而停办。
  投资开办漳浦丰祥公司:一九二九年,林秉祥和陈之麟(民初曾任福建省财政厅长)、陈启祥等人,集资银三十二万元,在漳浦万安地方开办丰祥公司。垦荒开办农场,购进榨糖机器创设糖厂,由当地林列(燕京大学毕业)任经理、洪石笋(台湾人、日本宇都官农林学校毕业)任技师。该公司除种植粮食外,还从爪哇购进蔗种,大力推广。它对本省甘蔗生产起了革新作用。后因抗日战争发生而停办。
  筹设福龙茂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闽南各县每年前往马来亚谋生者很多,但入境后绝大多数人因人地两疏、盘缠有限,膳宿无着。林秉祥同情侨胞处境,为关怀和解决其一时困难,遂在新加坡租赁一座房屋,挂起福(建)龙(溪)茂(浒)行的招牌,接待乡亲,新客住在福龙茂行免费供应膳宿,直至找到职业才搬走。这善举不仅惠及游子,对于国人向外奋斗发展尤有积极意义,难怪他在侨胞中声誉之隆。对于一些缺乏旅费的侨胞,往返搭乘他的“丰”字号轮船,也可获得减免费优待。
  此外,林秉祥还捐资在浒茂洲内修筑道路——从宫仔前起经羊仔岸、塔仔脚、溪洲、新洋等地,两边铺垫石板、大大方便行人。为改善农村卫生设施,他动员农民把厕所、牛舍等都移设村外。总之,他时时处处把家乡记挂心头,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典型人物。
  用现在的话说,林秉祥不仅重视家乡的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不惜巨金在溪洲社购地几十亩建造一个公园,以供四乡农民观赏憩息。他还提倡移风易俗,主张节约办婚丧事。约请各社家长共同议定:外社结婚最多只许办婚宴四席,本社的采用文明结婚仪式,一律不办酒席,只请喜糖。
  林秉祥爱国爱乡,他不仅为桑梓之地的浒茂尽心尽力,为爱祖国,对当时的政府也慷慨支持,如倡办保安捐等等,曾得到福建省省长的明令奖励、大总统颁发三等嘉禾章,国民党政府交通部聘为顾问,北京红十字会特颁给奖章,诸多荣誉。
  一九四〇年抗日战争发生后,祖国一批进步的艺术界人上组成武汉合唱团前往新加坡义演,筹款救济祖国难民,爱国侨胞争相买票观看,可是当地日本领事馆却说该团是共产党组织,向英殖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驱逐出境,(陈嘉庚先生因回国观光不在新加坡),林秉祥闻讯,挺身而出向殖民政府交涉,在他的据理力争下,英殖民政府终于收回驱逐令。从这件事可看出林秉祥的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晚年他在新加坡倡办龙溪会馆,并任首届理事长,现在林秉祥先生虽已逝世多年,而这个组织却迄今仍为漳属侨胞与祖国联系的纽带之一。
  一九四一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世维艰,林秉祥不得不息影家园。一九四四年病逝新加坡,终年七十二岁。一九四七年灵柩由丰祥轮运回厦门转到浒茂家乡安葬。当时自动参加葬礼者甚多大有万人空巷之概,他们深切悼念这位一生为祖国及桑梓做了不少好事的好乡亲。他在国外的子孙很多,现在新加坡的儿子林绍坤、绍宗,以及孙儿林建安、建华、建乐、建成等均各有成就,并都能继承祖宗爱国爱乡的遗风。林秉祥生前为举办公益事业,在上海、厦门、漳州、石码等地,建置了大批房地产作为基金。几年来,政府正在落实华侨政策,各地已将其房地产查明并陆续发还。最近,龙海县华侨界人士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协助下,决定恢复林秉祥生前倡办的“采蘩善社”组织,经征得林家在新加坡的后裔林绍坤、林维文、林金沧、林维嵩、林维超诸先生的同意,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拟订了《采蘩善社福利基金章程》,以发扬林秉祥先生遗志,继续为家乡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社会福利作出贡献。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爱国华侨林秉祥先生事略”、“中国民主同盟漳州市组织活动概况”、“怀念郑畴同志”、“漳州解放前的金银首饰业”等1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开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林秉祥
相关人物
林和坂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