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公私合营概况及停产改为胶合板厂的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3416
颗粒名称: 解放后公私合营概况及停产改为胶合板厂的原因
分类号: TQ568.8
页数: 2
页码: 86-87
摘要: 一九四九年九月漳州解放后,火柴厂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继续维持生产。从此,工厂组织日见完善,生产情况日有进展。这时为扩大生产,添购排列机和整杆机各一台,并延聘福州机器厂技工来厂仿制;同时筹划解决火柴药料和枝、盒的自给问题。过去药料系向汕头转手采购,而枝和盒则仰给于浙江温州,经常因青黄不接而停产,为避免生产中断而影响供销,必须自找途径加以解决。后来,在厦门办理套汇手续,向香港采购成批药物原料,又多次由厦门和莆田县涵江购进。在药料解决以后,进一步筹划枝和盒的原料自给办法。
关键词: 漳州 火柴厂 公私合营

内容

一九四九年九月漳州解放后,火柴厂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继续维持生产。当时龙溪县人民政府工商科长张希良经常来厂指导和鼓励;县税务局长贾一平不但时常来厂了解产销情况,且派一名干部驻厂协助生产;县总工会亦派干部来厂建立工会组织。从此,工厂组织日见完善,生产情况日有进展。这时为扩大生产,添购排列机和整杆机各一台,并延聘福州机器厂技工来厂仿制;同时筹划解决火柴药料和枝、盒的自给问题。过去药料系向汕头转手采购,而枝和盒则仰给于浙江温州,经常因青黄不接而停产,为避免生产中断而影响供销,必须自找途径加以解决。后来,在厦门办理套汇手续,向香港采购成批药物原料,又多次由厦门和莆田县涵江购进。在药料解决以后,进一步筹划枝和盒的原料自给办法。一九五一年初,着手筹建枝盒生产车间,租用陈氏祠堂为场地,经四个月的努力,车间全部建成投入生产;所用木材原料向邻近的南靖、平和两县采购;并向龙岩方面招聘一批技工。
  由于妥善处理了火柴原料的自给问题,生产蒸蒸日上,产品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而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是销路问题。这是难度较大的工作。当时通过多种渠道,在厦门、同安、南安的水潮、晋江的安海等地建立经售代销点,大量推销。这样工厂的经营由亏转盈,工人由三、四十增至一百二十多人,成为漳州解放初期工人数目最多的工厂。
  一九五一年春,经理郑萍病亡,经理一职乃由董事长陈文通兼理。同年底,在工厂转为公私合营前夕,该厂工会在整顿组织时,偏重抓工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加上其他原因,时常停产,以致产量下降。时间一久,出现收支不平衡现象,工资发放有困难,虽曾以借债、预售期货等办法暂时维持,但寅吃卯粮,也影响工厂的信誉,最后工厂又面临无法维持的景况。
  工厂在上述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到一九五二年,这时原市工商局长张希良调任市长,因其平时对火柴厂的情况很了解,又关心该厂的前途,就提出对该厂提前实行公私合营的意见,并于同年十一月通知私方做好合营的准备工作。私方财产清点后,折合人民币五千元入股,由政府投资人民币三万元,合计人民币三万五千元,于一九五三年正式成立漳州市公私合营火柴厂。
  合营后,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工人觉悟提高,生产积极,火柴年产量由私方经营时的六百多件提高至二千多件,且不断在增加。但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扩大生产。经过整理内部后,决定增添排列机八台,连同旧有者合计十台进行生产。这样在短短期间内,日产量由五十多件增至二百件,全年产量在二万件左右,比合营前增加十五倍左右。一九五五年夏,经理陈文通因患癌症不治死亡,该厂负责人仍由公方委派干部接充。
  一九五六年,本省其他县市,如福州,长汀等地已先后建立火柴厂,不但其设备较为完善,且靠近木材基地。该厂从产销上着想,乃决定改变生产门路,先抽调部分工人从事人造胶合板的试制。经过多方的取经,以及半年左右的试产和改进,终获成功。因此同年年底即停产火柴,改制胶合板,更改厂名为漳州市人造胶合板厂(即现漳州市人造板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天文学家戴文赛传略、神经外科专家赵以成、画家许敦谷生平及其作品、留日杂忆、嘘风学社与《嘘风月刊》、漳州师专沿革概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漳州组织发展史略、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始末、三青团在漳州的组织和活动、漳州解放前的米谷业、漳州火柴厂的创办和经营概况、“漳浦事件”后忆两事、郑成功争夺漳州纪实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兆蕙
责任者