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开元寺的武术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19
颗粒名称: 漳州开元寺的武术渊源
分类号: G852
页数: 4
页码: 100-103
摘要: 泉州开元寺金碧辉煌,闻名中外。漳州从前也有开元寺,唯历经沧桑,寺毁址亡,现在少人知道。开元二十六年唐室重视佛教,乃赐封为开元寺。制极宏敞,为诸州禅林之冠。元、明、清均为朝正祝厘之所。咸通塔据《漳州府志》载,建于唐懿宗咸通四年,漳州押衙兼南界游奕将王剬所建。漳州开元寺历经宋、元、明、清均有所增修扩建,后增一旃檀室。漳州开元寺焚毁后,寺中僧众大半散居在开元寺的分支寺庙。惟龙眼营通元庙内有少数人一脉相承,但时至今日,后继无人,如今精于此道者已无几人。
关键词: 漳州 开元寺 武术渊源

内容

开元寺的由来与变迁
  泉州开元寺金碧辉煌,闻名中外。漳州从前也有开元寺,唯历经沧桑,寺毁址亡,现在少人知道。
  唐朝睿宗垂拱二年(686年),漳州郡治始建于云霄西林村,开元寺就建在那里,迄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郡治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寺亦迁建漳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室重视佛教,乃赐封为开元寺。延至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剌史陈谟奏准将州治迁至龙溪(今漳州),开元寺也由漳浦迁建于城隅西北紫芝山麓。据《龙溪县志》记载,开元寺于贞元二年重建,将西湖净慧寺并入,赐额“开元净慧万岁禅寺”,寺中有正殿、藏殿、法堂、戒坛、方丈、碧玉堂、大园觉海堂、应真阁、千佛阁、鲸音楼、御经楼、咸通塔,……制极宏敞,为诸州禅林之冠。元、明、清均为朝正祝厘之所。咸通塔据《漳州府志》载,建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漳州押衙兼南界游奕将王剬所建。
  漳州开元寺历经宋、元、明、清均有所增修扩建,后增一旃檀室。清朝末年,山门匾额“甘露润芝”,尤为壮观。可是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失陷,九月间侍王李世贤率兵从江西进入福建,自闽西攻抵漳州,开元寺即毁于这场兵燹中,所有楼阁堂坛均化为灰烬,劫后仅存咸通塔而已。解放前此塔移置漳州市中山公园,“文革”中被破坏,今存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内。
  漳州开元寺焚毁后,寺中僧众大半散居在开元寺的分支寺庙。相传自唐代建寺以来,传衍至今已四十七世。宋、元最兴盛时,僧众多达千百人。明代嘉靖年间,第三十三世樵云祖师到今漳州市东郊三峰石窟(后称石室)面壁修真。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赐封为龙衣正觉国师(俗称龙裤祖师),延至第四十一世悟登祖师主持开元寺时,广施善德,声誉传播四方,其分支寺庙亦随之增多:如龙眼营的通元庙、东郊石室岩、朴山岩、南郊白云岩、园山云溪岩、西坪寺、石码青山岩、海澄常春岩等。但年代久远,分支寺庙,迄今大都名存实毁,其尚一脉相承者仅通元庙而已。
  开元寺武术的形成
  漳州开元寺历代均有习武健身的寺规。历代相传下来的僧众,多有武艺。由于寺规明定,只许传授僧众,不准传授外人。自四十三世慧照祖师主持通元庙之后,秉承戒规,创立开堂一派,其旨在生活自给,不靠寺庙,其规约是除礼佛参禅为僧众必行规范,並为人设坛念佛。分文武两项:文是设坛诵经礼佛,祝福超度;武是舞弄铙钹及各种杂技。开元寺的武术雏形就逐渐由这种武技中发展形成。
  开元寺武术的演变
  开元寺历代相传的武术套路,除拳术及杖棍、流星和一百零八法的铙钹技巧是相传者外,其它器械套路是承学军伍正统的套路。乾隆年间,有一位御林军教头林南洲,是漳州竹巷下人,年老卸职回乡。因慕当时开元寺主持僧衍庆祖师声名,登门求见,倾心交谈,后来竟成好朋友。彼此时常相互切磋武学武术。林南洲将军旅中所学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寺中僧众。自此开元寺就有了器械套路流传下来。据传,林南洲还有嫡传弟子多人,先后在漳州武营任职。清朝末年,漳州军营参加全国武术汇演,获有“漳州飞虎军”的荣誉称号。
  辛亥革命后,清军中的军伍人员星散,当时有一位林南洲的传人吴龙武师(1890—1969年)素与开元寺第四十五世传人碧琅师(1878—1949年)复明师(1880—1940)两位过从密切,有忘年之谊。为使开元寺武术不湮没失传,他们曾下定决心广为传播,无如当时社会环境不许可,他们乃约束门下弟子严守戒规,重视武德,立下誓言不可轻易将开元寺独特武术传授出去。以后三位相继去世,如今漳州地区懂得开元寺武术者也就廖廖无几。
  开元寺武术的风格
  开元寺武术经过历代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一种有柔有刚体用兼备,攻防并蓄的独特风格。其拳术特点是迅猛凌厉、轻松活泼,而且型用兼美。对腰腿的运用,掌肘的发劲,不但变化无常,而且力疾势猛。其技击手法,有虚实技法,快如雷行电闪。眨眼间攻击技法有虚多实少,实多虚少的变化,随心应手,观势运用。其拳法要求甚严,必须做到刚、柔、动、静、转、立、轻、重、进、退、攻、守这十二字要诀,所谓十二字要诀,要求刚似钢铁坚,柔如丝棉韧,动如暴风骤雨,静似寒潭止水,转如狂风卷叶,立似落地生根,轻如飞燕腾空,重似泰山压顶,进如骏马奔腾,退似猿猴跳涧,攻同猛虎扑食,守要密不透风。初学者先以站桩、运气、发力开始。並要举石锁、踢石墩、打沙袋练其气力;劈木桩、切砖块练其掌力;抄酒瓮、插沙石练其指力。其他如腰腿功方面,则另创有形象腿一套独特风格的腿法。
  开元寺拳术套路一般是以三战、梅花拳、十字拳作为初学的基本功练习。但比较有代表性的拳术套路如罗汉形象拳、虎形拳、镇山伏虎拳、鹤形拳、蛇形拳、龙爪金刚指以及形象腿等等。器械的特点是舒展大方,不尚花架。如达摩护身棍系本门历传棍术,刚劲有力,回旋轻灵,不但选型可观,而且技巧实用。其他有代表性的器械套路,还有梅花棍、梅花枪、梅花剑、青龙偃月刀、三股铜叉、尾棱锏、竹节鞭、禅杖、单刀、双刀、双钩、钩镰枪、铁尺、流星锤等。
  开元寺的武术除了拳术、器械之外,还有铙钹一门,过去专为人做佛事时专场表演的一种技巧,相传有一百零八法。解放后,此门铙钹技术,几将失传。惟龙眼营通元庙内有少数人一脉相承,但时至今日,后继无人,如今精于此道者已无几人。

附注

注: ①黄宗羲《赐姓始末》页1。 ②唐陈元光《建郡表》。 ③《嘉靖龙溪县志》卷一。 ④宋傅自得《道院记》。 ⑤《漳州府志》。 ⑥朱纨《甓余杂集》卷三。 ⑦杨英《先王实录》页34。 ⑧杨英《先王实录》页45。 ⑨杨英《先王实录》页45—46。 ⑩江日升《台湾外纪》卷七,页2。 ⑪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一,页17。 ⑫《明清史料》第三册,页269。但《海上见闻录》卷一, 页17,注曰“后清署守道周亮工收髑髅,凡七十三万有奇”。 ⑬杨英《先王实录》页49。 ⑭同注⑪页19。 ⑮⑯杨英《先王实录》页97。 ( 1984年4月于泉州师专)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天文学家戴文赛传略、神经外科专家赵以成、画家许敦谷生平及其作品、留日杂忆、嘘风学社与《嘘风月刊》、漳州师专沿革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组织发展史略、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三青团在漳州的组织和活动、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漳浦事件”后忆两事、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胡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